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动物园,住着一位特殊的“居民”——它被称作“中国神兽”,更是目前中国境内仅存的一只斑鳖。
作为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淡水鳖,它不仅承载着一个物种的血脉,更牵动着无数科研工作者与野生动物保护者的心。
![]()
当最后一只雌性斑鳖在2019年永远闭上双眼,这只雄性斑鳖便成了整个种群在国内的“独苗”。
为何这一古老物种会走到如此孤独的境地?故事要从百年前的一场“身份乌龙”说起。
01
百年前的“身份混淆”:它曾被错认成多种生物
如今,“斑鳖”这个名字早已和“极度濒危”紧紧绑定,可在100多年前,它却一次次被人类“认错身份”,在科学记载里留下模糊的身影。
我国史料中早有对它的描述,那时人们叫它“癞头鼋”,却从未将其与“斑鳖”这个物种画上等号。
![]()
直到1873年,一位英国人在上海附近捕获了几只巨型淡水鳖,一位学者偶然发现它们的特别——这竟是从未被记录过的新物种!
他将其命名为“斯氏鳖”,可遗憾的是,他只得到了一个标本,之后十几年在野外翻找,再也没见过第二只。
更波折的是,“斯氏鳖”这个名字后来还被另一位学者修改,让它的身份更添一层混乱。
7年后的1880年,又有一位法国人在黄浦江里抓到一只大鳖。仔细研究后,他发现这只鳖和已知的“大鼋”完全不同。
询问当地人才知道,大家习惯叫这种生物“鼋”,于是他顺着这个俗名,给它取名“斑鼋”。可谁也没想到,无论是“癞头鼋”“斯氏鳖”还是“斑鼋”,其实都是同一个物种——斑鳖。
那时的学界对生物分类还不够清晰,这只“神兽”就这样在不同的名字里,被人类“忽视”了近一个世纪。
02
129年的等待:它终于有了“正式名字”
前面的故事里,研究斑鳖的都是外国学者,而中国学界对它的关注,要等到近百年后才真正开始。
![]()
1984年,学者张明华在浙江省一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了鼋的骨骼亚化石。他仔细研究后,将其定名为“太湖鼋”,却因为没有参考此前英国、法国学者的文献,错过了确认“斑鳖”身份的机会。
其实,不止张明华,后来中国专家也曾多次在野外发现斑鳖个体,可幼体常被误认为是常见的中华鳖,成年个体又和“鼋”长得太像,一次次与“正名”擦肩而过。
转机出现在苏州动物园的两只标本上。当时动物园给当地学校赠送了两只“癞头鼋”标本,学校生物系的赵肯堂教授拿到后,没有轻易下结论——他对着标本反复观察,比对细节,又翻阅了海量资料,最终大胆提出:这不是“癞头鼋”,而是从未被明确认定的斑鳖!
直到2002年,经过多方论证,斑鳖终于被确认为“有效种”。从1873年第一次被发现,到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字”,整整过去了129年。当它终于走进大众视野时,人们才惊觉:这一古老物种的种群,早已走到了悬崖边缘。
03
100多枚卵的希望与破碎:一场持续12年的生死营救
2019年4月15日,文汇网的一则消息让无数人揪心:中国最后一只雌性斑鳖在苏州动物园去世,国内仅存的斑鳖,只剩下那只与它相伴多年的雄性。
![]()
时间倒回2007年,那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斑鳖的濒危,开始启动紧急拯救计划——人工繁育。2008年,一只90多岁的雌性斑鳖从长沙启程,来到苏州动物园,与这里唯一的雄性斑鳖“喜结连理”。
没过多久,雌性斑鳖就产下了100多枚卵——圆润的卵壳里,仿佛藏着整个种群的未来。所有人都为之振奋:如果这些卵能成功孵化,斑鳖的灭绝危机就能大大缓解!
可现实很快泼来一盆冷水。专家小心翼翼地抽取了几十枚卵检测,结果却令人心碎:没有一枚卵受精,它们永远不可能孵出小斑鳖。
接下来的6年里,专家们抱着希望,让两只斑鳖尝试自然交配,可每年的结果都一样——卵始终是未受精的“空壳”。
无奈之下,专家对两只斑鳖做了全面体检,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雄性斑鳖虽然正值壮年,但身上布满伤痕,连生殖器都有终身残疾的痕迹——这很可能是它无法自然授精的关键。
2015年起,专家们开始尝试人工授精,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四次尝试全都以失败告终。
2019年4月12日,第五次人工授精开始。术前检查显示,两只斑鳖的身体状况都很好,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期待好消息。
可谁也没想到,雌性斑鳖在手术结束后突然陷入昏迷,尽管医护人员拼尽全力抢救,还是没能留住它的生命。这对“拯救斑鳖的最后希望”,最终只剩下雄性斑鳖孤零零的身影。
繁育工作陷入瓶颈,但专家们没有放弃——他们仍在寻找新的技术,也从未停止在野外搜寻可能存在的其他斑鳖个体。
04
从“广泛分布”到“仅存一只”:它为何走向濒危?
曾经的斑鳖,并非如此孤独。它们的足迹曾遍布中国南方的大河流域与湖泊,还延伸到越南北部——清澈的水质、泥沙底质、长满植被的大型淡水水体,都是它们理想的家园。
![]()
在国内,长江流域及其支流、洞庭湖、鄱阳湖、太湖,还有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都曾有它们游弋的身影。
可如今的濒危,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特性共同造成的“悲剧”:
其一,栖息地的破碎: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湖泊围垦、河道疏浚……一步步摧毁了斑鳖赖以生存的家园,让它们失去了产卵和觅食的场所;
其二,无度的捕捞:斑鳖体型大、肉味鲜美,还被认为有药用价值,加上目标明显、容易捕捉,曾遭到人类的大量猎杀,野生种群锐减;
其三,繁殖的困境:在自然条件下,斑鳖性成熟晚、繁殖周期长,每次产卵数量本就有限,幼体存活率还低。随着种群数量下降,幸存的斑鳖彼此隔离,连正常交配的机会都没有,灭绝的风险一步步被推向顶峰。
![]()
05
结语
这只生活在苏州动物园的雄性斑鳖,如今不仅是一个物种的“独苗”,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人类对自然的亏欠,也照见了保护濒危物种的迫切。
它的每一次呼吸,都在提醒我们:拯救一个物种,从来都不是“亡羊补牢”,而是与时间赛跑的生死较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