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举国欢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国家航天局通过"中国的航天"公众号发布了一份来自4.3亿公里外的特殊礼物——天问二号探测器传回的最新在轨影像。画面中,镶嵌着五星红旗的银色探测器与蔚蓝的地球同框,在深邃的宇宙背景衬托下,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太空画卷。
这幅历史性影像由安装在探测器机械臂上的监视相机拍摄完成。镜头精准捕捉到了三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元素:占据画面主体的探测器返回舱通体洁白,舱体侧面鲜红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而在约30度仰角的位置,地球如同一颗镶嵌在黑丝绒上的蓝宝石,隐约可见大陆轮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介绍,这张照片的拍摄需要精确计算探测器、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既要保证国旗反光均匀,又要避免地球过曝,技术要求极高。
天问二号作为我国行星探测工程的重要一环,于2025年5月29日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此次任务采用"一探两星"的创新模式,将先后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探测器总设计师李翔表示,目前飞行125天的探测器已顺利完成采样装置展开试验、电子设备在轨自检等关键测试,11台科学载荷中有9台已开机工作,传回大量有效数据。
![]()
在距离地球4300万公里的深空,天问二号正以每秒约10公里的速度向目标小行星逼近。航天飞控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0月1日,探测器与小行星2016HO3的距离已缩短至4500万公里。轨道动力学专家王建军透露,探测器即将在11月初实施首次轨道修正,届时将启用全球首创的"激光视觉联合导航系统",该系统能实现厘米级相对导航精度,为后续采样返回任务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任务将挑战多项世界纪录。包括首次实现弱引力天体(表面重力仅为地球百万分之一)的智能采样,首次开展小行星-彗星"双目标"探测,以及创造人类探测器最远采样返回纪录。中科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周迪介绍,采样装置采用"超声钻取+气旋收集"的复合式设计,能在微重力环境下确保样本完整性,整套系统历经78项极端环境试验验证。
在科学载荷方面,天问二号携带的旋转衍射高光谱相机分辨率达到0.5米/像素,比日本"隼鸟2号"提升5倍;新研制的喷发物分析仪能实时监测彗星挥发物成分变化。北京大学航天动力学团队通过建模分析指出,这些设备获取的数据将极大丰富人类对太阳系早期演化过程的认知,特别是为"地球水来源"这一重大科学问题提供新证据。
国庆节当天,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探测器传回的遥测数据。十几个工位上的科技人员专注地监控着各系统状态,墙上"筑梦星空,问鼎苍穹"的标语在红蓝相间的指示灯映照下格外醒目。任务总指挥张广军院士表示,选择在国庆日发布影像具有特殊意义,既展现了中国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也是献给祖国生日的一份科技贺礼。
随着天问二号任务稳步推进,我国已形成完整的深空探测能力体系。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采样返回,到数亿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中国航天正以平均每年1.5个深空探测器的发射频率,构建起覆盖内太阳系的科学探测网络。国际宇航联合会秘书长克里斯蒂安·费施廷格评价称,中国在小天体探测领域的技术路线具有开创性,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了东方智慧。
在这举国同庆的时刻,天问二号传回的太空影像不仅记录了中国航天的铿锵步伐,更象征着中华民族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不断书写新的传奇。正如探测器传回的第一组数据包中那句特殊的祝福:"致敬伟大的祖国,我们的征程是浩瀚星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