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大家的追求也从“吃饱”转为“吃好”。
而酸奶这种既好喝又有营养的产品,自然就受到了大部分家庭的青睐。
可谁能想到,市面上竟然有过半数的酸奶不仅营养不达标,甚至还是危害健康的科技狠活!
![]()
根据调查,这些产品无一例外地都在包装最显眼的位置用超大字体标注着“某某酸奶”。
仔细看它们的真实身份,其实都是风味饮料或者含乳饮料。
![]()
说实话,我们普通消费者去超市,面对满满一货架的商品,谁能有火眼金睛呢?大家基本都是靠包装上的大字和信任的品牌来做选择。
商家就是抓住了我们这个心理,把“酸奶”两个字印得巨大无比,而那个关键的“风味饮品”或“含乳饮料”却小得像蚂蚁,不蹲下来、眯着眼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
![]()
这些产品和真酸奶的主要区别在三个方面。
一是蛋白质含量低,真正的酸奶蛋白质含量至少要达到每100克2.3克(风味发酵乳)或2.9克(发酵乳),但这次涉及的产品,有的蛋白质含量甚至比含乳饮料的国家标准还要低。
二是配料表第一位不是奶,正经酸奶配料表第一位应该是“生牛乳”或“鲜牛奶”,而这些产品排在第一位的大多是“水”,紧接着就是“白砂糖”,本质上更像是一瓶“小甜水”。
![]()
三是它们执行的产品标准号不是酸奶的国标,而是《含乳饮料》的标准。
这类产品营养价值较低,本质上是一种添加了多种食品添加剂的“小甜水”。
为了让口感更像酸奶,商家会加入明胶、果胶等增稠剂,至于草莓、黄桃等水果风味,则主要依靠香精来塑造。
![]()
长期把这种产品当酸奶喝,对健康会有很严重的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是营养摄入大打折扣。你可能会以为自己补充了酸奶的营养,但实际上喝下去的很多东西营养价值很低。
真正的酸奶蛋白质含量至少要达到每100克2.3克(风味发酵乳)或2.9克(发酵乳),而这些“饮料”的蛋白质含量普遍很低,有些每100克中蛋白质甚至不足1克,远低于国家标准。
![]()
这意味着你花了钱,却主要喝进去的是水、糖和各种添加剂,没能获得身体所需的优质蛋白和钙质。
你还会不知不觉摄入大量的糖分。为了掩盖发酵带来的酸味并迎合大众口感,这些产品中通常会加入大量的糖。
有数据显示,部分此类产品的糖含量甚至能达到每100克15克,甜度可能超过可乐。
![]()
这根本不是补充营养,简直是在给身体增加负担。长期这么喝,别说孩子了,大人也容易发胖,还可能增加得糖尿病的风险。
这些产品中可能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
为了营造出类似酸奶的浓稠质感和诱人的水果风味,生产者通常会使用明胶、果胶等增稠剂,以及各类香精和色素。
![]()
虽然在一定添加标准内是安全的,但长期、大量地摄入,对健康尤其是儿童的生长发育并无益处。
要想避免买错,这里有几个小技巧。看产品名称时,要认准“发酵乳”、“酸乳”这些名称,如果看到“饮品”或“饮料”字样,哪怕字很小,颜色很浅,也说明它不是酸奶。
然后一定要看配料表,排在第一位的必须是“生牛乳”或“鲜牛奶”。
![]()
最后可以扫一眼营养成分表里的蛋白质含量,只要低于2.3克/100克,就直接放下好了。
现在做个精明的消费者真的太累了,想买点真正的好东西,还得先自学成才,学会解读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得像侦探一样去分析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
为什么要把简单的购物变得这么复杂呢?为什么不能明明白白地告诉消费者,你卖的到底是什么?
![]()
说到底,大家都希望市场环境能更清朗一些。不能总指望每个消费者都变成食品专家。
更重要的还是需要监管发力,从源头上管住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让商家不敢、也不能再玩这种文字游戏。
同时,我们也真心支持那些诚信经营、用料实在的好产品,愿意为真正的好东西买单。毕竟,谁都不想生活在一个需要处处提防、连喝杯“酸奶”都要心惊胆战的环境里。
![]()
南方周末——《贵价酸奶塌房,被收割的中产们看完配料表惊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