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近期获得了一项名为“Automated Exterior Vehicle Part Assembly Using Global Datum”(使用全局基准的自动化车辆外部部件组装)的专利授权(US12420879B1),这项专利的核心内容正是其宣传的“Unboxed Process”(开箱工艺)制造理念。该专利描述了一种全新的汽车车身外部件装配系统:在一个自动化装配单元中,每个外部面板都有对应夹具,并使用统一的全局基准来精确定位部件,实现车身面板、车门、玻璃等外饰件的自动定位与粘接。这一工艺摒弃了传统车身焊接,转而采用工程粘合剂作为主要连接手段,可以通过控制胶层厚度来弥补零件公差带来的配合偏差,并在粘合剂固化时通过暂时点固来保持装配进程不中断。用模块化并行装配取代传统流水线,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来制造汽车。特斯拉希望通过这一变革,实现整车生产方式的跃迁,为后续的大规模自动驾驶电动车提供更快速、更经济的制造支撑。
![]()
传统汽车制造沿用自1913年福特“T型车”时代的流水线模式,即车身在总装过程中沿一条固定主线依次移动,经过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串行工序,各零部件按顺序被安装到车身上。在这种线性生产模式下,车身的焊接框架最先被构建,然后整车车身通过电泳涂装获得防腐涂层并整体喷漆,随后进入总装车间安装内饰和外饰。由于整个车身在各工位之间搬运,哪怕只是安装车灯这样的小部件也需要移动整台车,这导致了大量搬运浪费和低效的节拍节奏。同时,在整车尺度上定位每个零件也十分困难,整车装配精度受限且误差容易逐步累积。
Unboxed Process的核心是将传统的线性装配拆解为并行的模块化装配。简单来说,Unboxed流程不再首先构建完整车身再往里装零件,而是先把整车划分为若干大模块分别组装,最后再把这些模块一次性合并为整车。这有点类似于搭积木或者造房子的思路:传统建房需要先搭建框架再一点点装修内部,而模块化建房则是把房子分成几段分别装修好,再整体吊装拼接。对于汽车而言,Unboxed流程先在不同工位或分线并行完成各功能模块的子装配和测试,然后在最终总装环节将它们对准基准拼合成一台完整车辆。各模块在对接时通过精密定位和连接工艺保证尺寸匹配,一次性完成总成装配,不需要像传统工艺那样反复拆卸、校正再装配零件。这种并行装配大幅缩短了总装流水线长度,每个子模块装配线可以独立运行,互不干扰,提高了生产灵活性和速度。更重要的是,由于模块预装配阶段就完成了涂装和大部分零部件安装,最终合并时避免了整车级的喷涂和焊接作业,从而消除了传统整车装配阶段的焊接和整车喷漆工序。
![]()
专利的技术效果显示,通过在模块阶段完成金属表面的电泳涂层和色漆喷涂,再进行模块合并,可省去传统大规模车身和涂装车间,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减小了生产设施规模。总之,Unboxed Process实现了整车制造从串行到并行的范式转变,使多项工艺能同步展开,极大地压缩了生产节拍,为降低成本创造了空间。
通过Maxipat的智能分析,特斯拉在unboxed布局有多项专利。
![]()
Maxipat分析
WO2024182432详细阐述了其模块化车辆架构设计,即如何将车辆拆分成据专利内容,Unboxed方案将整车划分为五大主模块,包括前模块、中(央)模块、后模块以及左、右侧模块。其中中央模块(包含乘员座舱地板总成、电池/底盘等)充当装配基准,前后模块(包含前舱和后尾结构及其中的子系统)将依次定位并连接到中央基准模块上,最后再装配左右侧模块(例如左右侧围结构)。每个主模块内部又可预先集成多个子模块组件,例如前模块中预装转向悬挂组件,中央模块中集成座椅和仪表板线束组件,后模块中集成后排座椅和后备箱等。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高度集成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并非毫无先例,大众等车企早在上世纪就提出了模块化平台思路,不同车型共享底盘和电气架构;造船行业也长期采用总段分段并行造船模式。但特斯拉的创新在于将模块化贯彻到整车结构层面,极端地将车身拆解成几大块独立制造,从而在乘用车领域实现类似船舶制造的并行装配流程。这种架构允许各模块分别预装内部零件并完成表面涂装,再在最终组装时基于中央模块基准进行精准定位连接。
