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教授想为难她,女博士考了95分,30年后她的名字成机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一个小个子女孩,打败了所有男孩子!」

1979年,79岁的肯能教授拿出一张发黄的照片,追问30年前那个考了95分的中国女学生去了哪里。

中国学者的回答让他沉默了三秒:「她的名字,已是国家机密。」



01

1979年初秋,波士顿的阳光透过麻省理工学院力学系办公室的百叶窗。

肯能教授从书架最高层取下一个落满灰尘的相册。他的手指在封面上摩挲片刻,打开,一页页翻过去。

中国学者站在一旁,等待着。

「找到了。」肯能停下动作,将相册转向客人,「就是这个人。」

照片里,一个身材娇小的年轻女子站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门前。她穿着深色套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里透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坚定。

「李敏华。」中国学者认出来了。

「她怎么样了?」肯能问,「1948年毕业后,我就再没见过她。」

中国学者沉默了三秒。

这三秒里,他脑海中闪过很多画面:力学研究所里那个瘦小的身影,涡轮轴断裂分析会上她伏在图纸上的背影,还有最近刚刚颁发的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证书。

「她很好。」他斟酌着用词,「她在中国从事力学研究工作。」

「我就知道。」肯能笑了,「那次考试,全班42个人,只有她一个人考了95分。其他人,最高的才78分。」

他合上相册:「那是1946年春天的事了。热力学期末考试,我出了几道很难的题目。说实话,我当时就是想看看,这个带着两个孩子读博士的中国女人,到底有多少真本事。」

「结果呢?」

「结果她用三个小时答完了所有题目,步骤清晰,逻辑严密。」肯能摇头,「我教了二十年书,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答卷。」

「教授,」中国学者犹豫了一下,「关于李敏华的近况,恕我不能多说。」他停顿了一下,「她现在从事的工作,涉及国家安全。她的具体职务和研究内容,属于保密范围。」

肯能愣了一下。

「涉及国家安全?」他沉默了三秒,随即露出笑容,「我明白了。那个95分的小个子女孩,现在做的是国家机密级别的工作。」

他顿了顿:「我就知道她会有大成就。只是没想到,她会重要到这个程度。」

「她让我转告您,」中国学者说,「她一直很感激您当年的支持。是那次考试,让她真正获得了在麻省理工继续读下去的勇气。」

肯能转身望向窗外。

30年前的往事,在这个秋日的下午,重新浮现。

02

1917年11月2日,江苏吴县。

李敏华出生在一个普通职员家庭。父亲在苏州城里的一家钱庄做账房,母亲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中学,是那个年代少见的女性高材生。

父亲不主张女孩读书。在他看来,女子识几个字,会算账就够了,读太多书反而误了婚嫁。

母亲不这么想。

「女子要有学识,才能在世上立足。」她对八岁的李敏华说,「你要记住,知识是谁也抢不走的。」

1925年夏,李敏华随家人搬到上海。就在那年5月30日,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开枪,打死了十多名抗议的中国学生和工人。

这件事,后来被称为「五卅惨案」。

当时,英国和日本在华势力不断扩张,上海公共租界由外国人管理,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反而受到欺压。这次惨案震动全国,各地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

李敏华那年八岁,还不太懂这些事。

1931年9月18日晚,李敏华正在务本女中的宿舍里温习功课。突然,楼道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日本人打进东北了!」

「沈阳城失守了!」

女孩们跑出宿舍,挤在走廊里,你一言我一语。有人哭了起来。

李敏华站在人群里,攥紧了拳头。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仅用四个多月就占领了东北三省。当时的国际联盟派出调查团,但最终只是发表了一份报告,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没有任何实质性制裁。国际社会的软弱,让中国人更加清楚:国家的命运,只能靠自己。



第二天,务本女中的校长召集全体学生开会。这位五十多岁的女校长站在礼堂的台上:「国家危难,匹夫有责。你们是女子,但也是中国人。要用行动,表明我们的态度。」

从那天起,学校组织军事训练。女孩们穿上军训服,在操场上练习队列,学习包扎伤口。

李敏华还记得,有一次上音乐课,老师没有教歌,而是讲了自己1919年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的经历。

