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逾九章:吴文俊》由数学史领域学者纪志刚与李文林联袂撰写,于2024年12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中国编辑学会精心组编的“中国科技之魂”丛书核心篇目,这部传记不仅入选2024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更凭借深厚的学术内涵与文学质感,获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年度人文社科类“十佳好书”,成为兼具思想价值与传播价值的科普佳作。
全书以历史经线为脉络,以故事细节为纽带,全景式铺展了吴文俊院士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图景:从江南水乡的幼年启蒙,到上海交通大学的学术奠基;从负笈法国师从数学大师嘉当、在拓扑学领域崭露头角,到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科技建设;从深耕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到开创数学机械化新领域——把吴文俊的每一段人生历程都与时代背景深度交融,勾勒出一位科学家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轨迹。
作者以“七章立传”的结构精心谋篇,七篇章节标题既独立成意又浑然一体:“走在数学的大道上”追溯其学术初心的萌芽;“巴黎的‘拓扑地震’”聚焦其青春韶华就在国际数学界的突破性贡献;“归去来兮”诠释其归国报效的赤子情怀,“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数学”展现其发掘中国传统数学价值的深邃洞见;“迈向数学机械化”记录其开辟新学科的艰辛与成就;“在‘丝路精神’的指引下”呈现其推动中外数学交流的宏阔视野和博大襟怀;“吴心归处是祖国”则升华了吴文俊一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这种结构设计,既清晰梳理了吴文俊的人生脉络,更以“人生叙事”呼应“学术叙事”,让读者在了解吴文俊生平的同时,读懂他学术思想的演进逻辑和卓越贡献。
书中对吴文俊三大核心贡献的阐释尤为深入:在拓扑学领域,他提出的“吴示性类”“吴公式”,被国际数学界誉为“拓扑学的地震”,彻底改变了该领域的研究格局;在中国古代数学研究中,他突破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以“出入相补原理”“刘徽原理”为核心,重新发掘《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典籍的科学价值,证明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独立于西方的机械化和构造性的算法体系;在数学机械化领域,他提出的“吴方法”将几何定理证明转化为代数计算,为机器证明、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关键基础——如今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正是对吴文俊这一贡献的生动诠释和永久致敬。
传统科学家传记常陷入“学术叙事枯燥化”“人物形象扁平化”的困境,而《文逾九章:吴文俊》则以四重突破,实现了学术严谨性与文学感染力的有机统一。
立体人物:打破“科学圣人”的刻板印象。作者始终遵循“‘人’要鲜活、‘事’要生动、‘魂’要凝练”的创作理念,拒绝将吴文俊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符号。书中通过大量生活化细节,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吴文俊”:在初中,他因躲避日寇炮火避难乡下,期中数学考试得了“零分”;大学毕业,他写了一篇习作,请专家指教,得到的答复却是“杀鸡焉用牛刀”;初入拓扑学领域,为了解决一道难题,他一连数日通宵演算;他是会为武侠小说里的江湖恩怨拍案叫绝的“书迷”,是80多岁仍坚持独自去咖啡馆思考问题的“学术老者”,也是骑上大象鼻子、让蟒蛇缠绕脖子而开怀大笑的“老顽童”;“电影迷”这一嗜好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80多岁还要看夜场电影,甚至在电影院门口等退票!他从巴黎归国,第一件事就是闪电般的与一位上海姑娘结了婚,他自嘲是“闪婚”,还得意洋洋的说“秤不离砣,汉不离婆”!这是多么生动幽默的语言,正是这些细节褪去了“科学大家”的距离感,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伟大的科学家,首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
