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是伴随人类进化的 “亲密伙伴”,早已成为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出生开始,菌群就随宿主共同发育,直至成年保持相对稳定。近年来,基因组测序、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和culturomics)等技术的突破,让我们得以深入探索这群 “小居民” 的特征与功能 —— 它们不仅在消化道内分布有别,还能通过代谢、免疫、结构和神经四大维度影响健康,甚至关联到肥胖、抑郁症等疾病。如今,益生菌、益生元、粪菌移植等干预手段的应用,更让肠道菌群成为健康管理的新靶点。理解肠道菌群的运作逻辑,正是解锁现代健康难题的关键之一。
![]()
一、引言:你不是 “一个人”,而是 “一个超级生物体”
提到肠道,你可能先想到消化食物,但其实肠道内还住着一个庞大的 “微生物社区”—— 肠道菌群。从进化角度看,人类并非独立个体,而是与万亿微生物共生的 “全生物体(Holobiont)”,我们的基因与菌群基因共同构成 “全基因组(Hologenome)”,一起适应环境变化。
2001 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科学家发现:仅靠人类自身基因,无法完全解释健康与疾病的奥秘 —— 肠道菌群的作用被严重低估。随后,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MP)、人体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HIT)等项目陆续启动,聚焦口腔、肠道、皮肤等四大定植部位,其中肠道菌群因临床意义重大,成为研究焦点。
数据或许更直观:人体肠道黏膜面积达 200-300㎡,住着约10 万亿个微生物(涵盖 50 个菌门、100-1000 个菌种),数量是人体体细胞的 10 倍;它们的集体基因(即微生物组(Microbiome))规模,更是人类基因组的 150 倍。这些菌群中,150-170 种细菌占主导,既享受肠道温暖、富营养的环境,也为人体提供保护、代谢等关键服务。
二、如何 “看见” 肠道菌群?两种核心研究方法
想了解肠道菌群,首先要解决 “如何观察” 的问题。科学家主要通过两类方法探索这群微生物:
1. 培养依赖法:让菌群 “长出来”
1881 年,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发明平板培养技术,通过观察细菌的生化、生理特征来鉴定它们 —— 但这种方法有个大局限:只能检测到肠道内 30%-50% 的细菌,很多 “难培养菌” 在人工环境中无法生长。
后来,科学家不断改进:比如用富集培养技术,或把粪便样本先放在血培养瓶、瘤胃液中预处理,模拟肠道自然环境;再加入抗生素、噬菌体 “抑制优势菌”(比如抑制大肠杆菌,才能发现之前没见过的Enterobacter massiliensis)。
其中,culturomics( culturomics)技术贡献突出:通过 “血培养瓶预孵育”“加瘤胃液”“加羊血” 三种改进,细菌分离率分别提升 56%、40% 和 25%;再结合质谱(MALDI-TOF MS)和 16S rRNA 测序,至今已鉴定出 1057 种原核生物,包括 146 种此前未在肠道发现的细菌,甚至 1 种古菌(Haloferax alexandrinus)。
2. 非培养依赖法:直接 “读” 菌群基因
1970 年桑格测序(Sanger Sequencing)出现后,卡尔・沃斯(Carl Woese)用16S rRNA 基因研究细菌 —— 这种基因有保守区和可变区(V1-V9),能精准区分菌种。随后 30 年,PCR-based 技术(如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芯片技术等陆续用于菌群多样性分析。
2005 年,下一代测序(NGS)彻底改变格局:它能快速、低成本地测序大量 DNA,2010 年就测出 330 万个肠道微生物非冗余基因(是此前研究的 200 倍);后来更整合 1267 个样本,构建出 980 万个基因的数据库。
如今,第三代测序(如 PacBio RS II、MinION 纳米孔测序)更进一步:能生成更长的 DNA 读长,无需复杂拼接,还能直接检测 DNA 甲基化等修饰,甚至实时分析(比如用 MinION 44 秒就能检测埃博拉病毒)。
下图展示了非培养法研究菌群的核心流程:
![]()
三、肠道菌群的 “性格”:核心特征解析
肠道菌群不是杂乱无章的 “乌合之众”,而是有规律、有特点的 “社区”,主要有这些核心特征:
1. 共生与稳定性:互相适应,维持平衡
