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夫妻第一次来大陆旅游,体验上海地铁,在上车瞬间崩溃痛哭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你看这张,是黑的。”

“有什么关系,能用就行。”

“我还是觉得铜板实在。你口袋里还有没有?”

“没了,早上买油条都给你了。”

女人把那张沾了油渍的纸币翻来覆去地看,男人在旁边站着,眼睛望着远处褪色的广告牌。

天桥上的风吹过来,扬起女人额前的几缕头发。

她用手拢了拢,又去看那张纸币,最后小心地把它展平,夹进了一本厚厚的书里。

男人说:“走吧,要赶不上了。”

女人没说话,把书塞进包里,拉链拉到一半,卡住了。

01

林志强看着妻子陈美玲把一叠叠厚实的台币在银行柜台前换成了崭新的人民币。



那些粉红色的纸币散发着油墨的特殊气味,陈美玲一张张数过去,生怕银行的职员算错了数。

她把钱按照面额大小分开,用不同颜色的橡皮筋捆好,再小心翼翼地塞进一个贴身带的布包里。

林志强在旁边等得有些不耐烦。

他靠在填单台边,手里无意识地转着一支笔。

他说:“不用换这么多,那里用手机很方便。”

陈美玲白了他一眼。

“方便?李太太说她侄子去东莞,在街上买瓶水,找回来的钱都是假的。”

“那是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林志强嘟囔了一句。

“前年的事,怎么就老了?”陈美玲把布包在腰上系好,又在外面套上外套,拍了拍,确定看不出来。

她说:“出门在外,钱放在身上最保险。手机万一丢了,或者没信号,我看你怎么办。”

他们结婚二十年,这还是头一次一起出远门。

儿子今年考上了台北的大学,家里一下子就空了下来,也安静了下来。

是林志强提议来大陆看看的。

他说,生意上认识几个上海的朋友,都说那里发展得不得了,跟电视里看到的不一样。

陈美玲起初是一百个不愿意。

她的世界就是高雄那个小小的机械厂,和家里的柴米油盐。

在她看来,大陆就是个遥远又麻烦的地方,充满了不确定。

她宁愿去日本,至少干净,服务也好。

林志强没有跟她争,他只是默默地把平板电脑放在客厅的茶几上。

里面存满了上海的图片和旅游视频。

有东方明珠的璀璨夜景,有豫园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还有田子坊里那些时髦的年轻人。

陈美玲嘴上说着不看,眼睛却总是不由自主地瞟过去。

她看到视频里,那些上海女人穿着精致的旗袍,在装修得很有格调的咖啡馆里喝下午茶。

她看到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在黄浦江的映衬下,确实有种说不出的气派。

她看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终于松了口。

“要去就去上海。”她说,“听人家说那里是大城市,应该会好一点。”

林志强立刻就订了机票和酒店,生怕她反悔。

出发的前一天晚上,陈美玲还是不放心,把家里的大大小小的现金都翻了出来,硬是凑了厚厚的一沓。

飞机降落在浦东国际机场。

天是灰蒙蒙的,空气里有种潮湿的味道。

机场内部很大,光可鉴人的地板上倒映着行色匆匆的旅客。

陈美玲拉着行李箱的拉杆,另一只手下意识地按着腰间的布包,紧紧跟在林志强身后。

“人怎么这么多。”她小声说。

林志强看着头顶巨大的指示牌。

“我们先去坐地铁,直接到酒店附近。”

他在来之前把路线都查好了,存在手机里。

陈美玲对他的安排一向是信任的,但此刻,她心里还是有些打鼓。

到了地铁站,陈美玲开始四处找售票的窗口。

她想象中应该有个穿着制服的人坐在玻璃后面。



可她看了一圈,只看到一排排亮着屏幕的机器,很多人拿着手机在机器前面扫来扫去。

“卖票的在哪里?”她问林志强。

林志强指了指那些机器。

“就那个,自助售票机。”

“我不会用。”陈美玲皱起了眉。

屏幕上的字都是简体的,她看得有些吃力。

林志强把行李箱靠在一边。

“我来弄。”

他走到一台机器前,触摸屏幕,上面立刻跳出一张密密麻麻的上海地铁线路图,像一张彩色的蜘蛛网。

他眯着眼睛找了好一会儿,才找到他们要去的那一站。

02

就在他研究怎么选站的时候,一个声音从旁边传来。

“小老弟,要去哪里啊?”

