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更多人领略赣榆的独特魅力,区文联推出“榆城絮语”专栏,通过一篇篇美文,带你感受赣榆的山水人文之美.....
“八大碗”,是赣榆人对传统美味佳肴的统称,并非专指八碗固定的菜品。过去宴席上使用的餐桌都是四方桌,俗称“八仙桌”,每桌八个人,分四面坐定,不论婚丧嫁娶,年节庆典,宴席最后上桌的必是八道大菜(或称硬菜、座菜),使用的餐具都是精制的大海碗,看起来爽快,吃起来过瘾,味美量足,且摆成四面八角形,寓意“四平八稳”,以显示主人的富有和待客标准之高,久而久之,就约定俗成地称为“八大碗”。
![]()
赣榆“八大碗”的传说,由来已久。相传当年八仙过海,与东海龙王大战海州湾,久战不胜,劳累疲惫,便在琴山岛上小憇,顿觉腹中空空,饥饿难耐,便四处觅食。沿神路行至赣榆时,忽闻饭香扑鼻,不禁垂涎三尺,立即寻香来到一村庄,见有一户人家正在大摆流水席,四方桌上,八人围坐,畅怀痛饮,大快朵颐。家主见有客人到来,十分热情,盛邀入席,八大碗美味佳肴,接二连三上桌。饥肠辘辘的八位仙人,狼呑虎咽,大饱口福,酒足饭饱后,留下诗句:“众仙借菜八大碗,日后定当有好报。”于是,后人就将八仙坐过的方桌称为“八仙桌”,将八仙吃过的菜肴称为“八大碗”。
“八大碗”其实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婚丧嫁娶或逢年过节餐桌上必备的菜肴。因食材而异,又可分为荤、素两类“八大碗”。其中以鸡、鱼、虾、肉为主要食材烹制而成的“八大碗”,称为荤“八大碗”。但过去不可能随时随地都能买到制作荤菜“八大碗”所必需的食材,所以又出现了用豆腐、粉条和新鲜菜蔬制成的素“八大碗”。也有四荤、四素同时搭配上桌的。但不论荤、素“八大碗”,装菜的餐具必须是大海碗,才能称得上是“八大碗”。
赣榆依山傍海,土地肥沃,不论山珍、海味,还是湖鲜、菜蔬,能够制作“八大碗”的食材应有尽有,十分丰富。在食材的选用上,不论荤、素,都特别讲究时令新鲜,尤其是用鱼虾蟹贝等海产品制作的菜品,特别讲究使用当潮海鲜,故而赣榆民间有“吃头水”这一说。在上菜的顺序上,也有讲究,不论是宴席大餐,还是家中小聚,只要备有“八大碗”,端上桌的第一碗菜,必需是鸡,俗称“窜上一碗鸡”;而最后上桌那碗菜,必需是鱼,一般的情况下还不能吃尽,寓意余剩余剩,“年年有余”。
“八大碗”的烹饪制作方法,不论官府宾馆还是乡村民间,不论何种菜系,大厨师承何人,甚至家庭主妇,都各有各的秘方技艺,各有各的拿手菜品。集中了炒、炖、熘、烧、蒸、酱、扒、焖等各种烹饪手段制作而成的美味佳肴“八大碗”传承至今,已成为赣榆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吃“八大碗”离不开坐席,而坐席需讲究规矩。传统的坐席规矩特别讲究长幼有序,辈分最大者坐上首,辈分小者坐下方,俗称“菜口”。坐在菜口的小辈负责给全桌人斟酒、倒茶、传菜,也称为“酒官”。开席后,不论上的是冷菜、还是热炒,或是座菜“八大碗”,酒官都必需先央请辈分高的长者尝过之后,其他人才能动筷。尊老爱幼,长幼有序也是赣榆人的传统美德。
传统的“八大碗”,不论荤素,虽菜品略有不同,但基本都保持八种,且用大海碗盛装,味美量足,显示主人待客之大方。时光荏苒,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宴席上的菜肴早已不囿于八种,食材的品类也更加丰富,但由于“八”字谐音“发”,比较吉利,且寓意“四平八稳”。所以,如今宴席上不论上多少道菜,用什么餐具盛放,出于传统习惯,人们仍愿意维系“八大碗”这个美好的称呼。
作者:葛华,字永明,号布衣。连云港市党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员。
来源:红榆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