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 1566》里,20多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总爱叫人“猜谜”,下面例举四个 “猜谜名场面”。
一、玉球
一次黄锦从西苑带回来个玉球,把首席秉笔太监陈洪等太监难住了,直到吕芳回来才点破:这是说“外重内轻”。
意思是司礼监对内不能护短,江南织造局、尚衣监有问题就得查;对外则要全力支持胡宗宪抗倭,不能因为查污把军国大事给误了。
这一下,既敲打了宫里的宦官集团,又定了抗倭的调子。
![]()
二、“北方有佳人”
徐阶开始以次辅身份主持内阁工作时,有一天,欲取吕芳而代之的陈洪想与他结盟,徐玠以头痛眼花耳聋婉拒,黄锦就送来一首嘉靖手书的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见倾人城,二见倾人国”来让他猜字谜。
徐阶太熟悉这一套了,一猜就中,谜底却是“好自为之”。
这是在说美女吗?其实是嘉靖在警告他:别跟陈洪扯不清,你的一举一动朕都看着呢!
经此一事,本就谨慎的徐阶做事越发谨慎了。这正是嘉靖想要的结果吧。
三、“贞” 字青词
嘉靖曾让严嵩、徐阶以 “贞” 字写青词。
俩政坛老狐狸一琢磨就懂了:这是让他们用好“二贞”,也就是 胡宗宪(字汝贞)和赵贞吉。
当时严党和清流斗得厉害,嘉靖用一个“贞” 字,就把平衡朝局的用人清单给递了过去,还不用自己明说。
四、“长江黄河论”
嘉靖与裕王及童年万历共审海瑞时,面对重用奸党的指责,嘉靖发表了一番宏论: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这个谜底倒不难猜,长江是指徐阶为首的清流,黄河就是严嵩领头的严党。
嘉靖是在说,清流能稳民生,严党能帮朕筹钱,少了谁都不行。听起来倒挺有道理的,但说到底,这是嘉靖的自私,在平衡中为自己谋利。那么嘉靖为啥这么爱叫人猜谜呢?大概有以下三点:
![]()
一、个性使然
嘉靖不是正经太子出身,他这个皇位得来有点偶然性,就是说底气不是很足,刚登基就靠“大礼议” 斗赢了老臣,养成了靠 “神秘感” 立威的习惯。
越让大臣猜,越显得自己深不可测。就像“贞” 字青词,明明可以直接说 “用胡宗宪”,偏要绕个弯,让大臣们捧着青词琢磨半天,最后还得感叹 “皇上圣明”。
这种“猜不透” 的感觉,正好满足了他把自己包装成 “圣君” 的心思,也就越加喜欢故弄玄虚。
二、控制朝政
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靠猜谜把群臣捏得死死的。
玉球谜题里,陈洪猜不出就露了怯,吕芳一猜就中,高下立判。很明显,谁能读懂他的心思,谁才有资格掌权。
更狠的是,他还能借猜谜让严党和清流都去猜他的意思,双方为了“猜对” 互相牵制,他坐收渔利。
说白了,猜谜就是嘉靖的“资格考试”,通不过的要么失宠,要么滚蛋。
三、便于甩锅
这大概是最要紧的。
嘉靖从来不明说旨意,全靠大臣“猜”。事儿办好了,那是 “皇上圣明,臣等只是领会天意”;办砸了,他能翻脸说 “朕什么时候这么说了?是你自己悟错了”。
就像严世蕃在浙江搞“改稻为桑”,本是猜着嘉靖想捞钱的心思,也是符合嘉靖心意的,但最后出事了,又有哪句话证明那是嘉靖的命令?摘得干干净净。
![]()
反正,事办好了就好,出了问题,责任全在大臣身上,皇帝仍是“圣明”的。
嘉靖的猜谜游戏,从来不是闲得无聊。他用这种方式,把 “政不由己出” 的权术玩到极致 :既当甩手掌柜,又牢牢抓着权柄;既让大臣们心甘情愿当 “提线木偶”,又维持了自己 “高深莫测” 的形象。
也难怪海瑞敢骂他“嘉靖者,家家皆净也”,毕竟这满朝猜谜的荒唐背后,苦的全是老百姓啊。
(网图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