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和多重用药,在临床用药时十分常见,也是容易影响药物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风险点。无论对于西药还是中药,都是如此。
于是,药师在进行药物治疗方案合理性评价时,一定会关注联合用药的合理性。
对于西药,我们会通过查看说明书的方式,评估两个药物是否具有相互作用。当然,还有一个更便捷的方式,那就是检索数据库。
国内的数据库,用药助手上面就有一个“相互作用”模块。
国外的数据库,Medscape、Drugs、WebMD等网站上都有类似的模块,叫做“Drug Interaction Checker”。
![]()
图2 Medscape网站上的 Drug Interaction Checker
![]()
图3 Drugs网站上的 Drug Interaction Checker
![]()
图4 WebMD网站上的 Drug Interaction Checker
通过检索,我们就能快速准确地了解两个西药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存在哪种级别的相互作用。在这些客观资料基础上,药师就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估和决策。
例如,通过Medscape网站的Drug Interaction Checker模块,只要输入阿奇霉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品的英文名,通过一键查询功能,我们就能够查到这些西药的相互作用、强弱程度和临床建议,如下图。至少从这个结果上看,阿奇霉素和华法林具有较为明显的相互作用,阿奇霉素可能会增加华法林的毒性,需要密切监测。
![]()
图5 几种西药的相互作用评价结果
金老师刚参加工作时,就是这样进行西药的相互作用评估。当然,有些时候理论与实践依然有差异,我们还需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但是,至少有客观资料可以作为主观决策的基础。
当时我就想,要是中成药之间也能这样就好了。
但有些观点认为,中成药之间不存在这样的相互作用。
嗯,这个观点不对。原因是,中成药和西药一样,两个药物在一起服用,既有协同的可能,也有抵消的可能,还有冲突的可能。
也有些观点认为,中成药成分和靶点复杂,没有做过基于药物代谢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无法形成相互作用的数据库。
嗯,这个观点也不对。原因是,中药虽然少有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药物代谢数据,但却有很多传统医学理论和实践指导的“相互作用”数据,我们叫做:配伍联用。
大家注意,无论是从医学理论角度还是从临床经验角度,中医学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具有临床实践意义的配伍联用指导原则。大家听过的,比如说十八反十九畏。但是实际上,十八反十九畏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
所以,简单说,中成药的相互作用评价,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于是,我们申请了一个首发课题,尝试采用数学方法进行中成药联合用药合理性评价的系统研究。我们的初心,就是希望中成药也像西药那样,有属于自己的Drug Interaction Checker。
经过4年的研究,我们初步验证了这个假设,并且在“本草方舟”小程序中实现了落地使用。
当然,前端展现是简洁的,但背后的逻辑和数据其实是复杂的。我们需要梳理目前中成药联合用药的所有风险点,我们需要建构一套标准化的数据库,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数学模型来实现上述风险的定性定量评价,我们需要采用国内已知公开的数据进行模型验证,我们还需要,采用彩色图文的形式来直观展示模型的评价结果。
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标准化的、客观化的、信息化的中成药Interaction Checker。
下面,我们再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个小工具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这个小工具能够同时评价中成药联合用药的全部5类风险,并且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形式给出结果。
这里的5类风险,就是重复用药风险、寒热冲突风险、解表滋补冲突风险、含毒中成药联用风险、十八反十九畏联用风险。这是目前,中成药处方点评审核工作中,在联合用药评价上最需要关注的内容。
而且,这5类风险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各有各的内涵,各有各的侧重。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次系统评价。而且这个系统评价的结果,是以定性+定量的方式输出的。
定性,就是结果分类上的低风险(绿色)、中等风险(黄色)和高风险(红色)。大家在审核点评中成药处方的时候,可以只将高风险处方视为不合理处方,中等风险加强监测即可。
定量,就是在高风险中,还有高低的区别,还能进行风险的细分。每一对中成药联用组合,都拥有基于两者组方特点和功效特点的独特分数。组方里面多加一个寒性中药,说明书功效表述里面特别提到一次止痛,都会对这个分数有影响。
例如,风寒感冒颗粒+感冒疏风颗粒的联用评价结果如下:
![]()
图6 风寒感冒颗粒+感冒疏风颗粒的联用评价结果
这个结果提示我们,风寒感冒颗粒与感冒疏风颗粒的联用,在中成药联用的5类风险中,重复用药风险最高,量化评分8.2分,定性评价为高风险,其原因是这两个中成药的组方、功效、分类都太像太像了。同时,也存在含毒中成药联用风险,量化评分为4.4分,定性评价为中等风险,其原因是两者均含有小毒成分苦杏仁,联用后的叠加使用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除此之外,寒热冲突风险评分0.1,解表滋补冲突风险评分3.0,均低于阈值(4分),可不考虑此类风险。而这两个药的组方用药不涉及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理论,也不用考虑这方面的风险。
简单地说,这两个感冒中成药不建议一起服用。
又如,六味地黄丸+复方丹参滴丸的联用风险评价如下:
![]()
图7 六味地黄丸+复方丹参滴丸的联用评价结果
这个结果提示我们,复方丹参滴丸与六味地黄丸的联用,现有的5类风险评价结果均为低风险,不存在重复或抵消或冲突的情况,可以联用。
大家现在就可以用这个小工具,来看看自己家人长期服用的这些中成药,是否存在这5类风险,简单方便。
第二,这个小工具能够同时对5个中成药联用的全部10种两两组合进行快速评价,并且按照风险高低排序,输出最终的结果。
什么意思呢?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一张处方上最多只能开5个中成药,那么,按照排列组合的逻辑,这5个中成药就有10种组合。小程序的设定,就是同时对这10种组合进行快速评估。
评估之后,有些组合就会出现高风险点(例如前面的风寒感冒颗粒+感冒疏风颗粒的联用,就有重复用药的高风险点),而有些组合的所有风险评估结果则都是低风险(例如六味地黄丸+ 复方丹参滴丸的联用)。我们会按照风险从高到低的顺序,采用不同的色块来进行排序,方便查看。
例如,连花清瘟颗粒+六味地黄丸+复方鲜竹沥液+丹七片的联用评价结果如下:
![]()
图8 四种中成药的联用评价结果
这个结果提示我们,在上述4种中成药的联用方案中,连花清瘟颗粒与六味地黄丸的联用存在高风险,六味地黄丸与复方鲜竹沥液的联用、连花清瘟颗粒与复方鲜竹沥液的联用存在中等风险,而连花清瘟颗粒与丹七片的联用、复方鲜竹沥液与丹七片的联用、六味地黄丸与丹七片的联用属于低风险。
同时,再次点击高风险组合,就能看到更为明确的5类风险定性定量评分。
![]()
图9 连花清瘟颗粒+六味地黄丸的联用评价结果
这个结果提示我们,对于高风险组合连花清瘟颗粒+六味地黄丸,高风险的原因是存在解表与滋补冲突,量化评分9.0,而其余重复用药风险、寒热冲突风险、含毒中成药联用风险均为低风险。
可以看出,运用这个小工具进行中成药联用的合理性审核,可谓是,客观,清晰,有效。
有了这个小工具,就有了中成药自己的Drug Interaction Checker。希望这个小工具,能够为中成药审方工作的标准化提供帮助,能够减轻药师们的中成药审方焦虑,能够为药学监护、药物咨询和药学科研提供参考和思路。
目前,《本草方舟》还在试用阶段,我们的数据库也正在不断补充中,如果大家在使用时,发现有些中成药品种无法搜到,也欢迎大家及时留言告知,我们会在1周内补充。
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规范中成药的临床使用,让中医药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