「那天,我们几千个学生,从天安门一直游行到赵家楼。」老师说,「有人被抓了,有人受伤了,但没有一个人后退。因为我们知道,国家的命运,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李敏华坐在教室角落,她决定:毕业后,要去北平读大学。要学真本事,将来为国家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03

1935年秋,李敏华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她坐在从上海开往北平的火车上,车窗外的景色一点点后退。母亲给她准备了一个布包,里面装着换洗的衣服和几本书。

「好好念书。」临行前,母亲握着她的手,「别辜负了这些年的苦读。」

清华园的生活,比李敏华想象的要充实。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跑步,吃早饭,去教室上课。晚上在图书馆温习功课,常常到熄灯才回宿舍。

但平静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了。

1935年12月9日,日本策动华北自治,企图将华北五省变成第二个「满洲国」。北平的学生走上街头抗议。李敏华和同学们一起,从清华园步行到西直门,又从西直门走到天安门。

警察的水龙头对准队伍。冰冷的水柱打在身上,钻心地疼。但没有人退缩。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反对华北自治!」

口号声此起彼伏,在寒冷的北平城里回荡。

这次运动唤醒了全国民众的抗日意识,也让当局不得不调整对日政策。对李敏华来说,这次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学习实业、强国救民的决心。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接到命令,南迁。

李敏华跟着学校,先到长沙,再到昆明。三所大学合并,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北平到昆明,跨越大半个中国。李敏华在颠簸的卡车上,看着窗外破败的村庄和流离失所的难民,心里的想法越来越清晰:国家积贫积弱,根子在工业落后。要改变这一切,必须发展实业。

到昆明后,西南联大开办了航空工程系。当时的西南联大,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的教授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即使校舍简陋,设备短缺,学术水平却丝毫不打折扣。

李敏华听说航空系的消息,立刻去系里打听。

「学飞机制造?」宿舍的同学不理解,「你一个女孩子,学这个干什么?」

李敏华没解释太多。她只是想,战争年代,空军至关重要。如果能学会造飞机,将来或许能为国家做些事。

1937年,她从化学系转到机械工程系,次年又转入航空工程系,专攻飞机结构。

那段时间,昆明经常遭遇空袭。警报一响,师生们就往郊外的防空洞跑。有时候课上到一半,就得停下来躲警报。

但没有人抱怨。大家都明白,这是在为国家的未来做准备。

1940年,李敏华从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毕业,留校任教,担任助教。

也是在这一年,她认识了同样留校的吴仲华。两个人有共同的理想:学成之后,用所学的知识,为国家的工业化贡献力量。

1943年,李敏华和吴仲华结婚。婚礼很简单,只请了几位同事朋友,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饭馆吃了顿饭。

婚后不到一年,吴仲华考取了清华庚款留学生,准备赴美深造。

「一起去吧。」吴仲华对李敏华说,「我们都需要学更多的东西。」

李敏华犹豫了。那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一个一岁的孩子。带着孩子出国,困难可想而知。

她想起母亲的话:知识是谁也抢不走的。

「好。」她点头,「一起去。」



04

1944年2月,李敏华一家抵达波士顿。

从印度加尔各答飞到美国东海岸,用了整整三天。飞机在云层里颠簸,一岁的孩子哭个不停。李敏华抱着孩子,一遍遍轻声哄着。

飞机降落在波士顿洛根机场的时候,已是深夜。走出机舱,扑面而来的是刺骨的寒风。

李敏华裹紧外套,跟着吴仲华走向入境大厅。

在美国的头几个月,李敏华在家里休养,同时照顾孩子。7月,她正式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机械系工程力学专业。

但报名的过程,并不顺利。

1944年的美国,虽然因为二战需要大量女性进入工厂工作,但在高等教育领域,女性依然受到歧视。据统计,当时全美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的女性不到1%。在麻省理工这样的顶尖工科院校,女博士生更是凤毛麟角。

