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和小字、17与17,是这几天社交平台上被网友们反复玩梗的热门话题。
9月25日雷军第六次年度演讲和小米17发布会,本应是个大喜的日子,却迎来了出人意料的舆论风波。
其中,“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遭到大量网友的调侃与嘲讽。
![]()
此前仅在2025年,小米的多场发布会就已经在网上引发过不少争议:(目标成为)“地表最快”,小米“超强钢”(是材料项目名称),零百加速2.98秒(不算起步时间)。
![]()
这些小聪明都在小米17发布会结束后被挖出来,遭到网友持续嘲讽,加深了公众对小米的刻板印象,一时之间“小字”几乎成为了小米的代名词。
而小米在产品线命名上直接跳过16,发布小米17的做法,也让很多人质疑是在硬蹭苹果iPhone 17。毕竟两款产品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小米高管也主动下场进行了对比。
![]()
这些争议都加剧了网友对小米本色的批评。
过去十五年,雷军为小米塑造的形象一直是“真诚、性价比”。如今当这套深入群众的叙事风格,遇上“逆光之王”和“地表最强”等愈发浮夸的口号时,很多用户心中那个朴实厚道的小米正在消失。
看似是营销争议,实际是信任崩塌。
小米为啥喜欢用小字,这个问题官方很难直接回应。但小字注解这个方式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尤其在硬件消费品领域。
无论是智能手机的续航时长,还是新能源车的加速数据,都离不开对实验场景的注释。
比如很多人推崇的苹果和特斯拉,就经常在宣传中使用“实验室数据”、“目标指标”等小字,同时附带相对严谨的注脚进行解释。
只是懒惰的营销人员将严谨的小字注解,当成了自己逆天宣传的护身符。
经常看发布会的朋友们都知道,最近几年夸张的修辞和复杂的定语(只要定语够多,谁都可以成为第一)正在成为各大厂商的惯用套路,反正在隐蔽的地方加个注脚,解释权就在厂商自己手里。
在广告法的严格监管下,这些厂商既要制造出足够吸引人眼球的产品概念,又要规避误导用户的责罚。其结果就是“小字营销”成为最主流的解决方案,而很多消费者也变得麻木,开始习惯这种套路。
![]()
(图片来自网友总结)
那为什么小米成了众矢之的?
被很多人忽略的是,在绝对的行业地位面前,苹果和特斯拉用户往往将小字注脚视为“实验标准”介绍,并不会因此怀疑其产品的整体实力。
而小米的用户心智大多基于“性价比”和“国产平替”,它既缺少苹果的技术权威度,也没有特斯拉的行业先驱光环。
在汽车发布会上,雷军强调小米就是要“对标保时捷、特斯拉”;在手机发布会上,他喊出“超越苹果是小米的终极目标”。
这些表态固然能吸引市场的注意力,却也在用户心中制造了更高的期待差。一旦实际体验与宣传产生较大落差,“小字”就成为用户发泄情绪的出口。
SU7的性能争议、车主的维权诉求,都是已经发生过的用户口碑反噬案例。本次小米17的发布会带来的小字梗,也被网友们各种恶搞。
![]()
这对雷军的个人领导形象也是一次动摇。
公众熟悉的雷军曾经以“真诚、接地气”的创业者形象著称,是小米早期赢得用户的重要资产。
“大嘴”余承东说遥遥领先,大家见怪不怪,因为这是他一贯的风格。朴实的雷军天天喊着“XX之王、地表最强”,普通群众只会觉得陌生。
当初小米下场造车,雷军高调宣称这是“人生最后一次创业”,愿意用一生的声誉作为赌注;这次雷军演讲中又将重启芯片与造车放在一起,称50岁正是闯的年纪,最后一次创业的噱头已然不复存在。
也许雷军想用这种话术来激励自己和小米,但在大众视野里,小米早已不是草根的挑战者,而是庞大的资本巨头,是自我标榜与苹果、特斯拉正面竞争的明星企业。
如果此时它还在不断重复“创业式的热血叙事”,只会被很多人解读为“话术大于实质”。
![]()
雷军和小米真正的难题,从来都不是如何讲一个动人的故事,而是如何在故事背后展现出持续兑现的能力。
毕竟只有能被兑现的口号才能令人信服。每一次“最强XX”和“XX之王”的标语,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和数据支持,只会反过来削弱小米的形象。
营销失误可以立刻调整,但用户心智的改变需要多年积累。
![]()
小米和雷军都已经踏上新的战场,想要在硬件产业中建立真正的技术壁垒,想要完成从“性价比平替”到“高端科技公司”的转型,就不能任由“小字”撕裂脆弱的公众信任。
就先从打破郭明錤的看空开始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