![]()
Maxipat解读
专利文件显示,在Unboxed架构下,各模块在焊接和涂装等前序工艺完成后再进行总成对接,避免了传统汽车“白车身”阶段的大量点焊和后续整体喷涂。取而代之的是,模块之间通过机械紧固和粘接手段连接。例如,由于各主模块在合并前都已独立完成喷漆和内部装配,若再采用焊接会损坏涂层且空间有限无法施焊,因而特斯拉在专利中提出改用螺栓和胶粘剂进行车身连接。据专利图示,在前/中/后模块对接处以及车顶横梁、侧围等关键接口,至少使用30余个高强度螺栓进行连接,并辅以结构胶和密封剂加强结合。这种“大规模螺栓连接”在现有乘用车制造中极为少见,但能确保在无需二次喷漆的情况下实现模块稳固拼装,并避免焊接飞溅物损伤已安装的内饰件。此外,专利还提及可根据需要采用自穿刺铆接、搅拌摩擦焊等替代工艺来连接模块接缝部位。模块化架构还充分利用了特斯拉既有的大型一体化压铸和结构电池技术:例如将前后底盘骨架分别由巨型压铸件成型,大幅减少零件数量和焊点;将电池包作为车身结构件融入中央底盘模块,实现底盘与能源单元的集成。这些技术组合进一步减少了车身部件数量和装配工序,使并行模块装配成为可能。WO2024182432专利奠定了Unboxed Process的架构基础,通过模块划分、预集成装配以及机械连接等创新,实现了车辆制造流程的颠覆性重组。
在Unboxed流程的最终合装阶段,如何保证各模块和外覆盖件快速且精确地定位连接,是成败的关键。特斯拉的新专利US12420879B1(即前文提到的“使用全局基准进行自动化车身外部件组装”专利)针对这一难题给出了详尽方案。该专利提出以车辆中央模块/底盘为基准坐标系,构建一个自动化装配单元,利用多台机器人和专用夹具,对车身的各个外板件进行同时定位安装。在实际实施中,可以想象如下场景:中央车身模块(含地板电池和框架)固定在工位中心作为基准,机械臂分别抓取涂装完毕的车身外板(例如前后机盖、车顶、侧围外板、车门、挡风玻璃等),通过机器视觉和激光测量将其精确定位到基准坐标系的应有位置,然后使用工业粘合剂将这些外覆盖件粘接固定到车身结构上。粘接过程中预留工程化的胶层间隙,一方面可容忍并修正之前焊接铸造结构件可能存在的细微尺寸误差,避免硬性装配的应力累积,另一方面胶层固化后也可形成牢固的结构连接。为了解决粘合剂固化需要时间的问题,专利中介绍了“边装配、边固化”的工艺:通过提前在粘接部位施加定位点固(例如快速固化胶点或临时夹持装置),使面板在胶水完全固化前就被可靠地保持在正确位置,从而装配线可以继续运行而无需等待胶水凝固。相比传统焊点和螺栓连接,粘合剂连接可在保持足够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少对涂装的破坏,且由于无需厚重的法兰搭接,车身接缝处的材料使用也可减少。
![]()
Maxipat解读
值得一提的是,该专利强调了全局基准和自动化的重要性:传统线下人工安装车门、盖板时,经常需要反复调整铰链和间隙以达到整车的一致性。而在特斯拉的新工艺中,由于有全局坐标系参考,机器人可一次性将各块外板件精确安装到位,实现毫厘级的装配精度。这一点对于提升整车装配质量和一致性至关重要。特斯拉在介绍中指出,传统线性生产中各工序误差容易层层叠加,导致车身尺寸精度难以控制,而采用全局基准定位和胶粘剂连接后,这种累计误差问题将大大缓解。理论上,这将减少装配返工和调整的次数,有助于提高生产合格率。实际上,特斯拉希望借助这一专利实现**“即装即准”的外饰装配效果:所有覆盖件在一次装配后就能达到精准的间隙和面差,无需像传统工艺那样进行繁琐的后期调整。此外,由于胶粘剂具有一定阻尼作用,车身连接处的NVH(噪声、振动)性能也有望改善。总体而言,US12420879 B1专利为Unboxed流程最后阶段的车身对齐与连接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全局基准+机器人+粘合剂的组合,实现各模块和外部件的自动化高精度组装,兼顾了效率与质量。特斯拉正是凭借这一创新,使得无需传统焊接也能完成整车无框架化总装成为可能。