机械系负责本科生教学的一位教授,在看到李敏华的申请材料后,直接说:「我不能看到机械系有女博士生。」

这话说得很直白。

李敏华站在系办公室里,脸色发白,没有说话。

幸好,负责研究生工作的苏特勃教授站了出来:「如果她有能力,为什么不能读?」

那位教授冷笑一声,转身离开了。

苏特勃对李敏华说:「别理他。你只要证明自己有能力,他自然会闭嘴。」

李敏华点点头。

她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中国人,想要获得认可,唯一的办法就是拿出成绩。

1945年,李敏华怀上了第二个孩子。

那段时间,她的硕士学位学分已经修满,但为了多学一些知识,她还是选了新的课程。甚至在暑假期间,还选了一个用实验方法的研究题目,利用晚上的时间到学校实验室做试验。

白天,她在家里照顾大儿子,温习功课。孩子睡着了,她就坐在桌前,一页页翻看教材和论文。

吴仲华的课程和她不在同一时间段,他们商量好,轮流在家看孩子。吴仲华在家的时候,就给孩子喂牛奶,陪孩子玩,推着摇篮哄孩子睡觉。

1945年,李敏华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她的硕士论文做的是「用散射光弹解轴扭转」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一个用散射光弹解决轴的扭转问题的简单新方法。

导师看了论文:「很有创造性。」

05

1945年秋,李敏华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邓·哈托教授,研究方向是亚谐振动。

这个课题涉及变系数非线性方程,分析工作极其困难。李敏华每天泡在图书馆里,翻阅大量文献资料,一点点推导公式。

那段时间,她选修了肯能教授的热力学课程。

肯能是麻省理工学院力学系的资深教授,出题刻薄。上课时总板着脸。

1946年5月,热力学期末考试。

考试那天早上,李敏华把两个孩子托付给邻居照看,提前半小时到了考场。

试卷发下来,她扫了一眼题目。

五道大题,每一道都很复杂。第一题是关于卡诺循环的,第二题涉及熵的计算,第三题要分析多变过程,第四题和第五题更难,需要综合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教室里很安静,只听得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李敏华深吸一口气,开始答题。

她先快速浏览了所有题目,在心里规划好答题顺序,从第一题开始,一步步推导。

三个小时过去了。

李敏华放下笔,检查了一遍答卷,起身交卷。

肯能教授接过试卷,看了她一眼,没说话。

一周后,成绩公布。

李敏华考了95分,全班第一。其他41个学生,最高的只有78分,还有十几个人不及格。

那天下午,肯能教授在课堂上发考卷。他把李敏华的试卷单独拿出来,举起来给全班看:「这次考试很难,我知道。但是,吴夫人用这份答卷告诉你们,只要方法对,再难的题目也能做出来。」

教室里一片安静。

有人转过头看向角落里的李敏华。她低着头,脸红了。

下课后,肯能把李敏华叫到办公室。

「你是怎么做到的?」他问,「我出这套题的时候,就是想考考你们。没想到,你答得这么好。」

李敏华想了想:「我只是把每个步骤都写清楚,不跳过任何推导过程。」

肯能点点头:「你继续保持。我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很出色的力学研究者。」

这次考试之后,李敏华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处境,有了明显改善。

那位曾经说「不能看到机械系有女博士生」的教授,再也没说过类似的话。同学们对她也客气了许多,有人遇到难题,还会主动来请教她。



06

1948年6月,李敏华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她的论文题目是《亚谐振动的解法》,在导师邓·哈托的指导下,她用了近三年时间,推导出了一套新的数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非线性方程问题。

答辩委员会的五位教授,一致给出了「优秀」的评价。

「恭喜你,李博士。」邓·哈托握着她的手,「你是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第一位女博士。」

李敏华笑了笑,眼眶湿润了。

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她一边读书一边带孩子,其中的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

