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今年52岁,平时身体还算硬朗。最近,看到邻居大妈在超市大囤核桃,说是每天吃两三颗,对心脑血管好,还能护脑抗老。王阿姨被说动了心,也开始每天拿“核桃当零嘴”。
可是没过多久,她发现自己胃有点胀气,手指还出现了轻微的麻木。街坊们都觉得奇怪——核桃不是“补脑神器”?怎么吃了反而有不适?王阿姨也一头雾水。难道吃核桃还有什么讲究吗?
![]()
医生面对面解答,提出了核桃使用的“盲区”。事实上,核桃虽好,但吃法误区不少,忽视这几个细节,反而会影响身体健康。很多人只知道核桃补脑,却忽视了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尤其是第2点,你未必注意过。
吃核桃到底好不好?专家有话说
核桃一直被誉为“坚果之王”,被多项研究证明具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和抗氧化物。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9年追踪了12,000名中老年人,发现每周规律食用坚果的人,卒中风险可降低13.5%。我国营养学会建议中老年人每日食用坚果20-30克,其中核桃占1/3,有助于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健康。
![]()
不过,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曾经通报:核桃属高能量食物,每100克热量高达650千卡,不控制总量,饭量没减反而加大肥胖和三高风险。还有部分蛋白质消化功能弱、中老年消化系统不是很健全的人,一次大量摄入核桃,容易导致腹胀、腹泻或消化不良。此外,坚果表面难以察觉的霉变(如黄曲霉毒素),直接影响肝脏健康,长期摄入会增加癌变隐患。
医生特别提醒,三类人不宜多吃核桃:如高脂血症、胆囊功能异常或急性腹泻者,否则核桃的高油脂属性反而“伤身”。研究还发现,核桃虽富含维生素E和亚麻酸,但糖尿病人摄入不宜超标,否则可能波及血糖波动。
![]()
坚持吃核桃,这些变化你可能没想到!
如果科学、适量、正确地将核桃纳入每日膳食,身体出现的正面变化值得期待:
血管弹性增强,血脂逐步好转。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老年坚持每日2颗核桃,12周后,低密度胆固醇水平可降低9.8%,动脉弹性指标上升6.3%。
脑部营养素补充充足,记忆力有望稳定。2014年美国《神经营养学杂志》公布:核桃的欧米伽-3脂肪酸能促进神经递质合成,60岁以上人群坚持摄入后1月内,短时记忆准确率提升7%-12%。
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便秘概率下降。专业营养门诊追踪了78例慢性便秘患者,经6周每日定量核桃补充,粪便通畅度较原本改善10.4%。
免疫指标有所提振。《中华临床营养杂志》提及:合理计划中引入核桃,可使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5%-9%。
![]()
当然,吃错了核桃方式,反而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部分报道发现,有人把核桃炒后裹糖,或和高糖零食、重油炸物一起吃,非但无益,还可能引发肥胖、餐后血糖波动等副作用。未剥壳长时间存放的核桃,因潮湿或通风不良亦容易滋生黄曲霉素,摄入后风险极高。
医生建议这样吃,4大要点你一定要了解
核桃虽好,这4招,让好处最大化,远离隐患
选购优质新鲜核桃为先。建议选择色泽饱满、壳体无裂纹、无异味的完整核桃,避免受潮发霉。不要贪图便宜购买长期裸露摆放的坚果。
合理控制每日摄入量。绝大多数健康成年人和中老年人,建议每日总量20-30克(相当于2-3颗常规带壳核桃)。超量不仅加重消化负担,也可能增长体重。
避免高温油炸与重糖加工方式。原味生核桃最佳,少吃拌糖衣、盐焗等加工产品。研究显示,炒制坚果氧化产物增加20%,对肝肾负担和心血管健康都有影响。
![]()
特殊人群必须慎吃或忌口。如胆囊炎、高三高、儿童(6岁以下)、存在过敏家族史者,请务必先经专业医生个体化评估后再定量摄入。
日常可用冷温水浸泡剥皮食用,减少外皮鞣酸对吸收的影响。消化能力差者,核桃切碎拌在粥、燕麦或沙拉中更容易消化。有顾虑者,也可于早餐或餐后1小时少量摄入,减少胃肠刺激。
总结呼吁
科学共识显示,适量、规律、避免加工、注意人群限制,核桃才算真正“补脑养身”。一味跟风大吃、忽略安全细节,反而得不偿失。健康没有灵丹妙药,饮食均衡、日常适量,科学为先,才能收获核桃的益处且规避风险。具体健康情况依个人差异,仍建议大家如有健康疑问或特殊情况,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根据专业评估,决定是否适合每日食用核桃及具体摄入量。不要因为一时潮流或他人口述而随意加量,“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