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读历史并不仅仅是要听故事,而是要从历史中进行反思,看到前人犯的错误,争取自己不要再犯。
不仅现代人如此,古人也是非常重视历史教训的。我们看李世民执政之后,就充分的借鉴了隋朝杨广失败的教训。
简单来讲杨广为什么会这么快就亡国了呢?历史上总结就是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从而导致很好的局势最终葬送在自己手中。
那么李世民是如何借鉴杨广的教训呢?李世民的做法又有哪些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呢?
我们今天就读一段《资治通鉴》里面李世民执政的一些记载,来聊一聊做管理要听得进去别人意见和要约束自己的欲望的这个话题。
![]()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
原文文字版本请点击以下链接阅读
![]()
02
译文
![]()
03
收获与反思
我们前面讲隋朝历史的时候,就提到了杨广执政时期,确实是做了貌似非常正确,而且对中国后世都产生很大影响的事情。
比如说开凿大运河,这样大的工程其实对中国南北方的运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到现在为止中国人还享受着大运河的余荫。
![]()
此外杨广的不断对外扩张,分化突厥等给中国带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北部环境,而杨广将政府实际东迁,实际上也促进了西部和东部的交流和沟通。
但是杨广的最大问题就是刚愎自用和好大喜功,总是想名留青史,所以杨广才大搞工程建设,三伐高句丽,最终透支了国家的经济,导致了百姓的叛乱,最终亡了国。
李世民是经历了这一切的,所以他对于隋朝灭亡的教训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所以我们看到李世民在执政的时候,就刻意的要避免重蹈杨广的覆辙。
李世民是具体怎么做的呢?
其实我们看年轻时候的李世民曾经也是意气风发的,也是很有决断力的。但是李世民这个人头脑又是比较清醒的,他知道打江山和坐江山是不同的,打江山可以靠自己的判断出奇制胜。可以允许有一定的赌的成分。
但是坐江山就不同了,如果一旦激进或者方向错误,那很可能就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但要控制自己的决断和欲望是很困难的。李世民的做法就是用制度约束自己,重视他人的劝谏,要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
所以我们看李世民执政,首先是把当年李建成的幕僚魏征聘为自己的最核心的幕僚。李世民为什么这么做呢?一个是魏征这个人比较耿直,所以他敢于对李世民讲真话。其次魏征以前并不是自己的人,而是自己的政治对手李建成的幕僚,所以魏征不会特意的曲迎自己。当然李世民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拉拢和平衡朝堂势力,特意让魏征作为一个反对者出现,从而凸显自己能接纳其它势力的意见,从而博得其它势力的好感。其实就跟现在很多国家也要设反对党,要让反对党发言一样。
![]()
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李世民自己很清晰的认识到如果不步入杨广的覆辙,那么听得进去反对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看李世民不仅一次表态: “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一定要借助于镜子;君主想自己知道过错,必然要善待忠正耿直的大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大臣阿谀逢迎,君主就会失去国家,大臣又岂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对隋炀帝阿谀奉承以求保全富贵,炀帝被杀后,世基等也难免一死。望你们以此为戒,每件事都有得失,希望不惜畅所欲言!”
所以我们才说李世民是难得的非常清醒的人。
其实放在现在的管理层面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惯性,如果一直按照自己的思维惯性去做,如果外界环境已经发生变化,那么有些时候就非常危险。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听取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的意见,在接收到大量的正反方面的意见,吸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才能调整自己的判断,从而避免犯严重的错误。这对于不管是执政还是管理企业都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作为管理者,一方面要从制度方面就进行一些权力约束,才能让自己不任性,导致犯下大错,另外就是要鼓励下层发表反对意见,只有经过充分的意见交锋,才能察觉到以前的判断有没有问题,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
李世民也是意识到这一点的,所以他也从制度上对自己的权力进行约束,比如当时就建立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为什么说三省制本身是一种权力的平衡和约束呢?就是因为如果定决策和实施都是一个人,那么只有在实施后才会发现问题,那时可能错误就无法挽回了。
所以在隋朝时候其实就搞了五省六曹制,而到了唐朝就出现了三省六部制度。所谓三省就是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其中尚书省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国务院,下面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实际上就是一个执行政府。
但政府是执行机构,不是决策机构,决策机构是由中书机构完成的。而在这里一个非常关键的部门就是门下省,门下省是负责审核的,中书省制定的政策必须先交给门下省,门下省一帮人要审核你的决策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再交给负责执行的尚书省执行,如果有问题就打回中书省重新修改。
所以实际上国家的大政方针是由中书和门下两个部门互相制衡的来完成的,这就防止了中书省的制定政策者拍脑袋想的问题。出台一些不切实际的政策,如果出现了,那么门下省必然会驳回。
![]()
当然这也会带来一些扯皮的现象,所以后来又有了中书和门下一起在政事堂议事的形式。相当于皇帝召集两个部门集中解决有矛盾的问题的形式。
其实我们现在的很多制度也是来源于古代三省六部制,我们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负责大政方针的制定,而国务院只是执行机构其实就是这样的设置原理。
当然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完美的制度,但是三省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对皇权的约束和平衡,从而能防止权力的任性。所以之前我们就讲到魏征屡次退回李世民的意见,让李世民气得不行的情况。
当然李世民对这套制度的理解也比较深,所以我们看到李世民对王珪就提到了中书和门下之间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个就是把私人恩怨导入到政策制定中,二是为了避免伤和气,又明知道有问题不进行驳回改正。其实这也体现了再好的制度也是需要负责任的人来实施的问题。而李世民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不简单的。
而在今天的文章中李世民也讲到了为什么要约束执政者的欲望。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都想要奇珍异宝,都想要休闲舒适,都想要有政绩,所以有的时候就难免会透支民力,透支民力国力才是国家灭亡的原因。所以才要用制度来约束皇权,实际上就是约束执政者的欲望。
其实不仅历史上隋朝的灭亡是因此,现在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犯下大错其实也是因为此。比如这两天新闻里面曾经意气风发,实现一个小目标很简单的前首富,被限高就很典型。某达集团当年在国内是非常风光的。但是也是在最风光的时候,前首富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疯狂扩张,一方面在海外的扩张带来债务的迅速膨胀,而不满足于港股的估值,然后借债私有化想要内地上市又导致其欠下了巨额债务,结果国内上市不成功,而房地产又走入低迷,最终变成如此结局其实就是证明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很容易陷入灭顶之灾。
所以作为管理者,控制自己的欲望,用制度来约束自己的权力,选择跟自己有不同思维模式的人,敢于提反对意见的人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些模式很可能降低企业的效率,也会有扯皮等现象的出现,但是总比一个盲目的决策或者一个领导者贸然的一些公开反应造成企业的危机要强得多。
作为普通读者,也要清楚有的时候效率和安全是很难兼顾的。有的时候在企业里抱怨部门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时候,其实反过来看这样的设置反而是为了规避更严重的问题才如此的。毕竟甘蔗没有两头甜的道理。
关注《读史学文》,解码更多王朝兴衰密码
点击收藏,防止失联
最近在整理谈三国历史的部分内容,发布到了知识星球,感兴趣的可以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