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林徽因,世人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往往是散文与诗歌中的浪漫文学气息,或者是与徐志摩、金岳霖纠缠不清的情爱传闻,地摊文学与影视剧早已将这位民国女性包装成了“爱情至上的文艺女神”,却唯独抹去了她最珍视的身份——中国现代第一位女建筑师。当2024年看到那份为她补颁的、迟到的建筑学士学位时,世人才知道情爱从不是她的枷锁,家国与事业才是她毕生的追寻。
![]()
战时文化的守夜人
1924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时,由于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不得不“曲线救国”进入美术系,她在这里修完了建筑系61个必修学分,虽然因性别限制错失两门课程,但她成绩单上的评级,有很多优于同期男性学生。这段求学经历让她奠定了专业基础,同时也启蒙了原本对建筑一无所知的梁思成,二人在那时就已许下共同守护中国古建的誓言。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为夫妻,之后一同前往东北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二个建筑系,那时东北局势动荡、建筑教育一片空白,她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女性建筑教授,向台下清一色的男学生讲授《中国建筑史》。除了课堂教学,她还曾为学校设计校徽,亲自带领学生实地测绘,将自己所学转化为中国建筑教育的第一批火种。
![]()
1931年,因局势动荡离开东北后,她开启长达15年的古建筑调查生涯,在交通闭塞的年代,她与梁思成走遍15个省、190个县,用简陋的仪器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在晋北的荒野里,她头戴草帽、脚穿布鞋,带着干粮攀爬残垣断壁;在五台山的佛光寺中,她在梁柱间发现并填补了中国唐代建筑研究空白,让国际学界承认中国古建筑是独立发展的脉络,并不是受“西方影响”的产物。
在战乱岁月里,林徽因拖着病体留守,她一边照料子女,一边整理丈夫带回的测绘数据,完成了50多处古建筑记录。在四川李庄的五年时间里,那时肺结核让她常年卧床,她却仍在昏暗的草屋内撰写建筑书稿,其中很多关键论述都出自她的手笔;当遭遇日军轰炸警报时,她第一反应是扑在图纸上护住资料,这些图纸对她来说比生命更重要,那是中华文明的建筑基因。
![]()
文学建筑的双生花
那时很多人只知道她的散文、诗歌和小说,但文学并不是她的人生主线,文字只是她闲暇之余抒发情怀的载体:被误传写给徐志摩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其实是她为儿子梁从诫所作的诞生礼赞;她的小说《九十九度中》用“打散重构”的现代手法,在一天之内铺展众生相,她用建筑思维赋予文字独特的结构美;散文《窗子以外》则在窗内学识与窗外民生的碰撞中,展现出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
文学虽然是她的副业,却已经达到许多专业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度,因此大多数人都喜欢从文字中寻找她的浪漫气息,唯独忽略了她的建筑设计才能:她曾参与国徽设计,她反对照搬苏联模式,提出“国徽不是商标”的原则,在她的设计下诞生了民族特色与庄严气度兼具的国徽;她曾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坚持采用中国传统雕刻技法,让纪念碑成为凝固的民族史诗。
![]()
在八宝山公墓建筑格局中,也有她的设计身影,更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建筑大师对文化遗产始终保持一颗赤诚之心。一次偶然间,她无意中得知景泰蓝工艺已经濒临失传,于是她与丈夫商量后牵头成立了美术小组,让这门古老技艺重获新生,她的这些举动无关名利,只因她始终保持对建筑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根。”
与建筑事业相比,她的“客厅”是众所周知,那里曾是北平学界的精神地标,但这里从未上演过绯闻中的暧昧桥段,每周六的聚会上,她与志同道合的友人畅谈哲学、建筑与国事,对文学青年萧乾的鼓励至今被铭记。金岳霖晚年回忆,他与林徽因是“三观契合的挚友”,那些被演绎的情愫其实是知识分子间的惺惺相惜。
![]()
对林徽因而言,友情与爱情都是生命的点缀,只有事业与家国,才是她的安放灵魂之处,她用一生打破了性别与时代的桎梏,她在建筑教育、古建保护、国徽设计中留下的印记,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坐标。她向世人证明,女性光芒并不一定用情爱点缀,坚守理想的风骨远比流言更有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