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群建设家乡的年轻人
文_苏水梅
![]()
华安县利水村郭进菊正在指导工人改进操作
筑巢引凤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在这里上班,一天能挣1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2024年2月3日下午,在华安县沙建镇利水村凯琪服装厂,45岁的郭阿姨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电动缝纫机,一边回答笔者的问题。
郭阿姨所工作的服装厂是利水村85后返乡创业青年郭进菊创办的。“我大学毕业后,先是在漳州租厂房,后来厂房满足不了发展所需,经过一番商讨下定决心回家乡自建厂房。”郭进菊的工厂创办于2009年,已经运行了十余年。“年前抓紧时间把签好的订单一批接一批生产出来,这一两天把生产车间整理清楚,准备过新年。”郭进菊语气温婉,看得出是一位办事有条理、思路清晰的掌舵人。
“创业初期也遇到不少困难,还要时时牵挂着家。现在回到家乡,环境更好了,更能安心做事。”郭进菊告诉笔者,2013年,她和丈夫在沙建镇利水村申请获批后,毅然“凤还巢”建了这座楼,一层和二层作为服装的生产车间。几年间,培养了20多名熟练工人。对于她这只回乡的“归雁”,村民们纷纷点赞,并在他们创业路上不断提供帮助。
正所谓“行行出状元”,郭进菊的服装厂目前有“娅纯迪”和“乐嘀拉”两个品牌,都做得有声有色,年订单量在800万元左右。“娅纯迪”是成人服饰品牌,主要生产医生护士服、工作服、制服、布类床上用品等,产品销往省内外医院以及各企业单位;“乐嘀拉”是童装品牌,主要承接校服制作。在郭进菊看来,不管是成人的工作服,还是新生儿用品、学生校服,都是良心产品,首先品质上要有保证,以质量立足于市场,按照客户的要求按质按量完成,售后服务做得好才能维护好客户,保证订单源源不断。
返乡一人,带富一方。在家门口上班的郭进菊,幸福时常涌上心头。“看到产品得到认可,看到员工的笑脸,心里就很有成就感。车间约有800平方米,订单不断,产品很受市场欢迎。一年能给村民的工资70万元左右,大家的干劲都足足的。”订单多的时候,郭进菊会把车间里裁剪好的布,运到县城的加工厂进行缝制,加工好再运回来。
县城的工人们同样可以兼顾家里,计时和计件工资都有,总之为的是大家能有更多的收入。
![]()
利水村一角。华安县沙建镇人民政府供图
开动脑筋谋发展 “一村一品”致富经
撸起袖子加油干,一起成为“富裕雁”,这是沙建镇利水村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在利水村,像郭进菊一样拥有一定资产、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的返乡创业人员,还有不少。他们不仅为建设美好家乡增添了动力,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村民杨雪贞最早是在厦门开花店,她思考栀子叶种植具有投资小、风险低、周期短、管理方便的特点,加之利水村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栀子叶一年可以采收多次,于是回村发动亲戚朋友们种栀子叶。
目前利水村大量种植栀子叶,已经有十多年的种植经验,主要销售漳厦地区及广东等地的花店,有固定的收购商。栀子叶这几年供不应求,村中已经有500多亩的种植面积,年产值600万元以上。村里还采用补贴的方式,鼓励村民种植栀子叶。
栀子叶采摘期在7—10月份。利水村的栀子叶是卖给花店做绿色盆栽的,销路非常好。沙建镇利水村支书郭少聪介绍,全村有150多户村民种植栀子叶,一亩收益1.1万元左右。
利水村一面环水,一面靠山,山地面积5500亩,森林覆盖率90%。每逢春夏之交,参天大树之下,还会萌发出可爱的红色小蘑菇—红菇。红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菇中之王”的美称。利水野生红菇更是被当地人当作宝贝。红菇生长在原始的硬木阔叶林下,在沉积多年的腐殖叶中生长。利水出红菇,从侧面说明了这里森林生态保持良好。采集好的红菇可以鲜吃,也可以焙干了储存日后食用。
品相好的红菇每斤价格要上千元。村民杨海木于2019年5月30日以328600元的价格承包了利水村的红菇采收工作。郭少聪介绍,这项收入的70%作为利润分红,全村895位村民,每人每年约有260元的收入;另外的30%作为村集体的收入,加上库区管理费和华安金山林场支付的租金,村里每年可以做不少公益事业。
利水村村民郭国才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有关肉鸽的市场信息,便在村里办起了第一家肉鸽养殖场,带领村民干起养殖肉鸽产业。在只要几十平方米的肉鸽养殖房内,鸽笼排列整齐,一只只胖乎乎的肉鸽时而扑腾,时而闲庭散步,时而悠闲进食。工人正忙着洗刷晾晒产蛋垫布、调料、喂养。在镇村农技人员的专业指导下,节前,这批肉鸽健康繁育生长,准备上市销售。
利水村青年党员、创新创业能手们充分借助“一村一品”特色优势,打造“栀子叶”“肉鸽”等党建品牌,引领村民们走上振兴路。利水村党支部书记郭少聪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在“品牌化”上下功夫,把“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打造成融合发展的好产业,并提供品种、技术、市场等方面支持,增强村民的致富能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
位于华安县沙建镇的美丽乡村一角。华安县沙建镇人民政府供图
