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户圣”的殉道与狂欢:当网红的“认知破壁”遇上“清朗行动”

0
分享至

前些天,随着“清朗行动”,网上三位知名博主的账号,两位被禁止关注,一位被封,说实话,个人并没多大情绪,因为并不是他们的粉丝。

但随着户某风的被封,某音上关于他的切片却近乎泛滥;以前只是偶尔刷到,现在却时不时的就看到,这就有些烦了,不知平台这是啥意思?

所以,在这也扯几句。

先说说对他观点的看法,他的许多看法和观点个人也是认可的,他很敢说,个人是有些佩服的;但其中很多也只是常识的搬运,而有些则不大客观,思维有些二极管的侧向,过于极端。

他的部分内容确实击中了社会痛点,比如养老金不足、阶层固化、消费鄙视链等,这些观察在一定程度上是“真话”。

但这些多是常识性洞察,比如“中小城市机会少”或“收入低难翻身”,并不需要深厚的学识或独创性思考,普通人稍加观察也能得出。

网上有用户评论“他说的大部分是20岁就懂的道理,包装成金句罢了”,他的“高认知”标签更多是粉丝的情绪投射,而非真正深刻的见解。

而他的许多观点明显偏颇甚至错误,比如最近的“苹果=精英,安卓=底层”这种就明显的二元对立了,缺乏事实依据;

精英或底层,用苹果的都不少,有钱人更是爱用啥就用啥,不是单一选择,将物品和身份粗暴连结,更多是迎合部分受众的心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观点在抖音切片中被放大,评论区却鲜有质疑,说明粉丝更注重情绪共鸣而非逻辑严谨。

对他无感,是因为个人不喜欢他说话的方式,每次刷到其连线视频,看几句就听不下去,看似辩论,实则更像“PUA式”输出。

他常以提问学历、收入等开场,迅速将对手置于心理劣势。比如某切片中,他连线一位观众,开头就问“你什么学历?月入多少?”,

当对方回答“专科”“5000元”时,他立刻抛出“你不配和我对话”,这种方式不是理性探讨,而是利用权力话语(财富、地位)压制对方,迎合观众的“爽感”。

但他本人也不过是高中,当然,学历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学识,认知,却需要长时间的学习经历沉淀,从公开的资料上,他似乎并没有,好像大多都是为了流量尝试不同赛道

他本是汽修出身的普通人,早年因一段采访78岁老人养老金仅107元的视频走红,那无意间暴露的底层困境,戳中了社会痛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让人不由得感慨,这时代,总有那么些人能从泥泞中爬起,摇身一变为百万粉丝的“启蒙者”。

但他的崛起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踩着争议的阶梯,从社会观察,到将手机品牌与阶层绑定,宣扬“苹果人=精英,安卓人=底层”的极端论调;从民生话题,到直播炫耀月纳税3万,宣称“月入5000的人不配和我对话”。

这些言论,如同一把双刃剑,一面放大焦虑,一面制造对立,最终迎来全网封禁。

本以为尘埃落定,谁知某音上他的直播切片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弹幕、评论区高赞,“认知破壁者”“户sir牛逼”,甚至还看到“当代梁启超”……

热度不减,随着被封,仿佛完成了殉道的仪式,终成“户圣”,粉丝们仿佛找到了新的偶像领袖,这就有些无语与诡异了。

这现象耐人寻味:被封反而添了神秘光环,切片泛滥成灾,算法推送得异常活跃, 是粉丝自发?抑或疑似组织化刷屏?

但其实可能更多只是自发的情绪投射,都市青年、中低收入者,在阶层固化、内卷压力的现实中,借其“金句”发泄不满,仿佛找到了代言人。

然而,细究其内容,便会发现这“认知破壁”多是镜花水月。

要知道,打破一个人的故有认知是很难的,许多人并不喜欢有人动自己的认知,更遑论说服,就像其视频中,经常有连续观众一上来就直接“辱骂”;

粉丝的“破壁”赞誉,实则是筛选效应;他的极端表述,只讲出了他们固有观念的回音壁,而不是真正打破认知壁垒。

他的成功更多的是证明了流量逻辑:极端化、情绪化比理性分析更吸睛。

但这也暴露了问题,当“认知破壁者”标签被滥用,粉丝可能误以为“情绪共鸣”=“认知提升”,忽略真正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被封是平台对争议内容的警钟,也提醒创作者:流量不能以牺牲社会和谐或误导公众为代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表面上看,封禁合理:户某风的言论触及红线,制造分裂,在敏感期自然难以逃脱。

但细思,却似乎有些欠妥。若违法,让法律制裁,通过公开审判明确罪责;若未违法,保护言论自由,即便争议,也应允许表达。

但某音的做法,却有些像是一出闹剧。其“算法推荐机制过于依赖用户兴趣,易形成负面内容‘茧房’”,而封杀原账号便有些像是以示“态度”,对切片传播像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未能彻底遏制争议内容,也让封禁的公信力下降。

封杀做样子,切片赚眼球。根源在于算法逻辑,偏好情绪化、对立性内容,每次撕裂背后,都是算法推波助澜。

户某风只是“棋子”,算法才是导演,将用户困在信息茧房,放大焦虑,制造对立,流量滚滚而来。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荒诞的网络生态:网红借争议出圈,平台借算法逐利,粉丝借金句自慰。

户某风被封,并非完成了“殉道”仪式——他还没到那高度,不过是个流量产物,成功靠迎合情绪,失败因树大招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别神话他,他的“高认知”多是浅层解构,忽略建设性,甚至可能误导年轻人的零和思维。

平台算法,不应是激化对立的“流量引擎”,而应成为滋养理性讨论的“土壤”。与其“一刀切”封杀,不如改革算法,降低争议权重,鼓励理性讨论。

否则,下一个户某风还会冒出,切片还会泛滥,对立还会撕扯。

我们必须协力破除“情绪茧房”,这意味着平台有责任打破由自身算法编织的信息壁垒,将用户从偏执的情绪回声里解放出来,重新推回广阔而多元的公共领域。

于我们每个普通用户而言,则需保持一份“主动破茧”的清醒。 在面对任何轻易引发共鸣的“金句”时,都应多问一句“事实果真如此吗?”;

网络本该是桥梁,而非放大镜。在这个算法主宰的时代,我们的“认知”,究竟是被破壁,还是被围墙?

当平台的算法开始向“善”优化,当我们的选择更加向“理”倾斜,这片喧嚣的数字空间,才能真正从放大情绪的放大镜,变回连接思想的桥梁,让理性之声终有回响。

真正的“认知破壁”,绝非在认同的声音里自我加固,而是主动寻求异质观点的碰撞,在思辨中完成自我迭代。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蝉鸣
蝉鸣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39文章数 16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