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昆仑雪域砺剑人——和平重工集团某装备高原作战试验团队攻坚纪实

0
分享至



在海拔4200米的昆仑雪域高原腹地,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60%,昼夜温差超过30℃,狂风卷起的砂石打在试验设备上噼啪作响。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雪山、戈壁与待验的装备,和平重工集团某装备试验团队在这里打响一场为期50天的高原试验攻坚战。

主动请缨,逆行出征担使命



此次攻坚任务时间紧、任务重、环境恶,试验结果的好坏直接关乎着该批装备能否顺利交付。曾经去过高原试验的人都很清楚,去那么高的海拔试验,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差事,而是对身体和意志的一种“双重”考验,时刻会面临着生命的危险。当接到高原试验任务的消息,党员们纷纷表态“我是党员,我先上”,一批年轻人主动请缨“我们身体素质好,我们冲在前面”。正是这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使得这支高原作战试验团队迅速集结完毕,他们带着责任与使命,向着昆仑山脉逆行出征,毅然投身高原试验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兵工人的使命担当。

破解瓶颈,共克时艰闯难关



试验任务刚开局就遇上了“拦路虎”:首发试验前,保障装备尚未配齐,谁来打头阵?操作手王薪菘、李先智没有犹豫,两人穿戴简单防护进入工位,任凭高原的风裹着沙粒打在脸上,他们却连眼睛都没多眨,硬是凭着过硬技术,保障装备首发试验零失误、零故障、零安全隐患。何俊龙是队里的“技术负责人”,每次出现技术问题,他都第一时间冲上去,主动查阅资料、反复推演,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坚决让问题不过夜。王家奇对待技术问题“一根筋”,有次为了确认一个数据,他在试验场蹲了一下午,反复核对参数,冻得手脚发麻,却把数据记得分毫不差。高峰在面对棘手问题时主动承担责任,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迎难而上、果断决策,做好技术服务保障。正是由于团队成员的精益求精、密切配合,有力破解了试验中各类技术瓶颈,确保了整个试验过程圆满顺利。

敢打硬仗,迎难而上保进度



从试验启动那天起,“克服”就成了他们的日常——每天清晨7点,天还没亮,队员们就挤上前往试验场的车,3小时车程里,盘山公路颠簸起伏,青藏线的寒风从车窗缝隙钻进来,不少人刚出发就开始头痛、恶心。“咬咬牙,到了场地还有硬仗要打!”领队孙源总在车程中给大家鼓劲,作为团队的“主心骨”,他心里装着试验进度,更装着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在试验期间,队员们住宿条件简陋到超出想象——宿舍没有像样的保暖设施,晚上盖两床被子仍能感觉到寒气往骨头里钻,缺氧更成了“隐形敌人”,有人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尽管试验期间条件非常艰苦,导致全员高原反应加重并伴随着感冒发烧症状,但队员们始终坚守必胜信念,没有一个退缩,大家边吸氧边工作,全力以赴确保试验进度按期完成。

冲锋在前,舍己奉献显担当



越是艰险,越能看见担当。50天里,这支队伍靠着“党员带头上、群众跟着干”的劲头,把“分工明确、协同默契”刻进了每一项任务里。高原用品不足时,党员们把氧气瓶、厚衣服让给身体弱的同事;有人感冒发烧时,队友们就主动帮他分担工作。电工张鑫主要任务是为试验过程整个电气系统把关,他干完自己的活还主动配合兄弟单位完成相关调试任务。试验期间他80岁的母亲意外遭遇车祸,家人多次催他回家。“试验正是关键时候,我走了,活儿谁顶?”张鑫红着眼眶把牵挂藏在心里。试验中最考验体力的,是缺少转运设备的日子。徐权力、崔宇、何长莹等队员,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主动配合,手动搬运设备和物资。每搬一次大家都要大口喘好几口气,有人搬着搬着就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可缓过来第一句话还是“剩下的我来”。

当最后一门装备完成试验任务,数据显示全部合格时,试验团队的队员们站在昆仑山下,望着远处的雪山,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掌声里,有完成任务的激动,有对自己的肯定,更有对这段雪域攻坚岁月的铭记。他们把对国防事业的忠诚,写在了昆仑山的风里,写在了每一次精准的试验数据里,更写在了兵工人“为国铸剑”的初心里。(和平重工集团 张俊超、孙源、王家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龙江印象 incentive-icons
龙江印象
黑龙江资讯
13152文章数 2454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