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30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24日发表题为《中国的五年规划如何塑造国家的经济轨迹?》的文章,作者是爱丽丝·李。文章摘编如下:
尽管中国在几十年前就告别了指令性经济体制,但其延续至今的五年规划始终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支柱。
根据自1953年以来实施的14份五年规划,中国政府已经把原本产能有限的工业体系发展为一个门类健全的大规模生产体系,并使中国赢得“世界工厂”的声誉。
北京现在正奋力向价值链上游迈进,并在尖端领域成为全球创新中心,而下一个即第十五个五年规划预计将成为这一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14份五年规划涵盖70多年的政策变迁,这为我们考察中国漫长而复杂的经济历史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窗口。为帮助阐明和解释这一发展轨迹,我们从这些基础性计划文件中梳理出多个里程碑时刻。
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家只能零敲碎打地展开其工业化进程。1953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利用苏联援助推进156个工业项目的建设——其中包括资本密集型的大型煤矿、电厂、钢铁厂和机械厂。到该计划完成时,中国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5%,相比之下1952年的这一比例仅为35.5%。
在中国第七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即1986年的3月,北京开始推动“863计划”,这是一项旨在实现技术突破的倡议。这项计划把生物技术、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先进国防、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作为优先发展目标,引导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投入到对于未来国防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项目中。
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推出了“走出去”战略,以鼓励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海外投资。在这一战略及其配套政策实施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001年的69亿美元激增至2005年的122.6亿美元。
在今年7月的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称,今年结束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在华盛顿限制对华出口芯片和半导体后,中国在始于2021年并将于今年结束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更多地强调了自主创新。这份五年规划强调在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和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突破。它还要求进一步推动包括生物技术和电动汽车在内的“新兴产业”发展,同时针对诸如基因技术和储能技术等“未来产业”提出战略规划。
其结果是,中国在芯片等关键技术上正日益实现自给自足,并已崛起成为人形机器人等尖端领域的创新中心。(编译/曹卫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