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出手了:计划砍掉一半以上的省直事业单位,小单位直接撤销;江西教师招聘名额,五年间暴跌85%;湖北鄂州更直接,宣布教师编制总量锁定,只减不增。
种种动作,不禁让人想问:铁饭碗真要碎了?这背后到底释放了什么信号?
![]()
1. 河南,这次成了改革“急先锋”
河南这次的改革力度,可以说是雷霆万钧。
省直事业机构要精简一半以上,编制少的单位说撤就撤。为什么这么狠?因为财政真的扛不住了。
河南有16万个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超200万,加上编外,“吃财政饭”的群体可能接近千万——相当于每十个河南人中,就有一个靠财政供养。
结果就是,河南近两成的财政支出花在了行政开销上,远超全国平均水平。钱都去养人了,民生项目自然被挤压。
更严峻的是,钱从哪来?土地收入相比高峰期已经腰斩,财政支出却破万亿,缺口全靠中央转移支付填补——河南已是全国第二依赖转移支付的省份。
这种模式,还能撑多久?
![]()
2. 不止河南,全国都在动编制
从湖南郴州到浙江丽水,很多地方的精简幅度早已超过上级要求的5%。
上半年全国税收和公共预算收入双双下降,中央转移支付也紧张。更雪上加霜的是,各地卖地收入从2021年高点一路下滑,去年接近腰斩,今年更差。
对不少地方来说,卖地收入是运转的生命线。收入跳水,精简编制就成了必然选择。
如果说事业单位改革还算温和,那教师编制的收缩就更直接——除了财政压力,还叠加了人口下降的影响。
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多地近期启动教师“选调”,本质是从过剩的农村学校向缺人的城区调动,或是转岗。湖北鄂州已减聘编外教师超千人,规模砍了近半。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10个省市开始探索“教师退出机制”。
背后是严峻的人口现实:幼儿园教师在2022年见顶,小学教师也从去年开始减少……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
![]()
3. 改革背后,是结构性的转变
各地强力缩减编制,除了“钱紧”,更深层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结构正在转型。
有统计显示,十年前,财政供养人员的报酬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约33%,如今已超过60%。
这种“头重脚轻”的结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或许能维持,但现在,必须动手术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轮改革强调“减上补下、减县补乡”——不是简单裁员,而是把编制向基层、科技、教育、民生等领域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仍有阻力。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机关事业单位的公积金缴存人数反而增加了300多万。广义体制内人员数量,不降反升。
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还难。但从历史看,任何一个体系承平日久,精简优化都是必经之路。
我们,或许正站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