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天隐子》《黄帝内经》《易经》《抱朴子》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翻开《黄帝内经》《易经》等古籍,常能见到关于时辰与人体禀赋的记载。子时阴极阳生,午时阳极阴生,而卯时鸡鸣、辰时日出、酉时日落,这三个阴阳交替的节点,自古便被认为蕴含特殊的天地之气。
道家典籍《抱朴子》中提到:"凡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得时之正者为常人,得时之变者为异禀。"那些恰好在阴阳转换时刻降生的人,是否真的会因此获得不同寻常的体质?儒家讲"天人合一",道家言"顺应自然",佛家说"因缘和合",这三个时辰出生的人,他们的生命中究竟暗含着怎样的玄机?
古代医书和修行典籍中,都不约而同地记载着这些特殊时辰的奥秘。有人说鸡鸣时分出生的人,天生阳气充盈,精神清明;有人说黄昏时分降生者,容易通灵感应,却也体质偏弱;还有人说日出时刻来到世间的,正得天地交泰之气,一生运势亨通。这些说法,究竟是古人的玄想,还是确有其据?
![]()
在唐代长安城,有一位著名的医家名叫孙思邈,被后世尊称为"药王"。他不仅医术高明,对于人体禀赋、时辰气运也有深入的研究。在他晚年所著的《千金要方》中,专门有一章论述"胎禀时气"的内容。
孙思邈在行医过程中,遇到过一个特殊的案例。那是贞观年间,长安城外一个村庄里,有户人家的儿子名叫张明远。这孩子出生在寅时末、卯时初,正是鸡鸣破晓之际。按照常理,这个时辰天地阴气渐退、阳气初升,应该是个吉时。
可奇怪的是,张明远从小就与别的孩子不同。他不像其他婴儿那样怕黑,反而一到夜里就精神奕奕,白天却总是昏昏欲睡。更特别的是,这孩子似乎对天气变化特别敏感,每次要下雨之前,他就会莫名地烦躁不安,等到雨落下来,又会突然平静。
张明远的父母起初以为孩子有什么毛病,四处求医问药。有人说是体内阴阳失调,有人说是胎气不足,吃了许多药都不见好转。直到孩子七岁那年,家里人听说药王孙思邈正在附近采药,便托人请他来看看。
孙思邈见到张明远,先是看了看他的气色,又把了把脉,然后询问他的出生时辰。当得知孩子正是在鸡鸣时分降生后,孙思邈沉吟片刻,说道:"此子并非有病,而是禀赋特殊。鸡鸣之时,正是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天地之气处于转换之中。凡在此时降生的人,体内阴阳二气往往不像常人那般稳定,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
张明远的父亲连忙问道:"那这样的体质,是好是坏?"
孙思邈微微一笑:"非好非坏,只是不同罢了。这样的人,若能顺应天时,调养得当,往往比常人更加敏锐,身体也会更加强健。但若是违逆天道,作息颠倒,反而容易生病。"
"你这孩子白天困倦,夜里清醒,正是因为他体内的气机,更倾向于跟随鸡鸣时分那种阴退阳进的节奏。别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却是鸡鸣而醒,日落方倦。这不是病,而是他与生俱来的生理节律。"
张明远的母亲焦急地说:"那该怎么办?总不能让他一辈子黑白颠倒吧?"
