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三命通会》《命理约言》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十二时辰中,巳时最为富贵。
《三命通会》云:"巳时者,火旺之时,财禄之宫,得此时者,多主富足。"
巳时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正值太阳高悬,万物生长最为旺盛的时刻。
这个时辰,天地间的阳气如烈火般炽盛,生机勃发,财气最旺。
古人常说:"巳时生人,正财入命。"可同样是巾时出生,前巳时与后巳时的人,财运却大有不同。
前巳时是九点到十点,后巳时是十点到十一点。
这一个时辰的差别,竟能决定一个人是细水长流的富贵,还是暴富暴贫的跌宕?
![]()
清代命理大家陈素庵在《命理约言》中写道:"巳时属火,火主财帛。前巳火势渐旺,如炉中之炭,缓缓生热;后巳火势正盛,如烈日当空,光芒万丈。前巳之财在于积累,后巳之财在于爆发。"这话说得隐晦,却指明了关键——前后巳时,财富的积累方式截然不同。
那么,到底是前巳时的人积蓄更丰,还是后巳时的人能富甲一方?这其中的天机,藏在天地运转的规律里,藏在阴阳五行的生克中,更藏在那些真实发生过的商贾传奇里。
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城里有两家绸缎庄,一家叫"恒丰号",一家叫"锦绣斋"。两家的东家都姓沈,还是堂兄弟。更巧的是,他们都出生在同一天的巳时,只是一个生在前巳时,一个生在后巳时。
沈恒生于前巳时,约莫巳时初刻,也就是早上九点一刻左右。那时候,晨雾刚散,阳光初照,整个苏州城正从夜晚的沉寂中苏醒过来。沈锦则生于后巳时,快到午时的时候,大约是上午十点三刻。那会儿,太阳已经高悬,街上人来人往,正是买卖最红火的时辰。
两个孩子满月时,沈家请了当地有名的命理先生徐铁嘴来看相。徐铁嘴看了两个孩子的八字,又掐指算了一番,缓缓说道:"这两个孩子,都是巳时所生,命中带财,将来必定是富贵之人。"
沈家老太爷高兴地问:"先生,这两个孩子谁的财运更好?"
徐铁嘴捋着胡须,说道:"都好,都好,只是发财的路数不同。老大沈恒,前巳时生人,财运如江河,涓涓细流,日积月累,终成大川。老二沈锦,后巳时生人,财运如山泉,一朝喷涌,势不可挡。"
老太爷听得云里雾里,问道:"先生能否说得明白些?"
徐铁嘴笑道:"说白了,老大会是个稳当的生意人,赚钱慢,可是赚的每一文钱都能守得住。老二呢,会是个大气魄的商人,能一夜暴富,可是能不能守得住,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这话说得模棱两可,沈家人也没太放在心上。反正两个孩子都有财运,这就够了。
时光荏苒,转眼两个孩子长到了十五岁,到了学做生意的年纪。沈家世代经商,到了这一代,家业已经颇为殷实,在苏州城里开了好几家铺子。老太爷决定让两个孙子各自管理一家绸缎庄,看看谁更有经商的天赋。
沈恒接手的是恒丰号,这是一家老字号,客源稳定,但生意规模不大。沈锦接手的是锦绣斋,这是新开的铺子,虽然名气不响,可是地段好,潜力大。
沈恒接手恒丰号后,第一件事就是盘点账目,清查库存。他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把每一笔账都理得清清楚楚,把每一匹布都登记得明明白白。伙计们都觉得这个少东家太过谨慎,做生意哪有这样慢吞吞的?
可是沈恒不着急。他每天早上准时到店里,查看昨天的账目,了解今天的进货。他亲自到丝绸作坊去挑选布料,一匹一匹地检查质量。他不追求高利润,只要求货真价实。
有一次,一个供货商送来一批绸缎,价格比市场价便宜三成。伙计们都很高兴,觉得这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可是沈恒仔细检查后,发现这批绸缎虽然表面光鲜,可是用料不足,经不起水洗。
他当即拒绝了这批货,还对伙计们说:"做生意,要的是长久。今天赚了这三成利,明天就会失去所有的客人。咱们恒丰号的招牌,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在我手里砸了。"
![]()
就这样,沈恒一步一个脚印地经营着恒丰号。他从不追求暴利,可是每一笔生意都做得踏实。渐渐地,恒丰号在苏州城里的口碑越来越好,客人都知道,到恒丰号买东西,虽然价格不是最便宜的,可是质量绝对有保证。
沈锦的经营方式就完全不同了。他接手锦绣斋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张旗鼓地做宣传。他请了戏班子在店门口唱戏三天,请了说书人在茶楼里讲锦绣斋的故事,还专门印了精美的宣传单,雇人在街上派发。
短短半个月,锦绣斋的名字就响遍了苏州城。可是光有名气不够,还要有真材实料。沈锦花重金从杭州请来了最好的绣娘,从南京进了最精美的丝绸,还专门开辟了一个专区,卖从海外进口的洋布。
这些举措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沈锦把老太爷给他的启动资金全部投了进去,还不够,又向钱庄借了一大笔钱。老太爷知道后,专门找他谈话,劝他稳妥一些。
沈锦却信心满满地说:"爷爷,做生意就要敢想敢干。我这次投入虽大,可是一旦成功,回报也大。您就看着吧,不出三个月,我就能把本钱赚回来。"
