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刘大妈退休后生活清闲,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守在电视机前看养生节目。节目里专家讲起食物养生、健康习惯来头头是道,刘大妈听得那叫一个认真,还专门备了个小本子,把重要的养生知识都记下来。
大约半年前,一档节目提到花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液胆固醇,对降血脂很有帮助。刘大妈本身就血脂高,平时靠吃药控制,可她总觉得“是药三分毒”,要是靠吃花生就能降血脂,那可再好不过了。
于是,从那天起,刘大妈每天雷打不动地吃两大把盐焗花生,那香香脆脆的口感让她吃得根本停不下来,满心期待着血脂能降下来。
然而,约3个月后,刘大妈感觉身体不对劲了。她时不时头晕目眩,走几步路就腿发软,从沙发上起来还会眼前发黑。一开始她没在意,以为是年纪大了正常现象。可症状越来越频繁,家里人实在不放心,硬拉着她去了医院。
一检查,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指标比之前高了不少。医生了解她大量吃盐焗花生后,严肃指出这和血脂上涨有很大关系,刘大妈顿时一脸诧异。
![]()
一、花生凝集素究竟是什么?
原来,花生中含有一种叫做花生凝集素(PNA)的物质。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表明,当人们一次性摄入大量花生(约250克)后,血液中的PNA浓度会显著升高。
这种PNA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它会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然后释放出一些特殊的细胞因子,比如白细胞介素6(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这些细胞因子就像是“黏合剂”,会让癌细胞更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进而增加癌细胞形成转移灶的风险。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担心,研究发现,如果每天适量食用花生(约20 - 30克),并不会引发PNA浓度异常升高,也就不会带来这样的风险。所以,关键就在于控制好摄入量。
![]()
二、这三类人需要警惕食用
(一)消化道疾病患者
像刘大妈这样有血脂问题的中老年人,很多还可能伴有一些消化道疾病,比如胃溃疡、胃炎等。花生的质地比较硬,而且富含膳食纤维,对于消化道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如果本身消化道就有损伤,大量食用花生可能会加重黏膜的损伤,导致病情反复或者加重。曾经有一位患者,本身就有胃溃疡,听说吃花生养胃,就每天吃很多,结果溃疡面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
(二)血液疾病患者
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血液疾病患者,比如白血病、淋巴瘤等,花生的食用也需要谨慎。花生中含有一些成分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比如,花生中的植酸可能会抑制肝脏中某些酶的活性,而这些酶对于药物的代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药物代谢受到影响,血药浓度就可能会波动,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三)过敏体质者
花生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原,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食用花生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学会的数据显示,花生过敏引发的过敏性休克占食物过敏死亡的很大比例。
![]()
三、科学食用花生的四大原则
(一)控制摄入量
一般来说,健康人群每天吃10 - 15克花生(约7 - 10粒带壳花生)就可以满足营养需求,肿瘤患者或者有慢性疾病的人可以适当增加到20克左右,但一定要分次食用,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可以用一个小碗或者专门的量具来称量,这样就能更好地控制摄入量。
(二)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
不同的烹饪方式会影响花生的营养价值和健康风险。油炸花生虽然口感香脆,但是在高温油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丙烯酰胺,这是一种2A类致癌物,长期大量食用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而水煮花生或者低温烘烤(温度控制在120℃以下)的花生,既能保留花生的营养成分,又能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三)注意搭配
花生虽然营养丰富,但是也不能单独大量食用。可以搭配一些其他的食材,比如和蔬菜一起炒着吃,或者和豆类一起打成豆浆。花生和西兰花搭配就是不错的选择,西兰花中的维生素C可以抑制亚硝胺的形成,而亚硝胺是一种致癌物。同时,花生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和西兰花中的膳食纤维相互配合,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四)关注花生的质量
在购买花生时,一定要注意花生的质量。发霉的花生绝对不能吃,因为发霉的花生中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强致癌物,1毫克就可能致癌。所以,购买花生时要选择正规渠道,看看花生有没有发霉、变质的情况。储存花生的时候,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发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