![]()
模块化装配对车辆电气布线提出了全新要求。传统整车布线依赖集中式线束,一台车往往有数公里长的铜线将所有电子部件连接到中央控制器和12V电源,线束笨重且绝大部分只能由工人手工敷设,既耗时又昂贵。而在Unboxed架构下,整车被拆分为多个模块,各模块需独立完成预装后再合并,这就要求打破以往“一根主线束贯穿全车”的设计,将线束功能按模块重新划分布局。为此,特斯拉在其US20220250562A1专利中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模块化布线系统。该系统通过分布式控制+表面导电通路相结合,彻底改变车辆布线方式,从而减少传统线束和CAN总线的依赖。首先,在电子电气架构上采用区域分布式控制。每个功能域(如门、座椅、灯光等)设置本地控制器,局部汇集传感器和执行器信号,而不再把每个元件都单独连到中央ECU。以车门为例:门内的玻璃升降、电动锁、扬声器、照明等部件都接入门控单元,门与车身之间只保留两根线(电源+高速数据),即可同时提供所有门内设备的供电和通信。通过这种架构,特斯拉在Cybertruck上已将传统需要几十根导线的车门线束精简到2线制,总线升级为千兆以太网(带POE供电),代替了低速的CAN总线。千兆以太网通信延迟只有0.5毫秒,带宽高达数百Mbps,完全满足线控转向、自动驾驶等对实时性的需求,也为海量车载数据提供了骨干通道。这一高带宽低时延网络架构专利已于2022年底获批,并率先应用在Cybertruck上。
![]()
Maxipat解读
新专利在布线介质上采用了印刷式导电路径。也就是说,车辆的某些电气主干线不再以传统圆线束形式出现,而是通过导电油墨/涂层/粘合剂直接“印刷”在车身结构表面,形成扁平化的线路。专利描述了多种可能实现:可在车身框架或内饰板上涂布导电涂料、油墨,甚至将导电粒子混入胶粘剂,沿预设路径铺设成电路,实现电源和信号的传输。这种平面布线技术类似将车身变成了一块巨大的电路板,把过去隐藏在线束里的铜线“摊开”融入车身部件本身。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大幅减少了独立线束的长度和重量,降低了材料和整车质量;其次,许多过去需要人工安装的线束现在可以在车身件生产时直接集成,大大提高了自动化程度。例如,车身结构件或内饰板在供应时就已自带扁平电路和接口,装配工人或机器人在安装该模块时,电气连接也随装即连,就像搭乐高积木时两个块件一扣合,电路也联通了一样。每个模块的边缘设置了标准化扁平电气连接器,当前后或左右模块对接时,这些隐藏式接头自动啮合,实现动力线和信号总线的对插连接,无需再像传统生产那样专门在总装阶段人工铺设和接插线束。此外,扁平布线紧贴车身,空间占用更小,布置更灵活,也降低了由于振动磨损导致线路损坏的风险。
通过模块化布线系统,特斯拉旨在让车辆的神经网络与其模块化躯干相匹配,从而彻底改变汽车电气系统的设计与装配方式。不但线束安装工时和人工成本显著降低,线束制造对人工密集型供应链的依赖也将下降,有望在地缘政治或疫情等冲击下提升供应链韧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布线方式与Unboxed Process高度契合:当整车被拆解为不同模块分别生产时,电气系统也被拆解为各模块的局部网络,最终通过标准接口并入整车高速主干网即可。。
特斯拉的Unboxed Process在降本增效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模块并行装配使整车总装由串联变为并联,大幅缩短了生产节拍时间。一条传统整车装配线需要大量工位串行完成数千个工序,而Unboxed模式下许多工序被分流到各模块独立完成,最终总装仅需少数几个对接口步骤即可完工下线。由于装配流程优化,返工率和废品损耗有望降低。传统流水线装配中,一个零件安装不到位可能当场发现并修正,但多个零件的小偏差累积到后段可能酿成整车尺寸偏差,导致下线检测不良而返工。而在Unboxed流程中,模块在独立工位完成装配和精度检验,确保模块级别质量后再总成,对最终合装精度有更严格的控制。Unboxed工艺显著压缩了生产线空间和能耗
