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长揭秘:邪淫真的会“折福”,别不信!这些教训一定要看

分享至

清代咸丰年间,浙江绍兴府下辖的安昌古镇有一座三清观,道观虽不算气派,却因观里住着一位能断祸福的云鹤道长,成了方圆百里百姓常去的地方。云鹤道长年过六旬,须发皆白,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仿佛能看透人心。他平日里除了打理道观,便是给前来请教的百姓答疑解惑,尤其常告诫众人:“邪淫乃万恶之首,一旦沾染,必定折福损寿,切不可掉以轻心!” 可总有人不以为然,觉得不过是道长危言耸听,直到镇上接连发生了几件事,才让人们真正明白,“邪淫折福” 并非虚言。



富家子张明远:贪欢毁家业,落魄成乞丐

安昌古镇上的张家,曾是镇上数一数二的富裕人家。家主张老爷早年做丝绸生意发了家,置办了大宅院,还开了两家绸缎庄。独子张明远自小锦衣玉食,被宠得一身骄纵脾气,却也生得一副好皮囊,加上家里有钱,镇上不少姑娘都暗自倾慕他。张明远十七岁那年,娶了邻县富商的女儿林氏。林氏端庄贤淑,一手绣活做得极好,对公婆孝顺,对下人也和善。



按理说,张明远该知足惜福,好好经营家业才是。可他偏偏是个不安分的,结婚还不到半年,就开始在外寻花问柳。起初他只是偷偷摸摸去镇上的 “迎春楼”,后来胆子越来越大,竟把青楼里的头牌如烟接到了城外的一处宅院,明目张胆地厮混在了一起。柳如烟生得妖媚,嘴又甜,把张明远哄得团团转。为了讨柳如烟欢心,张明远挥金如土,给她买珠宝、置华服,甚至把绸缎庄里最好的料子都拿去给她做了衣裳。

张老爷和张夫人得知后,气得浑身发抖,把张明远叫回家狠狠训斥了一顿,还派人去城外把柳如烟赶走了。可张明远早已被色欲迷了心窍,不仅不认错,还跟父母大吵一架,说父母干涉他的自由。没过多久,他又偷偷找到了柳如烟,依旧和她厮混在一起,只是做得更隐蔽了。



为了满足柳如烟的虚荣心和两人的挥霍,张明远开始偷偷变卖家里的产业。他先是把名下的几亩良田低价卖给了别人,后来又瞒着父母,把其中一家绸缎庄也抵押了出去。张老爷一开始还被蒙在鼓里,直到有一天,债主上门催债,他才知道儿子闯下了大祸。

张老爷又气又急,一病不起。张夫人日夜守在床边,以泪洗面。可张明远依旧不管不顾,依旧每天和柳如烟在一起,对家里的变故视而不见。没过多久,张老爷就撒手人寰了。张老爷一死,张家没了主心骨,生意一落千丈,剩下的一家绸缎庄也因经营不善倒闭了。

张夫人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也病倒了。柳如烟见张家败落,再也榨不出油水,便卷走了张明远仅剩的一点钱财,跟着一个外地商人跑了。张明远这下成了孤家寡人,不仅没了钱,还欠了一屁股债。为了还债,他不得不卖掉家里的大宅院,最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走投无路的张明远,只能在镇上乞讨为生。以前他是前呼后拥的富家少爷,如今却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乞丐。有一次,他在街边乞讨时,遇到了云鹤道长。道长看着他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样子,叹了口气说:“施主,你本是有福之人,生来锦衣玉食,前途无量。可你偏偏沉迷邪淫,把祖辈积攒的福报都耗尽了,如今落得这般下场,皆是你自己造成的啊。”

张明远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他想向道长忏悔,可话到嘴边,却只发出了几声呜咽。后来有人说在外地见过张明远,他依旧在乞讨,没过多久就染了重病,死在了破庙里,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



秀才周博文:贪色误功名,终生留遗憾

周博文自幼苦读,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秀才,镇上的人都觉得他将来一定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周博文的妻子赵氏,是个勤劳朴实的女子,家里的活儿几乎都是她一个人包揽,只为让周博文能安心读书。咸丰八年,是乡试之年。为了能在乡试中取得好成绩,周博文特意搬到了镇上的文昌阁读书,那里环境清幽,适合静心学习。



赵氏每天都会做好饭菜,送到文昌阁,还时常叮嘱他要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起初,周博文确实很用功,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读书。可没过多久,他就被隔壁的一个女人吸引了。那女人名叫孙氏,是个寡妇,丈夫前几年因病去世了,独自一人生活。孙氏生得颇有几分姿色,又很会说话,经常借着向周博文请教问题的名义,来文昌阁找他。



一来二去,周博文就被孙氏迷住了。他渐渐把读书的事抛到了脑后,每天都盼着孙氏能来。有时候,他甚至会主动去找孙氏,两人时常在孙氏家里厮混,直到很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