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说“啃老经济”。
经济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恐怕是当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最想问的问题。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残酷却现实的看法:也许还需要等待20到30年,等到最富裕的一批老年人逐渐离世,完成代际财富转移,钱才能真正流动起来。
这里所指的是极少数富有的40后到70后群体,他们手中掌握着巨额的存款、房产及其他资产。大量资金被冻结在这些少数人手中,导致整体的社会资金周转效率降低。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指所有老年人。现实中,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依然非常贫困,有些人月收入只有二三百元,有的也不过两三千元,真正极富有的仅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
根据2023年的统计,国内60岁以上的人口已接近2.67亿,老年人储蓄总额达到约78.4万亿元,人均接近26.4万元,这还未包含房产等资产。然而,“平均”这一指标往往掩盖了实际的财富不均,使得真实差距被人为模糊化。
更直观的数据来自2025年的统计,全国居民总存款约有157万多亿元,但70%的家庭存款总额不超过20万元,5%的富有家庭占据了大部分存款。前10%的家庭握有47.5%的财富,而后50%的家庭仅持有6.4%,贫富鸿沟异常显著。
年轻人的状况与这一数据形成了鲜明对比。以00后为例,经历多年刻苦学习,获得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学位后步入社会,却发现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薪资微薄,而工作强度大,购房与婚姻成为奢望,维持体面的日常生活已属不易。更让人费解的是“付费上班”现象:不少年轻人工作所得连支付大城市的房租、伙食和交通都不足够,仍然需要父母持续补贴。这种情况逐渐演变为常态。
90后的情况亦不容乐观。他们不幸成为高房价的承受者,背负长达二三十年的漫长房贷,下一代尚年幼,自身却面临35岁的职业困境。外表或许光鲜,内里却是债台高筑。目前居民总负债已达131.9万亿元,其中房贷占比39%,部分人群月收入的一半都需要用于还贷。
80后所处的环境同样艰难,创业失败、经营破产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一年龄层正处于子女中学或大学教育的关键时期,开支巨大。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坚力量,即便节衣缩食,也丝毫不敢放松。
当然,每个年龄群体中都有少数人相对顺利,但这无法代表整体,绝大部分人都在硬扛。不过也有少数幸运儿,比如有些县城出来的90后,爸妈要么是体制内退休的,要么早年间做生意赚了钱,车房早就备好了,他们自己也考了编制,工作稳当,逢年过节还能拿长辈的大红包。
这群人考公能脱产备考一两年,爸妈全程给钱;结婚后,开销靠老人,彩礼礼金反倒成了启动资金;生了孩子,两边老人又出钱又出力。他们是真真切切享受到了资源往下传的红利。
然而,这类人终究是少数。更多的情形是,年过六旬甚至七旬的父辈仍在工地卖力或餐馆帮工,靠双手积攒钱财,全力资助子女买房、还贷、抚养孙辈。这样平凡而沉重的付出令人心酸。
这就回到最初的问题:没有爸妈帮衬,年轻人靠自己能过上有尊严的日子吗?现在这环境确实越来越难,但也不是没出路。目前,许多人正积极实施应对策略,如从事副业、涉足灵活就业领域、进行职业转型;也有人选择离开生活成本过高的一线城市,回到二三线城市定居,那里竞争压力较小,反而可能找到更多发展机遇。
如今的消费倾向持续下降,公众更愿意将支出用于必需品和务实消费,这使得小城市的市场环境愈发有利。经济的真正回暖未必依赖于被动等待宏观周期变化,而更在于个体能否在困境中挖掘潜力,及早规划未来。
社会正在悄然重塑,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无法置身事外。总而言之,时代早就悄悄变了,我们都在这场变革里,躲也躲不掉。与其天天愁经济什么时候好,不如看清路、踩好步,自己为自己的日子负责,这才是最实在的办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