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做个假设。”
赵启明身体微微前倾,眼神锐利如刀。
“会议室有4张椅子,但你我,还有公司的三位副总,一共五个人走了进去。”
他盯着眼前的年轻人,一字一句地问。
“作为负责人,你怎么办?”
林默闻言,脸上没有丝毫紧张,反而露出了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
他知道,这场持续了一年的狩-猎,终于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01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一年前那个闷热的夏季。
彼时的林默,还只是“宏远广告”里一个毫不起眼的实习生。
宏远广告,一家在行业浪潮中勉力维持着体面的小公司,像城市里无数个格子间一样,吞噬着年轻人的梦想和时间。
林默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数据、撰写无聊的会议纪要,以及为正式员工们冲泡咖啡。
他的才华和抱负,被淹没在琐碎和重复的日常里,无人问津。
转折发生在一个周一的上午。
公司代理的一个国民果汁品牌“鲜果缘”,一夜之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起因是一位知名美食博主发布了一则视频,声称在“鲜果缘”的果汁里喝出了一只完整的苍蝇。
视频画面极具冲击力,加上博主声泪俱下的控诉,瞬间引爆了社交媒体。
“鲜果缘”的品牌形象,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从“国民健康饮品”的神坛,跌落到了“恶心”、“不卫生”的泥潭。
公司的公关部乱成了一锅粥。
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总监愤怒的咆哮声,交织成一曲末日交响。
林默所在的实习生小组,也被派去进行“舆情监控”,其实就是一遍遍刷新着网页,看着那些恶毒的咒骂和评论,心惊胆战。
“鲜果缘”的股价开始断崖式下跌。
合作的商超纷纷要求下架产品,退还货款。
公司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绝望。
所有人都认为,“鲜果缘”完了,而宏远广告,也必然会因此元气大伤。
就在这片愁云惨雾之中,一个名字开始在公司高层的会议室里被反复提及——“启明策划”。
以及它的创始人,赵启明。
林默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从公关总监近乎哀求的电话里。
“赵总,求您,只有您能救我们了。”
这是一种近乎将命运全盘托付的语气,充满了卑微和敬畏。
林默感到好奇,是怎样的一个人,能让一位身经百战的总监,表现出如此姿态。
他开始利用一切渠道,去搜寻关于“启明策划”和赵启明的信息。
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这个人简直是策划界的传奇。
赵启明,非科班出身,二十五岁创立“启明策划”,十年间,将其打造成了国内最顶尖的策划公司。
他经手的案例,个个都堪称经典,以“不按常理出牌”、“化腐朽为神奇”而著称。
业内的评价更是两极分化。
有人说他是天才,能洞察人心,操纵舆论。
也有人说他是魔鬼,行事诡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但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一点:在处理危机公关方面,赵启明是当之无愧的王。
“鲜果缘”的烂摊子,最终还是交到了启明策划的手中。
宏远广告作为原代理公司,只能靠边站,负责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林默也因此,有了一个近距离观察这场顶级博弈的机会。
接下来的72小时,让他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乾坤挪移”。
启明团队接手后,没有像宏远公关部那样,急于发表苍白的道歉声明,也没有去和那位博主纠缠。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沉默。
整整24小时的沉默。
这让外界的舆论发酵到了顶点,所有人都以为他们束手无策,准备躺平任嘲。
然而,24小时后,启明策划出手了。
他们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了一则名为《一只苍蝇的审判》的公告。
公告里,他们没有否认,也没有道歉,而是以一种极其冷静和客观的口吻,提出了一个所有人都忽略了的问题:那只苍-蝇,是怎么进入到采用全封闭无菌灌装生产线的果汁瓶里的?