事实证明,沈锦的判断是对的。锦绣斋开业后,生意异常火爆。那些精美的绣品,那些从海外进口的洋布,都是苏州城里独一份的。有钱人趋之若鹜,纷纷到锦绣斋来购买。
不到两个月,沈锦就把投入的本钱全部赚了回来,还还清了钱庄的借款。第三个月,锦绣斋的纯利润就超过了恒丰号全年的利润。这个消息传出去,整个沈家都震惊了。
老太爷专门把两个孙子叫到一起,夸奖沈锦做得好,也安慰沈恒不要着急。沈恒倒是很平静,他对爷爷说:"锦弟确实厉害,我自愧不如。可是,做生意不能只看一时,还要看长远。"
沈锦听了,有些不以为然。他觉得堂兄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可是,他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生意做得更大,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接下来的几年,锦绣斋的生意越做越大。沈锦又在苏州城里开了两家分店,还在杭州、扬州各开了一家。他的野心不断膨胀,总想着再大一点,再快一点。
为了扩张生意,沈锦不断向钱庄借钱。他借钱进货,借钱开店,借钱雇人。他觉得,只要生意越做越大,这些钱迟早都能赚回来。
恒丰号呢,还是老样子,不温不火地经营着。沈恒依然每天亲自打理店铺,依然坚持货真价实,依然不追求暴利。可是,恒丰号的客人却越来越多,而且都是老客人,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有人计算过,恒丰号的回头客比例高达八成,这在整个苏州城都是独一份的。沈恒从不做一锤子买卖,他宁可少赚一点,也要让客人满意。久而久之,恒丰号就成了信誉的代名词。
转眼到了乾隆三十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两家绸缎庄的命运。
那年,江南一带发生了大水灾,许多桑田被淹,丝绸产量锐减。丝绸价格一夜之间暴涨三倍,整个绸缎行业都陷入了恐慌。
沈锦当时正在大举扩张,手头的现金不多,库存也不足。他想趁着丝绸涨价,多进一些货囤着,等价格再涨一些再卖出去。可是,他手头的钱不够,只能再次向钱庄借钱。
钱庄的掌柜知道沈锦手头紧,这次开出的利息比以前高了一倍。沈锦咬咬牙,还是借了。他觉得,丝绸价格还会涨,只要熬过这一段,就能赚大钱。
沈恒呢,反应完全不同。他在水灾发生之前,就已经囤积了相当数量的丝绸。这不是他预见到了水灾,而是他一贯的经营方式——总是保持充足的库存,以应对不时之需。
水灾发生后,恒丰号的生意反而更好了。因为其他绸缎庄都缺货,只有恒丰号还有货。沈恒并没有趁机涨价,而是维持原价销售。这让许多老客人更加信任恒丰号。
可是,谁也没想到,丝绸价格涨到顶峰后,突然开始下跌。原来,朝廷为了平抑物价,从南洋紧急调运了大批丝绸。这些丝绸一到,市场上的丝绸价格立刻崩盘。
沈锦手里囤的那批高价丝绸,一下子就砸在了手里。他不仅没赚到钱,反而亏了一大笔。更糟糕的是,他还欠着钱庄一屁股债,利息一天比一天高。
那段时间,沈锦愁得整夜睡不着觉。他想尽了各种办法,甚至想把店铺抵押出去,可是都不够还债。眼看着就要破产,沈锦只好去找沈恒帮忙。
沈恒听了堂弟的遭遇,沉默了许久,才说:"我可以帮你还债,可是有一个条件。"
沈锦急切地问:"什么条件?"
沈恒说:"锦绣斋并入恒丰号,由我统一管理。你可以继续做掌柜,可是经营方式要按我的来。"
沈锦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曾经是那么风光,锦绣斋的生意曾经远远超过恒丰号,可是现在却要把店铺拱手让人。可是,他别无选择,只能答应。
就这样,锦绣斋变成了恒丰号的分号。沈恒帮沈锦还清了所有债务,然后开始整顿锦绣斋的经营。他砍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减少了盲目的扩张,加强了库存管理,提高了商品质量。
一年之后,锦绣斋扭亏为盈。三年之后,锦绣斋的利润已经相当可观。可是这个时候的锦绣斋,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激进冒险的锦绣斋了,而是变成了恒丰号一样稳健经营的商号。
又过了十年,沈家老太爷去世。临终前,他把两个孙子叫到床前,对他们说:"我这一辈子做了几十年生意,现在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
老太爷看着沈恒,又看看沈锦,缓缓说道:"当年徐铁嘴给你们算命的时候,其实还说了一句话,可是我一直没有告诉你们。"
两兄弟都很好奇,急切地想知道徐铁嘴还说了什么。
![]()
老太爷叹了口气:"徐铁嘴说,前巳时生人和后巳时生人。
虽然都有财运,可是能不能真正富甲一方,关键在于..."
话说到这里,老太爷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再也说不下去了。
没过多久,老太爷就咽了气,带着那个秘密去了另一个世界。
沈恒和沈锦都想知道,徐铁嘴当年到底还说了什么?
前巳时和后巳时,到底谁的积蓄更丰厚?这其中有什么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