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钟欣 9月27日,原创粤语音乐剧《春夏秋》在佛山大剧院小剧场成功首演。该剧由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出品、青林剧社联合出品及制作、广东顺德今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以“静水流深”的日常美学笔触,真挚描摹岭南生活,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温暖而深刻的艺术盛宴。
首演现场掌声与笑声交织,演出结束时长达数分钟的热烈掌声,不仅是对作品的肯定,更印证了这部本土原创作品扎实的感染力。
![]()
1
剧场化身岭南人家
叙事手法克制细腻
当晚首演之夜,剧场内仿佛被带入了女主角陶思敏一家那个“不开空调就闷得慌”的典型岭南家中。当舞台上响起妈妈充满烟火气的“阿吱阿咗”(叽叽歪歪)、爸爸温和的“嗯嗯啊啊”(唯唯诺诺)以及外婆慈爱的“吟吟沉沉”(絮絮叨叨)时,台下发出阵阵会心而理解的笑声——这些过于真实的家庭对话,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
![]()
整场演出,观众的情绪随着这场“家庭博弈”而起伏。从陶思敏决绝的“逃离”,到家人间笨拙却真挚的沟通,直至最终的理解与和解,音乐与剧情层层推进,许多观众在温情时刻悄然拭泪。
《春夏秋》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摒弃了戏剧常见的强烈冲突,转而追求一种“静水流深”的美学风格。剧目将目光聚焦于“陶李之家”餐桌边的闲谈、工作生活中的点滴奋斗,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琐碎中,挖掘出深厚的情感能量与生活诗意。
![]()
编剧阐述:“最深切的感动往往源于最真实的生活,最汹涌的情感往往潜伏在最寻常的对话之下,我们更愿做一场岭南的雨季,让‘陶李之家’的爱滋养出一片心灵的绿洲。”这种克制而细腻的叙事手法,赢得了现场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2
捕捉湾区青年生活质感
跳出“方言剧”地域局限
《春夏秋》的成功,还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佛山乃至大湾区青年的生活质感。评论认为,该剧成功跳出了“方言剧”的地域局限,通过“春夏秋”的生命周期隐喻,讲述了能引发广泛共鸣的青春故事。其“原创性”不仅体现在音乐和剧本上,更体现在对当代岭南文化的深刻观察与艺术提炼上。
![]()
一位观众表示:“很久没看到这么‘接地气’又动人的戏了,里面的粤语梗和佛山街景让我倍感亲切,而故事内核关于青春和奋斗的情感,又能让我这个不懂粤语的朋友一样感动落泪。”
戏剧专家、一级编剧王炜在观看演出后表达了祝贺,他特别肯定了年轻主创团队的创作诚意,指出:“《春夏秋》所关注的题材与当代湾区青年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正是它能深刻感染观众的原因。”
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表示:“难得能看到一部用心用粤语讲述本土故事的原创音乐剧,非常稀缺,这种文化上的坚守特别珍贵。这部剧的题材和内容都充满了‘烟火气’,具有城市的温度,是它非常动人的优点,里面讲述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很容易就让当下的年轻人产生共鸣,建立起情感连接。”
3
文艺精品扶持精准发力
赋能本土戏剧创作团体
《春夏秋》从雏形到立项创排,得益于出品方佛山市艺术创作院的创作孵化体系,通过搭建优质平台,为本土戏剧创作人才和团体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艺术创作院并未止步于立项扶持,更在创作周期、制作资源与专业指导上提供了系统性保障,组建专家团队为剧目把关,确保了作品艺术上的严谨性与完成度。
正是在这片肥沃的创作土壤上,一支极具朝气的青年主创团队得以深耕他们的创意。他们多数成长于岭南,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刻的洞察与炽热的情感,并将这份“在地性”转化为真诚的创作语言。
![]()
《春夏秋》从创排到舞台的顺利绽放,离不开佛山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的关键支撑。这一举措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更体现了相关部门对本土题材、本土人才、本土创作机构的前瞻性培育。剧目在创排过程中还得到今屋文化的友情支持。
出品人表示,这种由本土专业艺术创作机构主导、联合戏剧团体共同创作,并通过文艺精品扶持和社会资金结合的剧目创排模式,为本土原创作品的孵化和青年艺术人才的成长注入了强心剂,是推动地区戏剧创作与市场探索的有效实践。
首演的成功是起点而非终点。出品方透露,剧目将充分吸收首演场的观众反馈和专家建议,对剧目进行进一步的精细打磨。重点将在剧情节奏、音乐编曲及舞美细节上进行提升,力求使作品的情感流动更加自然流畅,艺术表现力更上一层楼,为未来的巡演做好充分准备。
图片:剧方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