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亲口表态,支持印度和巴西“入常”,对此,美方5个字说出结局。那么,印度和巴西是否真的有机会顺利“入常”?美方的表态又传递出怎样的信息?
众所周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改革,是一个拖了几十年的议题。联合国成立时,“五常”的格局建立在二战胜利国的基础上,反映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力量分布。但七十多年过去,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印度、巴西、德国、日本、南非等国家一直在寻求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他们认为目前的安理会结构不公平,不符合现实。
![]()
于是,这次俄外长公开支持巴西和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此之前,白俄罗斯外交部长雷任科夫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表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名单应扩大到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芬兰总统斯图布甚至直接要求取消“五常”国家的一票否决权。
有分析认为,拉夫罗夫这次点名支持印度和巴西“入常”,显然是希望推动金砖框架中的主要成员获得更大国际话语权。过去几年,俄罗斯一直强调要推动联合国体系的多极化,拉夫罗夫的表态正是这种思路的延伸。
但问题在于,改革涉及现有“五常”国家的核心利益。“五常”国家在联合国拥有一票否决权,任何一方不同意,改革都难以落实。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和巴西即使获得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也很难真正实现目标。拉夫罗夫的表态,更多是一种政治上的支持,能否转化为现实,还需要权衡大国之间的博弈。
![]()
在这之中,美国的态度尤为值得注意,就在拉夫罗夫支持印度和巴西“入常”之际,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警告印度和巴西必须与特朗普合作。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印度和巴西“需要被修理”。这五个字虽然直白,但却暴露出美国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的真实立场。美国并不希望失去主导地位,更不愿看到印度和巴西在国际事务上形成独立声音。尤其是印度,在能源和防务领域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这让华盛顿非常不满。特朗普政府对印度施加的高额关税,就是在用经济手段逼迫印度调整政策。
由此来看,短期内印度和巴西“入常”的机会几乎为零。因为安理会改革不仅需要联合国大会三分之二以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五常”国家一致同意。美国已经通过态度表明,至少在当前环境下,它不会让印度和巴西进入常任理事国。美方对印度的定位充满矛盾:既希望利用印度制衡中国,又担心印度过于独立甚至挑战美国的地位。这种心理决定了美国不会轻易放权给印度。
至于巴西,美国对其态度更为冷淡,认为巴西在拉美的独立性过强,加入安理会常任席位后,可能削弱美国在西半球的优势。因此,拉夫罗夫的表态虽然鼓舞了印度和巴西,但在现实层面,改革依然会停留在口头支持和长期博弈阶段。
![]()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争取没有意义。对于印度和巴西而言,提出“入常”诉求,本身就是在国际舞台上彰显国家地位的方式。即便短期内难以实现,持续推动也能提升自身话语权,让国际社会更多关注改革议题。同时,这种努力也能在与其他国家谈判时增加筹码,尤其是在与美国博弈中,显示自己并不是完全依附的角色。
从全球角度看,联合国改革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世界格局早已不同于二战结束时,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在全球治理中拥有发言权。虽然安理会改革迟迟无法落地,但压力已经越来越大。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即便拖延,也无法完全阻挡这种趋势。未来的方向可能是逐步增加非常任席位,或者在部分议题上给予新兴国家更多的实权。
中国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的立场一贯清晰,即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尤其支持非洲国家的合理诉求。这一点与俄罗斯的表态基本一致。对中国而言,一个更加平衡和多极化的联合国,符合自身长远利益。相比之下,美国的态度明显带有双重标准,它既强调规则,却又坚持维护自身特权。
![]()
总结来看,拉夫罗夫的表态体现了俄罗斯推动全球多极化的方向,但美国的威胁则清楚地表明改革难以突破。华盛顿的一句“需要被修理”,基本揭示了结局,即安理会改革会继续被拖延,难以真正落实。全球治理结构的调整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而这场博弈仍会继续,就看接下来各方到底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