叙事革新:用文学手法重构历史场景。为避免人物传记写作的“流水账”式枯燥,作者引入多种文学叙事技巧:序幕“水乡寻梦”以诗意的笔触描绘吴文俊的故乡——“咿呀咿呀”的乌篷船缓缓摇过青石拱桥,粉墙黛瓦映衬着潺潺流水,阿婆茶楼里飘出的肉粽香味萦绕街巷……,开篇寥寥数笔便将读者带入20世纪初的江南语境,为人物成长铺垫了细腻的环境底色;书中大量还原了关键历史场景与心理活动,1965年的严冬,关肇直手拿陈景润证明“1+2”的手稿,顶风踏雪敲开吴文俊的家门,吴文俊当场就毅然决定在《科学通报》刊发,从而将陈景润在数论领域的开创性证明载入史册——这一场景显然是作者“虚构”的,然而又是与那个“万物肃杀”政治环境十分吻合。再如,有人曾质疑吴文俊的机器证明为什么不用西方的逻辑方法,吴文俊立马发火啦:“外国人用逻辑我干吗就要用!……不能说外国人怎么搞我就得怎么搞,没这道理!”这些近乎白描式的记述却让历史“活”了起来,栩栩如生的吴文俊就站立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得以“沉浸式”感受科学家的抉择与坚守。
语言诗性:让学术文本兼具美感与力量。全书的语言表达兼具精准性与文学性,书名“文逾九章”堪称神来之笔——既嵌入吴文俊的“文”字,又关联中国古代数学经典《九章算术》,“逾”字则暗含其成就超越传统、开创未来的深意,短短四字浓缩了人物与学科的双重内涵;章节标题也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如“巴黎的‘拓扑地震’”,以“地震”比喻理论突破的震撼力,生动形象且极具记忆点;如“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突出吴文俊作为领袖数学家的军人气魄,吴文俊最喜欢的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向前,向前,向前!”,一个学者也要有军人气魄,攻克困难就如同攻城拔寨!正文描写中,既有“他的笔尖在稿纸上跳跃,如同在数学的星空中寻找坐标”的诗意表达,也有“数学机械化的本质,是让机器学会‘思考’几何”的通俗阐释,实现了“学术语言不晦涩,文学语言不空洞”的平衡。
文史互证:以大视野解读学术价值。作为数学史专家,作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吴文俊的学术研究置于更广阔的文史坐标系中解读:在分析其中国古代数学研究时,不仅阐释《九章算术》的算法体系,更关联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需求(如历法制定、工程计算),说明数学发展与时代需求的互动;在论述数学机械化时,既讲解“吴方法”的技术原理,又追溯了从古老的《周髀算经》中周公与商高对话引发“勾股定理”的证明,让读者听到了周公那句回响千年的感叹“大哉言数”!从宋代“增乘开方法”的中国传统算法思想,到东传日本后引发的种种创新,证明了和算是对中国数学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甚至在描写吴文俊的生活习惯时,也会关联江南文化的“精致与坚韧”,让人物形象与文化基因形成呼应。这种“文史互证”的写法,让传记超越了“个人生平记录”,成为一部兼具学科史、文化史价值的著作。
一部优秀的传记,不仅要记录历史,更要引发当下的共鸣。《文逾九章:吴文俊》通过多元的传播形式与深刻的价值传递,在学界与公众间均产生了广泛影响。
首发活动搭建学术与公众的对话平台。2025年8月13日,《文逾九章:吴文俊》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书展举行,活动以“他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数学”为主题,成为书展期间的“学术热点”。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向宇、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科学史专家郭世荣等嘉宾齐聚现场,不仅解读吴文俊的学术贡献,更围绕“如何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如何让青少年爱上基础学科”等议题展开讨论。新书发布会结束,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不久,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相关报道的浏览量就突破百万。
媒体与学界评价彰显著作的双重价值。各大媒体与学界对该书的评价高度一致,均认可其“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双重突破”。在学界内部,该书更被视为“科学家传记写作的范本”。在新书发布会上,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研究院郭世荣教授评价此书:“文气雅致,叙述流畅,内容丰富,广征博引,新见叠出,结构严谨,环环相扣,风格独特。作者将吴先生的创新思想、爱国情怀、精神骨气、数学成就、创新精神、深邃思想、学术渊流,以及他为捍卫中华优秀数学文化而战,为消除偏见而战,为创新思维而战的战斗精神,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读此书,令人感动,令人鼓舞,令人震撼,令人敬仰!”