学习融合发展好经验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自从村里开展‘积分制’工作后,大家都积极参与,村里环境变了样。”立春这日,利水村村民郭老伯来到村委会“积分超市”,不花一分钱,凭借攒来的积分便兑换了洗发水等日常生活用品。指着自家干净整洁的庭院,郭老伯娓娓道出村里人居环境发生蜕变的原因。
原来,从2023年5月份开始,利水村着手开展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内容的“积分制”工作,以家庭为单位,制定考评细则,每月评比一次,编制“红黑榜”,督促村民做好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为提升大家的积极性,攒够积分的家庭可以到村“积分超市”里兑换日常生活用品,还可以定期兑换新鲜猪肉。
走进利水村,干净整洁的林荫道路、井井有条的农家院落映入眼帘,让人犹如踏入一幅悠然的田园画卷中。利水村原坐落于“上楼”,人口数量少,房屋矮小,居住环境差,经常受到猛兽等侵害。清朝嘉庆年间,利水村村民移居至此,并修建了一座圆形土楼,命名为“隆兴楼”,村民以郭为主姓。后由于周边几个小分队的加入,村部人口越来越多,以圆形土楼为中心点往外扩建,临靠九龙江。现村落呈带状的居住模式,是一座典型的沿河分布村落。
利水村蕴含丰富的温泉资源,现在已经探明利水村江中共有5处泉眼,地表温度65℃,地下温度可达102℃,每处流量每秒5升。依托千亩平湖和地热温泉自然资源优势,利水村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尤其是在2014年建成福建省十五届运动会皮划赛艇比赛基地后,延伸开发沿江休闲观光公园“隆兴园”,村民们闲暇时有一个舒适的运动休闲场所。随着龙翔利水山庄(温泉酒店)项目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旅游元素丰富多彩、旅游氛围愈发浓厚,旅游人数、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利水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示范村”。人们欣喜地看到,利水村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民生福祉等方面下功夫,走出了一条富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实现了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我们整合了各类资金,为返乡企业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整体规划搭建多层产业创业平台。‘凤还巢’,不是仅仅把人才引回来,还要分析家乡的硬、软件优势和返乡人员的资金技术优势,通双向分析、双向匹配,搭建好平台,才能真正做到筑巢引凤。”“我们聚焦农村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文化建设、民生福祉,坚持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出实招、求实效,奋力打造美丽乡村样板。”沙建镇党委书记汤春林认为,利水人勤劳致富、融合发展等经验很值得学习。
下一步,沙建镇将把乡贤促进会打造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培育乡村人才的“聚集地”、反哺乡里乡亲的“智囊团”,将乡贤的家国情怀有效衔接到助力乡村振兴上来,为家乡经济发展及和美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专家点评: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原党组成员、驻厅纪检监察组组长,一级巡视员郑培华点评:
农村情况千差万别,乡村产业振兴及经济发展没有统一模式和路径,关键要结合实际找准路子,精心谋划,认真实施,注重效果。大家熟悉的屏南县以文创赋能乡村振兴成效明显,龙潭村、四坪村已成网红村,游客络绎不绝,人流带来物流、资金流,为村民带来致富门路,值得充分肯定。而本文介绍的华安县利水村走的则是与龙潭村、四坪村不同的融合发展之路,同样难能可贵。一是贵在引进能人创业。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动员大学生创业者郭进菊回村办厂、鼓励花卉经销商杨雪贞带领村民大面积种植栀子叶、帮助村民郭国才发展肉鸽产业,创业能人带着资金技术、销售渠道和管理经验回村,结果返乡一人,带富一方。二是贵在用好资源禀赋。利水村依山面水,山地及温泉、湖面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90%,该村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很快成为“旅游示范村”。利用生态良好盛产红菇的独特条件,出让采收权,增加村财收入。三是贵在发挥组织优势。无论是整治人居环境,还是动员能人返乡创业、利用本村资源条件发展种养业及文旅产业,都离不开村“两委”的领导统筹和组织实施。但凡乡村全面振兴搞得比较成功的地方,往往都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两委”领导班子及能力强、威望高、点子多的好带头人。利水村的情况也是如此。乡村全面振兴永远在路上,利水村正在富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上奔跑,以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天道酬勤,愿勤劳勇敢的利水人梦想成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