1. 近来关注纽约联合国大会的报道,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这哪里是国际社会共商大事的庄严场合?分明是一出荒诞不经的现实讽刺剧,主角配角轮番登场,情节比虚构剧本还要离奇。先从最引人注目的特朗普说起,他一现身联合国总部,立刻成为全球焦点——但并非因其外交辞令精彩绝伦,而是接连发生的“突发状况”太过戏剧化。
2. 先说那部电梯,特朗普刚踏入轿厢,系统瞬间瘫痪,咔哒一声停在半空。更巧的是,旁边另一台电梯运行如常,毫无异常。而故障发生的时间点,恰好是他进入之后几秒之内。若说是纯属机械老化或线路问题,未免也太凑巧了。查阅多方信息后发现,并无权威机构给出明确解释,谁动的手、动机为何皆成谜团。但从现场情况推断,人为干预的可能性几乎可以坐实。这种精准到秒的“意外”,显然不是自然故障能解释得了的。
![]()
3. 再看演讲环节,原计划准备好的15分钟讲稿,最终演变成长达60分钟的即兴发挥。原因竟是提词器突然失灵!耐人寻味的是,前一位发言者巴西总统卢拉使用时设备完全正常,轮到特朗普便莫名其妙宕机。面对全场目光,特朗普当场怒批联合国技术保障不力,随即开启自由发挥模式,整整讲满一小时。
4. 客观来说,脱离脚本后的演讲内容实在难以称得上严谨。一半时间用于激烈抨击他国政策,另一半则不断强调自己执政时期的所谓“辉煌成就”,思维跳跃频繁,逻辑链条断裂,语句之间缺乏连贯性,仿佛一个临时被推上讲台却毫无准备的企业高管,在强撑场面。但他本人反倒将此包装成口才出众的表现,把技术事故美化为个人魅力的展现,这份应变能力倒是令人叹服。
![]()
5. 本以为这两起事件已足够荒唐,没想到后续发展更加匪夷所思。法国总统马克龙,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元首,在前往会场途中竟被纽约警方强行拦截!难以置信的是,这位欧洲大国领袖情急之下只能致电特朗普求助,这一幕还被媒体镜头完整记录下来,画面极具象征意味。
6. 法国国家尊严受损的同时,美国的脸面也被狠狠打了一记。纽约执法部门或许自认为展现了辖区管控力度,殊不知此举严重违背国际惯例与外交礼遇。联合国总部选址纽约,是基于对美国维护国际秩序能力的信任。如今东道主非但未能提供基本安全保障,反而以粗暴方式对待来访政要,无疑是对自己国际信誉的极大消耗。
![]()
7. 深挖背景可知,美国拖欠联合国经费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特朗普首个任期期间,就累积欠款约3亿美元;数年过去,如今总额飙升至30亿美元之巨。不仅如此,美方还屡次利用主办国身份限制他国代表签证发放,如今连五常领导人也被拦下,这种行为彻底背离了主办国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8. 结合此前特朗普遭遇电梯停运、提词器罢工等事件,不禁让人怀疑纽约警方拦截马克龙是否另有深意。究竟是配合特朗普营造“美国不可挑战”的强硬形象,还是内部势力借机施压、制造混乱?无论意图如何,这类操作都暴露出当前美国治理体系中的深层裂痕,各种权力分支各行其是,早已失去统一协调的能力。
![]()
9. 类似遭遇并非孤例。会议结束之际,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同样遭到纽约警方阻拦。与马克龙不同,他既无渠道联系特朗普,也无法通过高层斡旋迅速脱困,只能依靠安保人员与执法人员僵持对峙,本人则长时间滞留在外等候处理。
10. 幸运的是当时正值秋季,气温尚可。倘若发生在严冬时节,让一位年逾古稀的国家元首在寒风中等待数小时,一旦引发健康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要知道,土耳其在中东地缘格局中举足轻重,若因此酿成重大外交危机,其连锁反应甚至可能重现百年前萨拉热窝式的导火索效应。
![]()
11. 回头细品特朗普那场脱稿演讲,表面看似情绪宣泄,实则暗藏战略转向信号。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对俄立场上。回想当初“双普会”期间,他对普京表现出近乎崇拜的热情,握手时间之长、笑容之灿烂,宛如粉丝见到偶像。然而短短数月后,态度骤然转变。
12. 如今公开会见泽连斯基时,又是亲切拍肩,又是高度赞扬乌克兰抵抗精神,声称乌方必将收复全部失地。这些话听听即可,不必当真。真实意图在于延长冲突周期,确保乌克兰持续作战,直至耗尽最后一丝战力。与此同时,美国提供的武器援助并非无偿,而是明码标价的军售交易,每一笔订单背后都有军工集团的利益驱动。
![]()
13. 更值得警惕的是,俄乌双方战场均出现美国制式武器的身影,这一点早已公开化,而美国政府选择视而不见。回溯历史,一战与二战时期,美国正是通过向交战国同时出售军火实现财富暴涨。如今的操作手法如出一辙,堪称百年不变的国家战略模板。
14. 考虑到特朗普与普京过往密切互动,俄罗斯境内流通美制武器的现象并不奇怪。归根结底,他对俄对乌的任何表态调整,核心目标始终服务于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链条。所谓外交立场变化,不过是利益分配机制下的自然波动罢了。
![]()
15. 特朗普对联合国组织本身的态度也充满矛盾。他在演讲中直言“这个机构毫无存在必要”,言辞激烈近乎羞辱。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电梯故障带来的个人情绪不满,另一方面则是因美国长期欠费遭各方质疑,为掩盖尴尬处境,索性反咬一口,贬低整个体系价值,借此合理化自身违约行为——潜台词即是:“如此低效的组织,凭什么让我缴费?”