孙思邈摇摇头:"不必强行改变,应当顺势引导。每天鸡鸣时分,让他起来练练导引术,吐纳呼吸。这个时辰,天地清气初升,正是修炼的好时机。等到辰时日出后,让他适当活动,不要马上睡觉。午时可以小憩,但不要睡得太沉。如此调理一年半载,他自然能够适应正常的作息。"
"而且,这孩子对天气变化敏感,说明他的身体能够感应天地气机的变化。这在修道之人看来,是难得的禀赋。将来若是学医,必能察觉病人气血的微妙变化;若是修行,也容易感应天地灵气。"
张明远的父母听了孙思邈的话,照着他说的方法调理。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孩子的作息就逐渐正常了。而那种对天气的敏感,却一直保留着。后来,张明远长大后拜师学医,因为能够敏锐地察觉病人气血的变化,诊断精准,成了当地有名的医者。
孙思邈因为这个案例,对时辰与体质的关系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他开始收集各种在特殊时辰出生的人的资料,进行系统研究。
![]()
在他的记录中,还有一个关于辰时日出降生者的案例。那是一位姓李的商人之子,名叫李承运。这孩子出生在辰时正,也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那一刻。接生的稳婆说,孩子呱呱坠地时,正好一缕晨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婴儿身上,那场景美得让人难忘。
李承运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他特别喜欢阳光,每天早晨一定要到院子里晒太阳,一晒就是大半个时辰。如果连续几天阴雨,他就会显得无精打采。但只要太阳一出来,他立刻就精神焕发,比吃了什么灵丹妙药还管用。
更奇特的是,这孩子几乎从不生病。别的孩子容易得的风寒、痢疾,他都没有。即使偶尔受了风寒,只要到太阳底下晒一晒,出一身汗,第二天就好了。他的父母觉得奇怪,便请孙思邈来看看。
孙思邈了解情况后说:"此子生于日出之时,禀受天地交泰之气。日出之际,阴阳平衡,天地清气最为纯正。凡在此时降生者,体内阴阳调和,气血平顺,自然不易生病。而且,他与太阳之间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感应,能够借助阳光来调理身体,这是非常难得的。"
"《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孩子本就阳气充足,又懂得借助太阳来补充阳气,自然身强体健。不过,也要注意不能过度。阳气太盛,也会伤阴,要适当补充阴液,多吃些滋阴的食物,才能保持平衡。"
李承运的父母听从了孙思邈的建议。这孩子长大后,果然身强体壮,精力充沛,经商多年,走南闯北,从未被疾病困扰过。
与鸡鸣时分和日出时分的情况相比,酉时黄昏降生的人,情况就要复杂一些。孙思邈在行医过程中,也遇到过几个在黄昏时分出生的人,他们的体质往往比较特殊。
有一个叫王慧娘的女子,出生在酉时正,也就是太阳刚刚落山的时候。这个女子从小就体弱多病,容易感冒发烧。但奇怪的是,她对周围人的情绪变化特别敏感,谁生病了,谁心情不好,她都能提前感觉到。
更让人称奇的是,王慧娘经常做一些特别的梦。有一次,她梦到邻居家的老人穿着寿衣,第二天那位老人就突然去世了。还有一次,她梦到井里有东西,第二天家人清理水井,果然发现一只死猫堵在井口。
村里的人都说王慧娘"通灵",有的人敬畏她,有的人却觉得她不吉利。王慧娘的父母为此很苦恼,也来请教孙思邈。
孙思邈诊脉后说:"此女生于日落之时,天地由阳转阴,气机变化最为剧烈。在此时降生的人,往往阴气较重,体质偏弱,容易受外界影响。但也因为如此,他们对气场的变化特别敏感,能够感知到常人感知不到的东西。"
"这种体质,在道家看来,是修行的好材料。因为能够感应气机,修炼起来事半功倍。但若不懂调养,也容易被外界的浊气侵扰,导致身体虚弱,甚至心神不宁。"
孙思邈给王慧娘开了一些补气养血的药方,又教她一套简单的导引术,让她每天清晨练习,借助初升的阳气来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同时,他建议王慧娘的父母,在家里多点香烛,保持室内明亮,不要让她长时间处在阴暗的环境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王慧娘的身体渐渐好转,那种过度敏感的状态也得到缓解。她依然能够感知到一些特殊的东西,但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也不会因此而困扰。后来,她嫁给了一个读书人,因为心思细腻,善解人意,夫妻感情很好。
孙思邈通过这些案例,对时辰与体质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凡人降生,皆有时气。得阴阳平和之时者,体质平顺;得阴阳交替之时者,禀赋特异。鸡鸣时生者,阳气初萌,多精神清明;日出时生者,阴阳交泰,多身强体健;日落时生者,阳气渐退,多心思敏锐。此皆天地造化,不可一概而论。"
除了孙思邈的记载,在道教典籍中,也有关于特殊时辰出生人的论述。《抱朴子·内篇》中提到:"修道之人,察其生时,知其禀赋。子午卯酉,为阴阳转换之时;寅申巳亥,为四气交替之际。得此时者,修炼易成。"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他的《坐忘论》中也提到过一个案例。他有个弟子,生于卯时,也就是鸡鸣破晓之际。这个弟子初学打坐时,总是在鸡鸣时分自然醒来,不需要别人叫。而且,他在这个时辰打坐,特别容易入定,呼吸自然,心神宁静。
![]()
司马承祯观察这个弟子多年后,发现了一个更深层的秘密。这个弟子不仅在鸡鸣时分修炼效果最好,而且他的内气运行,似乎天生就与这个时辰的天地气机相合。每当卯时,天地之间有一股清灵之气从东方升起,而他体内的气息,恰好能够与这股气相呼应。
司马承祯把这个发现记录下来,并且感叹道:"得时而生者,其命之造化,岂是偶然?"他开始研究那些在特殊时辰出生的修道者,发现他们在修炼上确实有独特之处,但这些独特之处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天道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