一个穿着红色冲锋衣的上海阿姨探过头来,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

林志强愣了一下,指着屏幕上的一个站名。

“这里。”

“哦哟,南京东路是伐?那你直接点10号线,再点那个站就好了呀。”阿姨的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点着,嘴里还不停地解释,“这里选两张,然后拿手机扫这个码,‘哔’一下就好了,方便得很。”

林志强按照她的指示,调出手机里的支付码,对着机器的扫描口晃了一下。

机器里传出一声清脆的声响,支付成功的界面弹了出来。

紧接着,出票口“啪嗒”一声,掉出来两张薄薄的塑料卡片。

整个过程快得让陈美玲有些不知所措。

她从林志强手里接过那张地铁卡,翻来覆去地看。

“这么快就好了?”

她又忍不住嘀咕那句已经说过很多遍的话:“早知道不带那么多钱了,重死了。”

那位上海阿姨还没走,她上下打量着他们俩,笑着问:“侬是从台湾来的哦?”

林志强礼貌地点了点头。

“是,我们从高雄来。”

“欢迎欢迎!”阿姨的嗓门大了起来,“阿拉上海好玩的地方多得很!外滩的夜景一定要去看,城隍庙的小笼包一定要去吃!还有那个……”

阿姨掰着手指头数着,像是要把整个上海都推荐给他们。

最后,她拍了拍林志强的胳膊,很认真地说:“咱们都是中国人,有什么不方便的就开口问。来上海,就跟走亲戚串门一样,不要客气。”

林志强听到“咱们都是中国人”这几个字,脸上的表情微微一滞。

他握着地铁卡的手指紧了一下,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但很快就被他掩饰了过去。

他只是对阿姨笑了笑。

“谢谢您。”

“客气啥!”阿姨摆了摆手,转身就汇入了涌动的人潮里。

陈美玲还在为自己腰上那个沉甸甸的钱袋子而烦恼。

“这么多现金,晚上睡觉都睡不踏实。”

林志强没有接她的话,只是低声说:“走吧,进站了。”

他的声音听起来比刚才要低沉一些。

地铁站里的换乘通道又长又深,像个巨大的迷宫。

他们拖着行李箱,跟着头顶的指示牌往前走。



陈美玲脚上穿的是一双全新的平底鞋,为了这次旅行特意买的。

她以为平底鞋走起路来会舒服,可没想到走了这么一会儿,脚后跟就被磨得生疼。

她不得不放慢脚步,一瘸一拐地跟在后面。

林志强发现了她的异样,停下来等她。

“怎么了?”

“鞋子磨脚。”陈美玲有些懊恼。

林志强看了看她红肿的脚后跟,没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接过了她手里的行李箱。

他一手拖一个,把速度放慢了许多。

就在他们拐过一个弯的时候,看到前面通道的中央,一位坐着电动轮椅的老人停在那里,似乎在找路。

很快,一个穿着地铁制服的年轻工作人员跑了过来,俯下身子跟老人交谈。

问清楚情况后,工作人员熟练地推着轮椅,带着老人走向旁边一部标有无障碍标志的电梯。

陈美玲停下脚步,看着这一幕。

她看到工作人员把老人安全送进电梯,又拿起对讲机说了几句话,似乎是在通知下一层的同事接应。

整个过程流畅而自然,没有一丝不耐烦。

“你看。”她对林志强说,“他们这里的服务还挺周到的。”

林志强顺着她的目光望过去,点了点头。

他注意到,不只是无障碍电梯,整个车站的标识系统都做得非常清晰。

地面上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区分不同的线路,墙壁上每隔几步就有一个清晰的指示牌。

就算是不熟悉这里的人,也很难走错路。

陈美玲轻声感慨:“以前听李太太她们说,这里的人都很野蛮,公共设施也差。现在看起来,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林志强说:“道听途说,怎么能当真。”

他们终于走到了站台。

站台非常宽敞,地面上画着黄色的排队线。

03

墙壁上有一整面的巨型壁画,描绘了上海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历程。

壁画的左侧是老上海的石库门弄堂,穿着旗袍的女人和穿着长衫的先生,还有在弄堂里追逐嬉戏的孩童。

林志强的目光一下子就被壁画吸引了。

他松开行李箱的拉杆,径直走到壁画前。

他的视线在那些民国时期的街道场景上逡巡,仿佛在寻找着什么。

那熟悉的建筑风格,青砖黛瓦,雕花木窗,和他钱包里那张老照片上的背景几乎一模一样。

他看得入了神,连陈美玲在后面喊他都没有听见。

“志强!车要来了!你还看什么呢?”