菌群要在肠道定居,需具备 “生存技能”:比如能利用肠道营养的酶、能附着在肠黏膜的表面分子、能躲避宿主免疫和噬菌体。宿主与菌群的关系多为 “共栖(Commensalism)”—— 菌群受益,宿主不受害(而非 “互利共生”)。
为维持菌群稳态,宿主会通过三种 “负反馈” 调控:一是激活特定免疫反应,筛选菌群;二是让不同菌群在肠道不同部位生长,减少相互干扰;三是提供替代碳源,避免菌群过度依赖彼此。这种 “自上而下(宿主筛选)” 和 “自下而上(菌群适应)” 的平衡,让肠道菌群保持稳定。
2. 多样性与肠型:每个人的菌群都不同
肠道菌群涵盖细菌、古菌、真核生物等,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比超 90%。科学家还提出“肠型(Enterotype)” 概念:分拟杆菌型(Bacteroides)、普雷沃氏菌型(Prevotella)、瘤胃球菌型(Ruminococcus)—— 拟杆菌型擅长分解糖和蛋白质,普雷沃氏菌型能降解黏蛋白,瘤胃球菌型也能分解黏蛋白。
不过肠型并非绝对:有人认为更像 “连续谱” 而非三个独立集群,且受饮食影响大(长期吃动物蛋白 / 脂肪易成拟杆菌型,吃碳水多易成普雷沃氏菌型)。此外,菌群分 “核心菌群(Core Microbiota)”(如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Roseburia intestinalis,相对稳定)和 “灵活菌群(Flexible Pool)”(从食物、环境获取,帮助适应变化),两者还会交换基因(比如日本人因吃海苔,肠道菌获得了海苔降解基因)。
3. 消化道分布:不同部位菌群 “分工不同”
肠道不同部位的环境(如胃酸、胆汁、氧气)不同,菌群也差异显著:
胃:曾被认为 “无菌”,实则有耐酸菌(如乳杆菌(Lactobacillus)、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65% 的菌来自口腔;
小肠:十二指肠因胆汁、氧气多,菌群密度低(10³⁻⁴ CFU/ml),以厚壁菌门、放线菌门为主;回肠末端接近大肠,厌氧菌增多;
大肠:水吸收和发酵的主要部位,菌群密度最高(10¹² CFU/ml),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为主,两者比例常作为健康指标(如肥胖时比例可能改变)。
下图展示了肠道不同部位的菌群分布及功能:
![]()
4. 受年龄、遗传、地理影响:菌群也会 “变”
年龄:胎儿是否在子宫接触菌群仍有争议,但出生后菌群快速建立 —— 顺产婴儿从母亲阴道获得乳杆菌等,剖腹产婴儿从母亲皮肤获得葡萄球菌等(后者菌群多样性低,更易感染);母乳宝宝肠道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为主,配方奶宝宝则有更多梭菌(Clostridium);3-5 岁菌群接近成人,成年后稳定(除非饮食、抗生素干扰);百岁老人菌群有变化(如意大利百岁老人Akkermansia、Christensenella增多,被认为是健康长寿标志)。
遗传:宿主基因影响菌群,比如Christensenellaceae家族是可遗传菌群,给无菌小鼠移植该菌能减少肥胖;ABH 抗原分泌基因(FUT2)突变的人,双歧杆菌多样性更低。
地理:“Baas-Becking 假说” 认为 “微生物无处不在,环境决定分布”—— 比如坦桑尼亚 Hadza 狩猎采集者,肠道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多,擅长分解纤维;城市人肠道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多,还带有抗生素耐药基因。
四、肠道菌群的 “超能力”:四大核心功能
肠道菌群不仅是 “房客”,还能在代谢、保护、结构、神经四大维度 “工作”,影响健康:
1. 代谢功能:帮你 “消化” 和 “供能”
膳食纤维:人体只能消化 85% 碳水,剩下的膳食纤维(如菊粉、抗性淀粉)靠菌群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如乙酸、丙酸、丁酸)——90%-95% 的 SCFA 被吸收,提供 10% 的热量;丁酸是结肠细胞的 “口粮”,还能促进激素分泌(如 GLP-1),调节血糖;
蛋白质/氨基酸:未消化的蛋白质被菌群分解为肽、氨基酸,再生成神经活性物质(如血清素)、SCFA 等,但部分代谢物(如苯酚、对甲酚)可能诱发肠炎、肠癌;
其他物质:菌群能代谢胆汁盐(生成次级胆汁酸,影响脂肪吸收)、胆碱(生成 TMAO,关联心血管病)、多酚(将植物多酚转化为活性物质,抗炎抗氧化)。
2. 保护功能:帮你 “抵御” 有害菌
黏液层:肠道杯状细胞分泌黏蛋白(Mucin),形成凝胶层,阻止菌群直接接触肠上皮;菌群也能利用黏蛋白(如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分解黏蛋白糖链,促进黏蛋白分泌);