需要强调的是,Unboxed Process目前仍处于验证和早期应用阶段,一些潜在成本影响还有待实际检验。例如,为实现模块高精度装配,供应链需要更先进的制造公差控制,势必增加供应商设备投入;引入大量机器人、AGV和大型压铸机的资本开支也不容小觑。但整体而言,特斯拉的这一创新工艺为汽车制造业指明了一条降本增效的新路径。如果其宣称的指标能在量产中实现,那么电动车的大规模普及将获得强有力的制造端支撑。
如果这种模式成功大规模应用,整车厂的工厂布局和组织形态都可能发生改变。未来的工厂或许不再是一条条固定的悬挂流水线,而是由多个灵活的装配单元组成:AGV在各工作站之间穿梭运送模块,机器人协同完成对接,一台车可以在一个相对紧凑的区域内组装完成。
特斯拉甚至展望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可以参与此类装配工作,以进一步突破自动化瓶颈。在涂装工艺方面,Unboxed Process可能引发涂装产业链的调整。由于模块涂装采用按需喷涂和并行处理,相比传统整车喷涂可以大幅节省涂料、能源和时间。
这意味着整车厂对涂装生产线和涂料供应的需求将降低,更小、更灵活的涂装单元会取代巨大的涂装车间。一些传统涂装设备供应商和涂料供应商需要针对模块化涂装开发新产品,如适用于局部涂装的快速换色喷涂设备、低温快速固化涂料等。
对汽车供应链组织方式的影响同样深远。模块化制造要求供应链从零件供应转向模块供应。主机厂可能更倾向于让某些具备系统集成能力的一级供应商提供预装配模块(如预装好的座舱模块、前舱模块等),自己则负责最后的整车模块集成。这类似于航空航天产业的分段式供应模式,将提升供应链协同开发的水平。一方面,供应商将更早介入整车设计,参与模块接口和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整车厂需要与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以确保各模块在尺寸、功能上的无缝衔接。供应链管理的复杂度可能上升,因为模块之间的接口标准化和物流对接变得至关重要。运输方面,大型预装模块的物流需要特殊方案,模块交付的准时性直接影响整车节拍,整车厂或将在厂内设置“超级超市”来缓存各模块以防止断线。质量控制层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零件级的问题可以在总装时被发现并修复,但模块级的问题一旦流入最终合装,排查和返工的代价将更高。
从行业战略高度看,特斯拉的Unboxed Process更多是一种战术创新,目的是在制造环节巩固成本和规模优势,并不直接改变产品本身的属性。这与丰田当年推行精益生产对全行业供应链和管理哲学的冲击有所不同。然而,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制造创新仍然是重要一环。开箱工艺的成功将迫使传统车企审视自身制造体系的效率弱点,加速探索诸如大规模一体化铸造、模块化设计、柔性产线等新技术的应用。
Maxipat致力于作为成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AI加速器,主要包括辅助创新:提高研发的科技创新效率;智能搜索与分析:将专利搜索和报告制作借助AI实现智能化,包括智能查新、无效、FTO、Landscaping报告;投资助手:快速生成投资赛道报告、专利购买筛选、专利转化评估。目前开放注册中。辅助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AI智能体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填写申请信息:
1. 请发邮件到邮箱:info@maxipat.com
2. 点击文末阅读全文;
3. 扫描以下二维码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笔者微信patentlight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