他认为:“此书的公开面世,也必将感动和震撼广大的读者,特别是对于激发广大读者的科学热情、爱国热情、创新精神,对于弘扬科学家精神,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多媒体传播拓展阅读体验的边界。为适应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该书在传播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后记”所附的二维码,可链接至吴文俊的珍贵影像资料,这是上海交通大学为纪念吴文俊院士百岁诞辰专门制作的视频,如交大档案馆典藏的1930年代交大学生使用计算尺的影片,1956年吴文俊与华罗庚、钱学森一同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一等奖纪录片,1999年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吴文俊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花絮片段……读者还可以看到书中提及的历史场景照片(如1935年上海交大科学学院全体教员的合影、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旧址、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在上海的早期风貌);还有1975年吴文俊发表第一篇数学史论文的亲笔手稿,读者还可以听到吴文俊那带有浓郁上海口音,向记者说道:“中国古代数学可以说是适合用计算机的数学,和外国不一样,是独立的、自主的,而且影响到国外!”。这种“文字+影像+互动”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书籍的阅读边界,让传记的影响力从“纸质读者”延伸至“数字受众”。
毫无疑问,一部好书的背后,也凝聚了出版人的心血。在新书发布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王光艳介绍说:“为保证此书的编校质量,出版社经历了8轮审校,核对了200多处注释,遴选了100多张照片。采用了‘交大红’双色套印,高清图版,色彩逼真,人物图片形象鲜活,文献档案史料清晰,最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今天把吴先生的学术人生浓缩为《文逾九章:吴文俊》,既是为中国科技史立传,也是为后来者点亮一盏灯”。
当然,《文逾九章:吴文俊》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吴文俊院士立了一部详实的传记,更在于为科学家传记写作提供了“新范式”——它证明:科学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并非对立,优秀的科学家传记,既能成为专业领域的“学术参考”,也能成为公众阅读的“精神食粮”;既能准确记录历史,也能引发当下的思考和未来的憧憬。
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这部传记是传承科学家精神的“新载体”。书中吴文俊那句“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新时代的新数学”,不仅是他个人的学术追求,更道出了一代中国科学家的使命——既要扎根传统、汲取文化养分,也要面向未来、勇攀科技高峰;而他在动荡年代坚守研究、在晚年仍心系学科发展的执着,更是对“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诠释,而所有这些汇聚在吴文俊身上,作者概括为两个字“使命”,进而独具韵味的写入结语“使命的召唤”,这与开篇“水乡寻梦”遥相呼应。
对于当下的读者而言,读《文逾九章:吴文俊》,不仅能了解一位数学家的一生,更能收获三重启示:其一,伟大的成就源于对热爱的坚守——吴文俊一生只做“数学”这一件事,却做到了极致;其二,创新的本质是“继承与突破的结合”——他的数学机械化研究,既是对中国传统算法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现代数学的突破;其三,个人的理想始终要与国家的需求同频——从归国建设到推动学科发展,吴文俊的每一步选择,都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这部传记还告诉我们:科学或许是抽象的,但科学家的精神是具体的;历史或许是遥远的,但伟大的品格永远能照亮当下。在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文逾九章:吴文俊》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精神地图”——它指引着我们:如何像吴文俊那样,以热爱坚守初心,以创新开拓未来,以担当书写使命。
《人民日报》报道《文逾九章:吴文俊》首发式的最后一句,将该书所塑造的吴文俊科学家形象作了精准概括:“吴文俊先生是20世纪中国数学的巍巍高峰。从拓扑学的惊世突破,到数学机械化的开疆拓土,再到中国古代数学的系统阐发,他让世界重新发现中国数学的深厚底蕴与无限可能。”
![]()
本文刊发于2025年10月8日《中华读书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