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分享至

找到核心力量,然后攻其不备。

谋事最重要的策略就是“避其锋芒”,懂得避实就虚,找到对方的弱点,并且攻其不备,能达到自我的目的,这也是兵家最高明的策略之一。

《三十六计》之中的“釜底抽薪”核心计策,也是避实就虚,找到对方的软肋,并且攻其不备。

在《礼部制稿》之中有这样一句话: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就是水的沸腾是靠火的力量,火烧的越旺水越沸腾,想要止住水的沸腾,直接把下面的柴草去除,就可以达到目的。

在军事之中面对力量强大势不可挡的敌人,就要避其锋芒,削弱他的进攻气势,这才是最好的智慧与谋略。 在官渡之战之中,曹操烧毁了袁绍的粮仓,运用的就是釜底抽薪的计策。 当时曹操退守官渡,袁绍见曹操不肯出来应战,每天到曹军营外辱骂挑战,双方僵持了三个月。

曹操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了,因为自己的粮草供应困难,这个时候他的谋士荀攸告诉他:“现在是关键时刻,一定要坚持下去,战局就会发生变化,否则就会失去这一个机会。”

曹操认为荀攸的话很正确,就坚持与袁绍周旋,就在这个时候真的出现了有利的转机,袁绍有一个谋士叫许攸,但是和袁绍的关系不和,就跑来投靠了曹操。

他把袁绍屯粮草的地方告诉了曹操,这个时候曹操心生一计,就带着5000精兵走小路,急速向袁绍的粮草聚集地乌巢前进。

曹操把马的嘴包扎起来,没有一点声音。每一个士兵都带着放火的东西,曹操夜半时分混入了袁绍的粮仓大本营乌巢,5000人私下散开,放起火来。

袁绍的粮草部队从睡梦中惊醒,就看到周围浓烟四起,火光冲天,顿时乱作一团。 当袁绍的军队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军心大乱,全线崩溃,袁绍带着800兵马逃回了河北,后来一蹶不振,死于202年。

曹操用的就是釜底抽薪的计策,当时双方的实力悬殊,袁绍有10万精兵,而曹操只有3万。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并没有正面与袁绍起冲突,即便袁绍咒骂三个月仍然按兵不动,而是攻击了曹操的后备粮仓,这就是“釜底抽薪”的计策核心。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