抗菌肽(AMP):肠上皮细胞分泌防御素(Defensin)、cathelicidin等,能破坏细菌细胞膜 —— 比如 α- 防御素能直接杀灭有害菌,缺乏会增加沙门氏菌感染风险;
免疫调节:菌群通过 “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 调节免疫 —— 比如促进 B 细胞产生分泌型 IgA(sIgA),包裹有害菌;代谢物 SCFA 还能激活调节性 T 细胞(Treg),减少炎症。
3. 结构功能:帮你 “加固” 肠道屏障
肠道上皮是单层细胞,靠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维持屏障功能 —— 菌群能通过两种方式保护屏障:一是促进紧密连接蛋白(如 ZO-1)表达,二是抑制有害菌(如艰难梭菌)分泌毒素破坏连接;若菌群失衡(如高脂饮食导致的Bilophila wadsworthia增多),会增加肠道通透性,引发炎症。
4. 神经功能:帮你 “调节” 情绪和认知
肠道和大脑通过 “肠 - 脑轴(Gut-Brain Axis,GBA)” 双向沟通 —— 肠道有 “第二大脑” 肠神经系统(ENS),通过迷走神经、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连接大脑。
菌群能影响神经:一是生成神经递质(90% 的血清素、50% 的多巴胺来自肠道菌群);二是通过 SCFA 促进血清素分泌,影响记忆;三是菌群失衡可能破坏肠 - 脑轴,关联抑郁症(如抑郁症患者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增多)、阿尔茨海默病(菌群失衡可能加剧大脑淀粉样蛋白沉积)。
五、如何 “调控” 肠道菌群?四大治疗干预手段
既然肠道菌群这么重要,如何通过它改善健康?目前主要有四种干预方式:
1. 益生菌:给肠道 “加好菌”
益生菌是 “足量摄入能带来健康益处的活微生物”,常见的有双歧杆菌、乳杆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比如:
1905 年发现的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能帮助消化乳糖;
一战时发现的大肠杆菌 Nissle 1917,能预防感染性腹泻;
益生菌还能调节免疫(如减少过敏)、改善认知(给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补充益生菌,能提升认知功能)、降低新生儿败血症风险(印度研究显示,给新生儿补充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败血症率从 9% 降至 5.4%)。
2. 益生元:给好菌 “喂食物”
益生元是“能选择性促进好菌生长的物质”,常见的有低聚果糖(FOS)、低聚半乳糖(GOS)、菊粉。它们不被人体消化,到达大肠后被好菌利用,产生 SCFA—— 比如补充 GOS 能促进双歧杆菌生长,减少焦虑(通过调节大脑 5-HT2A 受体);给营养不良婴儿补充唾液酸化低聚糖,能改善菌群,促进生长。
3. 粪菌移植(FMT):给肠道 “换菌群”
粪菌移植是将健康人的粪便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早在 4 世纪中国就用 “粪水” 治疗食物中毒,如今主要用于艰难梭菌感染(CDI)—— 抗生素治疗失败的 CDI 患者,FMT 成功率超 90%。它的原理是恢复菌群平衡:比如 CDI 患者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减少,变形菌门增多,FMT 能逆转这一趋势,还能通过调节胆汁酸抑制艰难梭菌生长。
4. 药物:通过菌群 “调疗效”
菌群会影响药物代谢:比如二甲双胍(治疗 2 型糖尿病)能增加产丁酸菌(如Roseburia),提升降糖效果;中药葛根芩连汤能增加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改善糖尿病;反之,菌群也可能让药物失效(如Eggerthella lenta能灭活强心药地高辛)。未来,“菌群导向药物” 可能成为新方向。
六、总结:肠道菌群 —— 你的 “隐形健康管家”
肠道菌群不是 “无关紧要的微生物”,而是与我们共生的 “健康伙伴”—— 它影响代谢、保护肠道、调节神经,甚至关联疾病与长寿。随着研究深入,我们对菌群的理解不断加深,益生菌、粪菌移植等干预手段也在不断成熟。
未来,通过 “个性化调控菌群” 改善健康可能成为常态 —— 但在此之前,保持均衡饮食、避免滥用抗生素,就是保护肠道菌群的简单有效方式。毕竟,肠道菌群的健康,才是我们整体健康的重要基础。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