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这是毛主席“最掉身价”的照片,却被评为“最受尊敬”的照片!

0
分享至

1983年6月12日,北京西山总政影像档案室。翻箱倒柜的实习生突然捏着一张洗旧的负片嚷道:“师傅,这是谁呀?怎么蹲在台阶上啃窝头?”老师傅只扫了一眼便笑了:“傻小子,这可是1954年的主席。”一句话,把屋里人都炸了锅——人们熟悉开国大典上西装风衣的毛泽东,却没见过这个裤脚卷得老高、身下垫着军装的形象。档案柜一拉开,时间的闸门随之松动。



话得从1954年4月2日说起。那天拂晓,北京西北的明十三陵雾气尚重,中央赴十三陵地区勘察文保和林区防火的临时工作组在陵区偏厅里打地铺过夜。七点出头,毛泽东蹲在石阶边啃窝头,身旁一支竹杖随意地横搁。管理员老热茶壶犹豫着提醒:“您这样蹲着可凉。”毛泽东咬着最后一口窝头含糊地回了句:“在杨家岭喝雪水的日子冷多了。”一句俏皮话,把清晨的寒意拨开了一个缝隙。

随行摄影师钱嗣杰正在调整光圈,正好捕捉到这一幕。他本想让工作人员搬把藤椅给主席,结果话还没出口,毛泽东的目光已扫过来:“这是人家工友休息的地方,咱就别整排场了。”这句带着湘音的“别整排场”,成了镜头里最有分量的无声注脚。

细节耐人寻味。裤脚卷起两指宽,磨白的棉线从边缘探头;圆口布鞋鞋帮与鞋底间依稀可见嫩黄色的粗线补丁。最出挑的是那件垫在青砖地上的旧军装——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穿过的礼服,如今只当褥子。中央警卫局给主席做过一次衣物统计:四十七件常服,其中三十一件打着补丁,最久的一件穿了整整二十二年。数据枯燥,可那身军装堆在青砖缝里的画面却胜过千言万语。



如果把这份简朴仅仅理解为个人习惯,那就小看了毛泽东的政治嗅觉。1954年正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全面推开之年,个别地方干部已把“四菜一汤”当成了理所当然。毛泽东让新华社冲印了十几套“台阶照”,在背面亲笔写下“看看百姓碗里,想想自己盘中”十二个字,分送中央各部和省市委主要负责人。文件传到地方时,不少干部脸上火辣辣的,这比任何红头文件都管用。

那支不起眼的竹杖也是一段故事。井冈山茅坪村的老乡在1930年春天送出这根竹子,后来伴着主人走过长征、渡过长江、查过荆江分洪口门。1952年夏,水利专家黄文欢亲眼见主席拄着竹杖敲击堤坝预制板,凭回音找出夹层,现场工程师听得目瞪口呆。有人开玩笑说,“这竹杖比声呐还灵”。

穿插在朴素与机敏之中的,还有书卷气。十三陵偏厅墙面被刻下十几行铅笔字——《明史》条批:“定陵挖深二十七丈,耗银八百万两,可抵十万农户十年口粮。”秘书高智后来回忆,毛泽东抬头问他:“万历躺在汉白玉上,真能睡踏实?”问得轻,但重量足够压在任何官员心头。

“土”味有时成了外交武器。1957年11月,莫斯科召开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赫鲁晓夫目光掠过中方代表团的中山装,半开玩笑说“衣服不够讲究啊”。毛泽东干脆卷起裤腿,指着补丁内衬回敬:“这叫无产阶级底色。”不出三分钟,亚非拉代表席爆发出掌声。黄文欢事后写信,说那阵掌声比最热烈的欢呼还响,因为“一块补丁让人看到信仰”。



镜头角落里还有一个白搪瓷茶杯,杯身磕碰凹痕斑驳。那是抗日时期缴获日军水壶改制而来,毛泽东从延安带到西柏坡,再带进中南海,用了十八年。工作人员屡次想换新杯,都被一句“凑合喝水,何必兴师动众”拒了回去。杯口的茶垢挣扎着爬不掉,倒也成了另一本活的革命史册。

拍摄完毕,队伍继续向昌平县城方向行进。半路上,一辆吉普车抛锚,毛泽东索性坐在路旁树墩上听水利厅干部汇报林区防火方案。不远处,学生郊游队伍哄闹跑过,有孩子嘀咕:“那老大爷裤脚怎么卷成那样?”随行记者写下这句童言,并在日记底部标注:“真实,最具震撼力。”

这张照片后来在1955年整风时期被大量引用,也在文献展览里被冠以“最受尊敬的一张生活照”。原因不复杂——它把国家领袖从高大镀金的雕像拉回到石阶、青砖和窝头之间。几十年后,那张负片重新被印成十六寸照片,挂在档案室墙上。橡胶灯绳摇晃时,照片里的竹杖似乎也在轻微晃动,像是提醒:权力再大,也要记得弯腰系好裤脚。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南书房 incentive-icons
南书房
我负责写,你负责看
11433文章数 1668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