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阖闾弑君篡位后,立志“西破强楚”。
然而,这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楚国兵力达20万人之多,且“楚之为兵,天下强敌”,战斗力很强,而吴军却只有3万多人。
而且,楚国疆域辽阔,吴国如果只是一直在边界地区来回争战,耗不过人家。但要想给予楚国致命一击,需要深入楚国腹地,师行千里,犯下“劳师袭远”的兵家大忌。
可最终,吴军却成功完成了这一壮举,甚至险些一举灭楚。
这是怎么回事呢?
![]()
从长计议
吴楚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60多年,双方爆发了十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因此,历代吴王都早早将破楚作为主要目标。
阖闾上台后,求贤任能,崇简去奢,兴修水利,制甲练兵。
前512年,阖闾见国力渐盛,人才渐齐,就决心大举攻楚。然而,初任吴军之将的孙武却指出:民劳,未可,待之。
尽管吴国渐强,但与楚的差距仍然很明显,立即大举进攻,最多像此前的十次战争一样,打成旷日持久的角逐,不可能从根本上大败对手。
只有从长计议,沉着冷静,等待时机,才能寻找机会,给敌致命一击。当然,所谓“待之”,并不是消极地守株待兔,而是“多方以误之”,主动出击,创造时机。
当时,吴国没有立刻发动大规模进攻,但小规模出击是必须的。
吴军先是连续发动小规模出击,灭掉了依附楚国的徐、钟吾、束等国,并攻取了楚养邑,蚕食楚国之地。
小规模冲突中,楚国的兵力优势无法施展,吴国将帅的指挥才能却足以充分发挥。
前508年,吴人让桐国背叛楚国,让舒鸠氏引诱楚军出击。吴军趁机袭击楚军,大破楚军于豫章地区。
连番的中小规模冲突,不仅使吴国控制了一些位置重要区域,为以后对楚的决战创造了良好的侧翼安全。
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冲突,使吴军对楚军的运动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如此,吴国开始实施其第二步:疲楚误楚。
![]()
疲楚误楚
大家都知道,以楚国之大,吴国要想靠这样的蚕食灭楚,如同一只蚊子想把大象叮死一般不现实。
因此,关键还要“多方以误之”,给楚国陷入更大的麻烦,才可能真正改变局势。
早在阖闾上台之初,就曾请教伍子胥方略。从楚国投奔而来的伍子胥,献出了“疲楚误楚”之策:
“楚国军令不一,政出多门。没有一个人愿意独自承担楚国的忧患。因此,我一军出击,他们只能全军来迎。如此,我分三军轮番袭扰,你进我退,敌退我进,必能使其疲惫。在疲惫的调动中,敌人一定会出现破绽,到时候,我军再一举破敌。”
当然,伍子胥所言,只是一个基本思路,要真正落实到位,还要对敌人的运动规律有进一步了解。
在前期的小规模冲突中,楚军集结、机动缓慢,“一师至,彼必皆出”的规律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因此,接下来的六年里,吴国频繁出击,连续袭击了楚国的夷、潜、六以及豫章等重地,使楚军疲于奔命,斗志沮丧。
由于吴军每次都浅尝辄止,疲惫不堪的楚军渐渐“摸清”了吴军的“规律”:都是骚扰。没必要那么急着做出反应。
既然如此,绝杀的时候到了。
![]()
大迂回
要给楚国致命一击,仅靠边疆来回冲突不行,要深入其腹心之地,调动并歼其主力,攻破郢都。
然而,吴楚已交兵6、70年,自吴楚边境深入楚地,寻其主力,恐怕是自杀行为。伍子胥、孙武指出:大王要伐楚,“必得唐、蔡乃可”,要拉拢唐、蔡。
自唐、蔡入楚,可以直逼汉水,瞬间逼近楚国的心脏。
同时,由于唐、蔡都是蕞尔小国,对楚国没有什么威胁,因此,楚国在这个方向基本上没有什么防御。
楚国搞霸权主义这么多年,唐、蔡也确实深受其害,因此,他们很快投入了吴国一方。
于是,前506年,也就是蔡、唐与吴结盟的同一年,吴国发起了奇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