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天天都能吃方便面就好了”,这句藏在许多人童年记忆里的期盼,如今早已不是奢望。
可令人唏嘘的是,曾经背着家长偷偷解馋的“珍馐”。
如今却成了货架上少有人问津的选择,中国方便面市场,正悄然褪去往日光环。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现状,2013年是中国方便面市场的高光时刻,年销量高达462.2亿包,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要吃掉34包。
而到2023年,这一数字降至422.1亿包,十年间足足少卖了40亿包。即便是行业龙头康师傅,也未能幸免。
2024年其方便面业务营收为284.14亿元,较前一年减少3亿元,按单包3元的零售价粗略计算,相当于一年少卖了1亿包。
![]()
回溯方便面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其崛起与衰落始终与时代需求紧密相连。1970年,中国首次尝试批量生产方便面,上海益民食品厂斥资引进日本技术,推出200万包“快乐方便面”。
最终却因两大问题滞销,其中能够猜到的一个原因和价格有关,当时物资匮乏,买食品需用粮票,而一包方便面售价1毛5分,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能力。
还有一个则是品质欠佳,受技术限制,面饼一碰就碎,调味仅靠一包椒盐,炸面饼用的鸭油还带有异味,自然难以打开市场。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本土方便面品牌开始在各地涌现,形成“群雄割据”的格局。广东的“三鲜伊面”凭借“风行港澳,揉通四海”的广告语深入人心。
北京冠生园的“美味肉蓉面”因添加猪肉末,至今仍是火锅餐桌上的常客。河南豫竹、杭州双峰、福建厦门泡面、河北华龙、山西三笠等品牌也各具特色,在区域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此时的市场高度分散,品牌地域性极强,直到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才彻底改写了行业格局。
![]()
1991年,中国台湾商人魏应州在大陆经商失利,亏损4000万元后,准备乘坐绿皮火车返程。在火车上,他冲泡了一包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浓郁的香味吸引了周围乘客,纷纷询问购买渠道。
彼时大陆市场的方便面,口味远不及台湾产的丰富。敏锐的商业嗅觉让魏应州意识到,这是一个尚未被填满的市场缺口。
次年,魏应州投资800万美元在天津建厂,推出“康师傅”品牌,首款主打产品便是红烧牛肉面。
这款面汤料香浓、面条劲道,即便售价1.98元,比当时其他品牌贵一倍左右,仍迅速引爆市场。
![]()
从1994年起,康师傅加速扩张,在广州、杭州、武汉等地建立16个生产基地、179条生产线,产品从城市大卖场渗透到乡村小卖部,最高峰时一年能卖出60亿袋红烧牛肉面,年销售额突破60亿元。
康师傅的成功,也点燃了行业竞争的火花。1992年,统一带着招牌鲜虾面进入大陆市场,但其清淡口味未能撼动康师傅的地位。
直到1995年,统一推出“小浣熊干脆面”,随机附赠水浒卡,这种类似“盲盒”的玩法,让小学生为集卡十包十包地购买,单月销量达400万箱。康师傅随即推出“小虎队干脆面”,附赠旋风卡,一场“卡牌大战”就此展开。
2008年,统一再次发力,推出老坛酸菜牛肉面,以发酵酸菜搭配酸辣口味打造差异化,上市次年销量便突破5亿元。
康师傅不甘示弱,紧接着推出“陈坛酸菜牛肉面”,喊出“陈坛入味,酸爽升级”的广告语。统一则邀请汪涵代言,用“有人模仿我的脸,有人模仿我的面”暗指对手跟风,将竞争推向高潮。
![]()
与此同时,其他品牌也在寻找突围路径。华龙面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凭借0.6元的低价和“华龙面,天天见”的广告语抢占华北县镇市场,2002年更名为今麦郎。
白象以“1元大骨面”为卖点,宣称经8小时熬制提取猪骨精华,上市8个月便卖出6000万包;三养、日清等外来品牌也加速布局,分割市场份额。
2010年数据显示,康师傅以55.7%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今麦郎、统一、白象分别以11.7%、8.5%、7.4%紧随其后,行业“一超多强”格局正式形成。
然而,2013年达到销量巅峰后,方便面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此后六年始终未能突破前高。即便2020年前后,疫情引发的宅家囤货潮让方便面短暂回暖,但热度很快消退。
如今,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厮杀,新入局者也大幅减少。2019年新增方便面相关企业603家,2021年降至155家,2024年只剩91家,五年间减少85%,且2025年新增注册量仍在下滑。
![]()
方便面“失宠”,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消费主力人群减少,2000年后城镇化加速,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住工棚、干重活的他们,因追求便捷廉价,成为方便面的核心消费群体。
某建筑公司调研显示,工人日均消耗1.2包方便面,多用于早餐和夜班加餐。2013年农民工数量达2.69亿人,与同期方便面462亿包的销量高度契合。
但随着城镇化深入,部分农民工返乡,部分在城市定居,生活稳定后拥有厨房、饮食选择增多,方便面逐渐沦为“偶尔解馋”的选择。
![]()
还有就是消费场景萎缩,过去,网吧和绿皮火车是方便面的两大重要消费场景。2010年,中国登记在册的网吧达13万家(不含黑网吧),深夜里“网管,来盒泡面”的声音随处可闻。
但2015年起,网吧类企业注册量连续四年下滑,2020年超1.2万家关店,如今近30万家网吧相关公司中,仅8.8万家仍在存续。
绿皮火车场景同样式微,2023年中国高铁里程达4.2万公里,承担70%的铁路客运量,曾经十几个小时的旅程缩短至3-5小时,且高铁密闭环境不建议食用气味较重的食物,方便面需求大幅下降。
数据显示,高铁运营里程每增加1%,方便面销量减少0.32%;高铁乘客每增加1%,方便面销量减少近0.4%。
价格上涨也削弱了方便面的竞争力。2024年5月,康师傅经典袋面从2.8元涨至3元,桶面从4.5元涨至5元。
统一的红烧牛肉面、老坛酸菜牛肉面等经典桶装款也同步调价,甚至出现十几元的高端产品。网友调侃“以前没钱吃泡面,现在还是没钱吃泡面”,毕竟5元的桶装面,与楼下餐馆的素面、粥品价格差距缩小,消费者自然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选项。
![]()
更关键的是,替代品的冲击让方便面腹背受敌。如今,自热米饭、自热火锅年销量超51亿份,同样满足“热食+便捷”需求。
外卖市场更成强劲对手,手机下单半小时即可送达,行业报告显示,外卖市场规模每增加1%,方便面销量减少0.05%。
预制菜的兴起进一步分流需求,梅菜扣肉、鱼香肉丝、酸菜鱼等品类丰富,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
从80年代的“奢侈品”,到90年代的“国民口粮”,再到2010年代的千亿市场,方便面的每一次爆发都踩准了时代需求的鼓点。
如今,它并非输给了自身品质,而是败给了更丰富的市场选择。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便捷与品质的更高追求。未来,只有紧跟需求变化、持续创新的品牌,才能在速食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