紧接着,他们宣布,将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第三方权威质检机构,以及那位视频博主本人,共同开启一场“24小时透明工厂”的全程直播。
他们邀请所有人,共同来“审判”这只苍蝇。
这一手,瞬间将所有人的注意力,从“产品里有苍蝇”这个结果,转移到了“苍蝇是怎么进去的”这个过程上。
舆论的风向,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直播当天,在线观看人数突破了千万。
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鲜果缘”那条引以为傲的德国进口全自动化生产线,第一次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从水果的清洗、榨汁,到高温消毒、无菌灌装、密封,整个过程,看不到一个工人的身影,完全由精密的机械臂操作。
直播的镜头,甚至以慢动作,反复特写了瓶口密封的过程。
那种工业科技带来的震撼感和信赖感,是任何苍白的文字都无法比拟的。
直播进行到一半,结果就已经不言而喻。
别说一只苍蝇,就是一粒灰尘,都不可能在这样的生产环境下进入瓶中。
此时,启明策划又抛出了第二个重磅炸弹。
他们通过技术手段,分析了那位博主发布的原始视频,发现视频有三帧极不明显的跳帧痕迹,疑似经过了剪辑。
铁证如山。
舆论瞬间反转。
愤怒的网友们,潮水般涌入了那位博主的社交媒体账号。
最终,在巨大的压力下,博主承认,是竞争对手花钱雇佣他,进行的一场恶意商业抹黑。
“鲜果缘”的危机,不仅被彻底解除,反而因祸得福。
经此一役,“鲜果缘”的全自动化无菌生产线,成了品牌最强有力的信任背书。
当月的销量,不降反升,同比增长了百分之三百。
一场足以毁灭一个品牌的公关灾难,在赵启明的手中,变成了一次现象级的、载入史册的正面营销。
林默在自己的小隔间里,看完了整场直播。
当结果出来的那一刻,他全身的血液都仿佛在燃烧。
他终于明白,自己过去在学校里学的那些策划理论,是多么的浅薄和可笑。
真正的策划大师,操纵的根本不是什么市场数据、渠道资源。
他们操纵的,是人心,是人性,是整个事件的“局”。
他们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那个“势”,然后顺势而为,借力打力,于无声处听惊雷。
从那一刻起,林默的心中,就种下了一颗种子。
他要进入“启明”,他要到赵启明的手下做事。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求职目标,而是一种近乎偏执的渴望,一种猎手对另一个顶级猎手的向往。
他开始了自己的狩猎计划。
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去研究赵启明。
他翻遍了赵启明过去十年所有的公开访谈、演讲视频。
他将“启明策划”的所有经典案例,全部下载下来,逐一进行复盘分析,试图揣摩赵启明在每一个决策背后的思考逻辑。
他甚至通过一些二手交易平台,买到了启明策划早年的一些内部培训资料。
他像一个疯狂的信徒,贪婪地吸收着关于赵启明的一切信息。
研究得越深入,林默就越发现,赵启明这个人,极度厌恶循规蹈矩的“好学生”。
他欣赏的,从来都不是那些能完美执行命令的工具人。
他要找的,是能打破规则、甚至创造规则的“同类”。
林默知道,用一份标准的、光鲜亮丽的简历,去敲启明的大门,无异于石沉大海。
他必须为自己设计一个足够特别的“钩子”。
他开始策划自己的求职过程。
他没有海投简历,而是将所有精力都聚焦在了“启明策划”一个极其冷门的业务板块——“老字号品牌活化”。
这是启明近两年新开辟的业务,雷声大,雨点小,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林默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跑遍了自己所在城市的十几家老字号店铺。
他跟那些坚守了几十年的老师傅聊天,了解他们的困境和坚守。
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去挖掘这些品牌背后,那些被遗忘了的文化内涵。
最终,他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到了一份关于“如何盘活百年老字号‘回春堂’”的策划案里。
他没有将这份策划案作为附件,而是将其核心观点,巧妙地融入到了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信中。
他的简历,看起来不像是一份求职申请,更像是一封充满洞见的“战书”。
他断定,这份简历,一定能越过HR部门的层层筛选,最终被摆到赵启明的办公桌上。
他赌对了。
一周后,他收到了启明策划的面试通知。
接下来的几轮面试,林默严格执行着自己的计划。
在笔试和群面中,他故意表现得不那么扎眼,甚至有些平庸。
他只是一个安静的观察者,观察着身边的竞争者们,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去表现自己的优秀。
但他总能在最关键的讨论节点,不经意地抛出一个让所有人都陷入沉思的观点。
那个观点,往往能跳出问题本身,直指更深层次的逻辑。
他就像一个精明的猎人,在狩猎时,从不轻易浪费自己的子弹。
他知道,这些常规的面试,不过是开胃菜。
他所有的锋芒,都只为一个人而准备。
那就是赵启明。
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成功地通过了前面所有的筛选。
终于,他拿到了最后一关——CEO终面的入场券。
他知道,自己准备了一年之久的这场狩猎,即将迎来最后的对决。