16. 他还提及早年作为纽约地产开发商的经历,称曾提交联合国大楼翻新方案,报价5亿美元,包含高端大理石地面及标志性奢华装修风格,结果最终中标金额高达20亿至40亿美元。他借此暗示项目存在严重腐败与层层转包,资金使用极不透明。
![]()
17. 此类言论初听颇具说服力,细究之下漏洞百出。若美国真认为联合国毫无意义,大可退出并推动总部迁址;事实上,全球多个强国均表示愿意承接联合国总部建设任务,并承诺提供更高规格的安全与技术支持,绝不会出现今日这般混乱局面。
18. 然而美国心知肚明,联合国设于纽约所带来的战略红利远超想象。每逢大会召开,各国政要齐聚曼哈顿,情报收集变得极为便利。此外,总部所在地本身就象征着某种“世界中心”的地位认同。正因如此,美国绝不可能真正放弃这一优势。由此可见,特朗普的批评不过是占尽好处后的刻意抹黑,姿态极其卑劣。
![]()
19. 再来看环保议题上的剧烈反转,更是凸显出美国政策的虚伪本质。拜登执政时期,气候变化被奉为最高优先事项,美国频频以道德高地姿态指责发展中国家碳排放超标,尤其针对中国施加压力,要求承担额外减排义务。可特朗普一上台,立即撕下伪装,宣称“环保纯粹是个骗局”。
20. 这并非一时冲动之语,而是MAGA运动的核心信条之一。除否定气候科学外,该阵营还坚持性别二元论,排斥LGBTQ+群体权利;同时坚决捍卫公民持枪权,视任何控枪提议为对自由的根本威胁。这些立场在美国社会内部形成强烈对立。
![]()
21. 特朗普选择在联合国这一全球舞台发表此类言论,绝非偶然,而是美国内部价值观分裂的集中体现。环保议题本由欧美率先发起,初衷便是遏制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完成产业升级,将高污染产业转移至第三世界,自身转向高科技领域,继而举起环保大旗,设置碳关税、排放壁垒等手段打压后发国家。
22. 发展中国家被迫承接低端制造业,赚取微薄利润,缴纳各类环保附加费用后,剩余资金难以支撑技术研发升级,最终被困在产业链末端无法突破。这套规则原本运转良好,却被身为规则制定者的美国亲手打破——特朗普公然否认环保真实性,等于自毁根基,讽刺意味达到顶峰。
![]()
23. 回顾其第一任期,他曾扬言退出多个国际组织,当时不少美国人斥之为极端行为,担忧损害国家声誉,期待未来领导人能恢复“理性外交”。然而经历拜登四年治理后,特朗普再度回归,人们惊讶地发现:曾经被视为异常的言行,如今已被默认为美国对外交往的常态。
24. 曾经精心构建的“灯塔国”形象已然崩塌。即便特朗普戏谑般提出“解散联合国”,他也清楚知道,即便该机构消失,国际社会对协调机制的需求只会更强。新的替代平台必将诞生,谁能提供稳定高效的多边合作环境,谁就能赢得话语权与影响力。
![]()
25. 作为一名精明商人,特朗普不可能不懂供需规律。但美国当前的种种操作,实质是在主动让渡联合国主导权,将领导地位拱手相让。结合高达30亿美元的欠费纪录、随意拦截外国元首的执法乱象,以及演讲中反复无常的立场表达,这场联大风波看似由一系列巧合构成,实则是美国内部治理失效、霸权衰落的必然呈现。
26. 展望未来,恐怕很难再有哪届联合国大会能上演如此魔幻的剧情。但透过这些荒诞表象,我们清晰看到:美国积弊已深,内部分裂日益加剧,对外仍试图维持霸权却频频失态。按照这一轨迹发展下去,其国际影响力将持续萎缩,而世界多极化进程将不可逆转地加速推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