博士论文的很多计算,都是在家里完成的。她坐在桌前,一手拿笔,一手扶着摇篮,一边推导公式,一边留意着孩子的动静。

有时候孩子哭了,她就停下来,抱起孩子哄一哄,等孩子睡着了,再继续计算。

1948年6月15日,《波士顿先驱报》刊登了一篇报道,标题是《麻省理工毕业典礼:中国女博士打破常规》。

报道里写道:「中国的李敏华,几个孩子的母亲,证明妇女可以与男子一样,获得博士学位。她的成功,为所有女性树立了榜样。」

这篇报道在波士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美国家庭主妇看到这篇报道后,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

有一位读者给报社写信:「看到李博士的故事,我深受鼓舞。我一直以为,有了孩子,就不能再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这两者并不矛盾。」

李敏华收到很多祝贺信,没有沉浸在赞美里。

她知道,获得博士学位,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07

博士毕业后,李敏华没有立刻回国。

她和吴仲华商量,决定先在美国工作几年,积累一些实际科研经验,再回国参加建设。

1949年初,李敏华进入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路易斯发动机研究中心,在强度研究室担任研究科学家,从事塑性力学研究。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那时候,塑性力学的研究刚刚起步,考虑材料硬化的解法更是少之又少。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形变理论,通过迭代求解。

李敏华觉得,这种方法太繁琐,效率太低。

她开始尝试新的思路。

她想到一个巧妙的办法。她引入一个特殊的参数,让原本需要反复试算的问题,可以直接算出精确答案。在那个计算机还不发达的年代,这个方法大大提高了效率。

李敏华花了半年完成研究,写成论文投稿到NACA的技术报告系列。

论文发表后,在塑性力学界引起了关注。

美国学者斯托威尔专门写了一篇评论文章,称赞李敏华的工作:「在求解应变硬化材料塑性应力分布时,几乎不能精确地求解。而对于轴对称问题,作者得到的解就属于精确的或近乎精确的解。即使是在非常简单的圆孔薄板的一维情况,要同时满足协调方程、平衡方程、应力应变关系和边界条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作者非常巧妙地引进了任意常参数,作者相当精确地满足了上述条件,提供了一系列精确解的典范,这是她的特殊贡献。」

李敏华收到这篇评论文章的时候,正在实验室里做试验。

她看完文章,淡淡地笑了笑,继续手头的工作。

1950年,李敏华被遴选为西格玛埃克赛学会的会员。这是只有优秀青年科学家才能获得的荣誉。

但就在这个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

08

1950年6月25日,李敏华和吴仲华坐在客厅里,听着收音机里朝鲜战争的新闻播报,心情都很沉重。

他们明白,该回国了。

他们来美国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学成之后,回国参加建设。现在,国家正处在关键时刻,他们不能再留在美国了。

但回国,谈何容易。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中国留学生的管控。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有超过5000名中国留学生被限制离境,特别是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的理工科留学生,都被严密监控。美国政府担心这些掌握先进技术的科学家回国后,会对美国构成威胁。

李敏华和吴仲华在NACA工作,更是被严密监控。

他们尝试过很多办法。

1951年,吴仲华收到一个国际学术会议的邀请,在欧洲召开。他申请出境参会,被拒绝了。

1952年,李敏华联系了印度的一所大学,对方愿意提供教职。她申请离境,也被拒绝了。

1953年,他们又尝试争取联合国在亚洲的一个工程项目,希望能以此为跳板回国。但这个项目最终没有批准。

每一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李敏华有时候会感到沮丧。她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街景,心里想着远在万里之外的祖国。

「我们还能回去吗?」

「一定能。」吴仲华握住她的手。

1954年春天,吴仲华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

「我们可以以旅游的名义离境。」他说,「选一个星期天,移民局不上班的时候,坐飞机去英国,绕道欧洲,经苏联回国。」

李敏华听了,沉默了很久。

这个计划很冒险。如果被移民局发现,他们可能会被扣留,甚至坐牢。

但如果不冒这个险,他们可能永远也回不了国。

「好。」李敏华说,「就这么办。」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