02
林默推开那扇厚重的磨砂玻璃门时,心脏不可抑制地狂跳了一下。
他迅速调整呼吸,让自己的心率恢复平稳。
赵启明的办公室,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没有夸张的老板桌,没有满墙的书籍,也没有那些彰显身份地位的奖杯和摆件。
整个空间出乎意料的简单,甚至可以用空旷来形容。
一张原木色的长条桌,几把设计简约的椅子,一扇巨大的落地窗。
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这种极致的简约,反而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强大的气场,让任何走进这个空间的人,都感到一丝压迫。
赵启明就坐在窗边的一把椅子上。
他穿着一件普通的深色T恤,身材中等,相貌也并不出众。
如果走在大街上,你很可能会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上班族。
但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一种沉静到近乎漠然的气质。
仿佛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法在他的心里,激起一丝波澜。
他没有看林默递过去的简历,只是抬起头,用一种平静到让人发毛的眼神,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
那眼神,不像是在面试一个求职者,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在审视着一只闯入自己领地的猎物。
“坐。”
赵启明的声音很平淡,听不出任何情绪。
林默在他对面的椅子上坐下,腰背挺直,双手自然地放在膝上。
他知道,面试已经从他推开门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接下来的十分钟,是林默经历过的,最诡异的一段面试经历。
赵启明没有问任何关于专业、关于工作经验的问题。
他只是很随意地聊着天。
“今天外面很热吧?”
“从你住的地方过来,路上堵车吗?”
“听说城南新开了一家不错的本帮菜馆,你去吃过吗?”
这些问题,更像是邻里之间的闲聊,完全不符合一个终极面试的画风。
但林默却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
他知道,这看似随意的闲聊背后,隐藏着无数个考验。
赵启明在观察他的微表情,在他放松警惕时的下意识反应。
他在评估他的语言逻辑,他的情绪控制,他的一切。
这是一场无声的、没有硝烟的心理战。
林默应对得滴水不漏。
他的回答简洁而得体,脸上始终保持着谦逊而自信的微笑。
他不主动表现,也不过分迎合,像一个太极高手,将对方抛过来的所有问题,都化解于无形。
十分钟后,闲聊戛然而止。
赵启明端起桌上的茶杯,轻轻吹了吹漂浮的茶叶,喝了一小口。
放下茶杯的那一刻,他整个人的气场,瞬间变了。
如果说刚才的他,是一潭深不见底的古井。
那么现在的他,就是一把出了鞘的、闪着寒光的利刃。
他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眼神变得锐利无比,仿佛能穿透林默的身体,看清他灵魂深处的每一个念头。
整个办公室的空气,都仿佛因为他这个细微的动作,而凝固了。
“我们来做个假设。”
赵启明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你负责一个公司最高级别的内部会议。”
“会议室里,我们提前准备了4张椅子。”
“但是,因为某个环节的失误,现场却来了5位领导。”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观察着林默的反应。
“走进会议室的,有我,还有公司的另外三位核心副总,以及最后到场的你。”
“作为这场会议的负责人,你,怎么办?”
问题一出,林默的心脏猛地收缩了一下。
他知道,最终的考验,终于来了。
这一年里,他研究过赵启明所有的面试“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类看似简单,却布满了逻辑陷阱的“情境压力题”。
这类问题的答案,从来都不是唯一的。
它没有对错,只有层级的高低。
任何一个常规的、流于表面的回答,比如“我去再搬一把椅子”,或者“我站着听会”,都只会证明你是一个平庸的、没有格局的执行者。
而平庸,在赵启明的世界里,就是原罪。
这样的回答,只会让他立刻出局。
他准备了一年之久的这场狩猎,也将以失败告终。
03
林默的大脑,在这一瞬间,开始了超高速的运转。
无数个念头,像激烈的风暴一样,在他的脑海中闪过、碰撞、然后被否决。
他沉默了将近半分钟。
在分秒必争的终极面试中,如此长时间的沉默,是极其罕见,也是极其冒险的。
赵启明并没有催促他。
他只是饶有兴致地看着他,眼神里带着一丝玩味,仿佛在欣赏着猎物在被捕获前,那最后的、也是最精彩的挣扎。
终于,林默抬起了头。
他眼中的迷茫和紧张,已经一扫而空。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澈的、充满自信的、甚至带着一丝兴奋的光芒。
他直视着赵启明的眼睛,脸上甚至露出了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
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让这位阅人无数、一向不动声色的CEO,脸上的表情瞬间凝固,整个人都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