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集结扎西,在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扎西镇召开“扎西会议”。这片革命热土上,汉、苗、彝等各族群众同心抗敌,用生命谱写了民族团结的英雄史诗。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威信县赓续红色血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红色文化、民族风情与文旅产业深度交融,在乡村振兴中绘就新时代民族团结壮美画卷。
![]()
威信县城全景。资料图
今年2月26日,历经9个月数字化改造的扎西会议纪念馆重新开放。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模范集体,纪念馆以“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为核心,创新展陈方式,为游客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体验。
馆内展陈的一床泛黄棉被,承载着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1935年2月,红三军团第五师政委徐策见苗族产妇无御寒之物,便将自己唯一的棉被赠予对方。“这床棉被是象征民族团结的‘活化石’。”扎西会议纪念馆馆长卓家勇说。
在昭通市各族青少年“乌蒙石榴红·籽籽心向党”同心营研学活动中,彝良县示范小学苗族学生陶晨语参观后感慨:“我们各族少年儿童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创造美好生活,不负先辈奋斗。”
![]()
彝族火把节。
如今,威信县打造“三园五馆两道”红色教育矩阵,让各族群众体验红色文化时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来自遵义、泸州、昭通等地的研学队伍络绎不绝,2024年9月21日至今,已接待研学学生2.24万人次。
每逢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威信城乡便成歌舞海洋。苗族同胞着盛装跳“圆圈舞”,彝族儿女举火把唱古老歌谣,不同民族文化交织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画卷。
今年五月,“乌蒙石榴红·同心共筑梦”文化盛宴上演。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演员孔德虎说:“我们用歌舞、小品传递民族团结理念,让群众在艺术中增强团结意识。”目前,威信县已创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单位14个,各族群众同饮一江水、同耕一片田、同唱一首歌,续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
![]()
湾子苗寨。
依托“鸡鸣三省”区位与红色资源,威信县以“文旅融合+民族团结进步”模式,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结合。11个精品“红军村”串联成线,扎西庄子上、水田花房子等村落保留长征遗迹,融入民族文化,成为综合旅游目的地。
在水田镇湾子苗寨,红军长征步道穿村而过,千年紫薇古树、“人字形”石墙、苗族老祖屋与民俗活动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截至目前,威信县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个、AAA级景区3个,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带动农家乐、文创商铺发展。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347.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6.92亿元。
如今,威信县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纽带,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以“红色扎西·胜利起点”为底色,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姜航、徐红 文/图)
来源:威信县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