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一则来自央视军事的简短注释,明确了“攻击-21”的身份。这款此前在阅兵式上引发广泛猜测的无人机,如今终于被确认列装。
这并不仅仅是一次型号曝光,更意味着中国海军在舰载无人机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更引人注目的是,这款无人机的服役,与福建舰和076型舰艇的进展几乎同步,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海军电磁弹射无人化作战的新格局。
![]()
电磁弹射不是新鲜词,但现在才真正落地
电磁弹射这项技术,虽然在公开领域讨论多年,但真正实现战场应用的,目前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和美国在尝试推动。在2025年年中,中国福建舰完成多型号舰载机的起飞回收试验,意味着其三条电磁弹射轨道已经具备实战部署条件。
随后央视披露的多个片段中,出现了攻击-21与福建舰一同训练的画面,基本坐实了这套系统已经具备接纳大型无人机的技术基础。
福建舰使用的电磁弹射方式,相比过去的蒸汽弹射或滑跃起飞,最大的不同在于精准和效率。它就像是把飞机“稳稳地推出去”,不再依赖高压蒸汽那种“猛推”的方式,这对于像攻击-21这种体型大、重量重的无人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起飞时能带更多燃料和装备,才能把它的打击距离和作战时间最大化。
福建舰打的是持久战,076型是快打快撤
福建舰的定位,从一开始就不是做“短平快”的突击平台。它的吨位大,航程远,适合搭载多种舰载机,进行长时间的区域控制和空中作战。而076型的设计思路则完全不同。这艘排水量约四万吨的两栖舰,从一开始就考虑到无人机的集中运用。它的甲板结构和指挥系统,都是为无人集群调度优化过的。
X-47B从布什号航母上弹射起飞
今年下半年,四川舰(076首舰)完成了首次海上动力系统测试,外界普遍认为它将在2026年正式开始搭载无人机进行训练。从央视披露的画面和军方相关人员的表述来看,四川舰未来很可能成为专门用于无人打击任务的平台。它的角色,不是替代福建舰,而是与福建舰形成分工。一个是主力航母扛大旗,一个是快速部署无人机的“母舰”,两者结合,能让海军在不同作战区域里实现更灵活的部署。
攻击-21不是一个模型,而是一个信号
这款无人机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今年9月的“93”阅兵上。当时有不少军迷注意到,其中一款飞翼式无人机外形与此前曝光的攻击-11有明显不同,特别是机翼折叠的结构以及喷口的处理方式,暗示它并非陆基型号。不到一周之后,央视就用“攻击-21”的字样确认了它的身份。
这款无人机的意义不在于它自身的设计有多先进,而在于它是第一款真正进入航母编队、并可以执行实战任务的大型舰载无人机。美国曾在十年前尝试过类似项目,但最终没有推进量产。攻击-21的服役,意味着中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了。
它的设计思路很清楚:隐身、远程、多用途。不追求超音速,不强调机动性能,而是注重稳定、持久和任务多样性。这正是无人机作战的基本逻辑——不需要冒高风险去缠斗,而是执行那些最耗时、最危险、最容易被忽视的任务,比如前出侦察、电子干扰、火力引导甚至精确打击。
MQ-25无人机,一眼可见的落后
它的出现,明显是为未来海战中“人机协同”“无人替代”这些新战法准备的。
美国退了一步,中国往前多走了一步
美国当年在X-47B项目上投入巨大,完成了航母起降测试之后,却并没有继续推进作战型无人机的部署。转向了更偏向辅助任务的MQ-25,这款无人机主要用于空中加油和情报侦察,打击能力被弱化了很多。美军高层在多个场合表达出对无人打击平台的担忧,主要集中在控制权和战场判断的问题上。
但中国这几年走的路显得更加务实。从早期的“利剑”验证平台,到攻击-11的陆基部署,再到现在的攻击-21舰载型,每一步都覆盖了前一阶段的技术基础。没有跳跃式发展,而是系统推进。更重要的是,中国同步推进了平台建设,让福建舰和076型舰能够接纳这些无人机,形成完整的使用链条。不是先造飞机再找地方起飞,而是平台和装备一起上马。
其他国家也在努力,比如英国、土耳其、韩国等,都在测试各类舰载无人机,但多数还停留在较小吨位的螺旋桨机型阶段。这些平台虽然也能执行部分任务,但与攻击-21这种具备隐身能力和远程打击潜力的无人机相比,差距仍然明显。
改变的不是飞机,是作战方式
攻击-21的出现,不是为了替代有人战斗机,而是为了填补那些“人不太适合干”的战场空白。比如长时间的监视任务,或者在敌人防空火力密集区域执行打击任务。这类任务对飞行员风险高、对飞机消耗大。无人机能以更低的代价完成同样的目标,还能通过远程控制或自主飞行减少人为干预。
更现实的是,它还能和现有的有人战机形成互补。未来歼-35如果和攻击-21同时出现在一艘航母上,一个负责制空,一个负责打击,作战效率明显提升。而且无人机可以先行进入战场进行侦察,引导主力战机后续打击,等于提前把场地“扫干净”。
再往远看,如果攻击-21能与其他小型无人机联动,甚至实现自动协同,那作战模式将从“成对”升级到“成群”。这不仅能扰乱敌人防御系统,还能在关键时刻形成压制性饱和打击。
不是科技炫技,而是实实在在的战斗力提升
所有这些看上去很“高大上”的东西,其实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让中国海军在面对复杂战场时,有更多选择、更强应对能力。过去航母作战依赖飞行员和数量有限的战机,很容易被疲劳或损耗限制。现在有了攻击-21这样的无人机,可以缓解这些问题,让航母的高强度作战能力得到释放。
就像福建舰和076型所代表的新一代作战平台一样,攻击-21的服役,不是为了“秀技术”,而是为了把这些技术用到实处。它的加入,让舰载力量从“人力密集型”走向“智能协同型”,这是一次理念上的转变。
当然,目前来看,这套系统还有很多需要验证的地方,包括在复杂海况下的起降稳定性、长时间飞行中的通信保障、与有人机协同时的指挥体系等。但至少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攻击-21已经从图纸变成现实,进入舰队,开始训练,这一步已经走出去了。
海上战法的变革,已经不是纸上谈兵
攻击-21的亮相,不是孤立事件,它背后是整个舰载体系的升级。从福建舰的弹射系统,到076型的无人指挥调度,再到攻击-21本身的设计目标,每一个环节都指向一个方向:未来的海战,不再完全依赖人去飞、去打、去探。而是更多依靠系统之间的配合和效率之间的比拼。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谁能更快反应,谁能更稳输出,谁就能在海上占据优势。中国这次不是局部突破,而是系统推进。技术不一定是全球最领先的,但组合起来用,能打能抗能持续,这才是关键。
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攻击-21的装备出现,也会有新的平台支持它们。但从今年9月的官宣开始,一场关于“海上无人化”的实际演练,已经开始了。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信号。对其他国家来说,是观察;对中国来说,是实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