陈美玲走过来,拉了拉他的衣袖。

林志强像是从一个漫长的梦里惊醒过来。

他回过头,眼神里还有些恍惚。

“怎么了你?一幅画而已,有什么好看的。”陈美玲不解地问。

林志强摇了摇头,把目光从壁画上收了回来。

“没什么。”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有些干涩地补充道:“就是觉得……有点熟悉。”

“熟悉?”陈美玲觉得好笑,“你第一次来,熟悉什么?难道你上辈子是上海人?”

林志强没有再做解释,他拉起行李箱,转身走向了排队区。

列车恰好在此时呼啸而至,稳稳地停在站台边。

车厢里很空,他们很轻易地就找到了座位。



放下行李后,陈美玲立刻脱下鞋子,揉着自己被磨红的脚后跟。

林志强从背包里拿出一张创可贴递给她。

她接过来,小心地贴在伤处,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车厢里很安静,大部分乘客都低着头看手机,偶尔有人轻声交谈。

地铁在黑暗的隧道里平稳地穿行,只有车轮和轨道摩擦发出单调的声响。

过了两站,车厢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在一个大站,上来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

那孩子大概一两岁,一直在妈妈怀里扭动哭闹,尖锐的哭声打破了车厢的宁静。

年轻妈妈的脸涨得通红,她不停地小声哄着:“宝宝乖,不哭了,我们马上就到家了。”

她窘迫地向周围投来歉意的目光。

坐在她旁边的一个女孩立刻站起身,对她说:“您坐我这里吧,抱着孩子站着太累了。”

另一边的一个阿姨也从包里掏出一个拨浪鼓,在孩子面前摇晃着,试图吸引他的注意力。

孩子的好奇心果然被那个发出声响的小玩意儿吸引了,他止住了哭声,伸出小手想要去抓。

年轻妈妈感激地对周围的人说着“谢谢”。

陈美玲看着这一幕,心里觉得暖暖的。

她想起了自己儿子小时候,也是这样在公共场合哭闹不休,让她手足无措。

她忍不住主动和那位年轻妈妈搭话。

“你儿子好可爱啊,多大了?”

“一岁半了,正是猫狗都嫌的年纪。”年轻妈妈自嘲地笑了笑。

“我儿子小时候也这样,一出门就跟个小炮弹一样,拉都拉不住。”陈美玲找到了共同话题,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两人聊得很投机。

陈美玲得知,这位妈妈姓王,是从台中嫁到上海来的。

“你习惯上海的生活吗?听口音好像没什么变化。”陈美玲好奇地问。

王妈妈笑着说:“刚来的时候也不习惯,觉得这里人口味重,说话也冲。后来住久了,发现上海人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其实都很热心肠的。”

她又补充道:“而且这里生活真的太方便了。我爸妈最开始还担心我在这里受委屈,去年他们过来玩了一次,回去之后就再也不念叨了。我妈现在还学会用淘宝了呢,天天在台湾收我给她买的包裹。”

陈美玲听得入了神,她之前从亲友那里听来的关于大陆的种种负面印象,在这一刻似乎都开始动摇了。

她偷偷地看了一眼旁边的林志强。

林志强没有参与她们的谈话,他只是靠在椅背上,眼睛望着窗外漆黑的隧道,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他的侧脸在车厢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有些落寞。

04

到了酒店,放下行李,已经是华灯初上的时分。

他们按照原计划,准备去外滩。

从酒店的窗户望出去,远处陆家嘴的几栋标志性建筑灯火辉煌,像几柄刺破夜空的利剑。

陈美玲换了一双舒服的拖鞋,脚上的疼痛缓解了不少。

她站在窗边,由衷地感叹:“这里晚上看起来,还真是不输给香港。”

林志强没说话,他只是把钱包里的那张老照片又拿出来看了一遍,然后放回原处。

他们再次来到地铁站,这一次是去往外滩方向。

时间正值晚高峰,站台里人头攒动,比白天多了好几倍。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杂的气味。

但出乎陈美玲意料的是,尽管人多,秩序却井然。

所有人都自觉地在黄线后排成了几条长队,没有人推搡插队,也没有人大声喧哗。

广播里用标准的普通话和流利的英语播报着列车到站信息。

陈美玲紧紧拉着林志强的衣角,生怕一不小心就被人群挤散。

林志强在她前面,用自己的身体为她隔开了一小块空间。

列车带着一阵强风驶入站台,在他们面前停下。

车门“嘶”的一声缓缓打开。

里面已经挤满了人,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

排在他们前面的人开始往车厢里挤。

林志强护着陈美玲,跟在人流后面。

就在他一只脚即将踏入车厢的那个瞬间,他再也控制不住,眼泪毫无征兆地夺眶而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