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抛砖引玉:抛砖只是手段,引玉才是自己的目的。
从古至今,不管是战场还是生活中,经常出现一种计策,那就是“以小博大”。以自己小的付出换来大的回报,这在《三十六计》之中被称为“抛砖引玉”。
我们之前和大家探讨过“声东击西”这一计策,洋装攻打东侧,实际上围攻西城。而抛砖引玉与声东击西,唯一不同的是需要利用自己的实力与资本,把自己的“砖”抛出去,引来想要的“玉”。
抛砖引玉,这一计策的出处有多种传说。
第一个传说: 唐代诗人赵嘏非常有名气,很多人都想与他吟诗作对,所以求诗者络绎不绝。另外还有一个诗人叫常建,他也仰慕赵嘏的名声,想求一首诗,但是却一直没有机会。 后来赵嘏游览苏州的时候,常建想赵嘏必定会去灵岩寺,于是就在寺的墙壁上刻了两句诗。 赵嘏来到寺中,见墙壁上这首诗没写完,就补了两句,然后就促成了经典名诗。 很多人就称常建是“抛砖引玉”,而这只是一个传说,事情是否属实也无从查证。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是来自宋真宗年间,有一个佛门故事: 有一个唐代的禅师,晚上和弟子一起参禅悟道,刚参禅的时候,他就问弟子:“有没有谁对佛学有深刻理解,可以往前进一步。” 这个时候其他师兄弟都不作声,只有一个小和尚鞠躬作揖,往前走了一步。 这个禅师看了,慢慢的说:“刚才我是想抛砖引玉,谁知道却引来一块土砖坯子。” 砖坯子就是还没有成砖形的土块,这句话也是禅师调侃小和尚的玩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