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的儿子不愿给赡养费,无奈只能摆摊谋生,半年后儿女赶来痛哭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和文字均不涉及真实人物和事件。

"爸,我们真的没钱,房贷压力太大了。"李建军握着手机,语气中透着不耐烦。

电话那头,78岁的李国华声音有些颤抖:"可是我住院的费用..."

话还没说完,电话就被挂断了。

这样的对话,在过去一年里重复了无数次。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曾经含辛茹苦养大三个孩子的老父亲,最终会被亲生骨肉赶出家门,在街头靠卖包子维持生计。

更不会想到的是,半年后发生的那一幕。



01

李国华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手中紧握着几张医院的催费单。

这间60平米的老房子显得格外冷清,墙上贴着的全家福已经泛黄,照片里的一家五口笑得那样灿烂,可如今只剩他一个人对着这些回忆发呆。

三年前,妻子王淑英查出癌症晚期。

那时候,李国华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钱,只为给老伴治病。

可病魔还是无情地夺走了陪伴他五十多年的人,留给他的除了无尽的思念,还有十几万的外债。

"老李,药费该交了。"邻居张大妈推开门,手里拿着几盒降压药。

她看到李国华愁眉苦脸的样子,叹了口气:"又为钱的事发愁?"

李国华苦笑着摆摆手:"没事,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撑一撑。"

他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2100元,除了房租、水电、买药,几乎所剩无几。

更要命的是去年冬天那场突如其来的肺炎,8万元的医疗费让他雪上加霜。

那次住院,李国华躺在病床上给大儿子李建军打电话:"建军,爸住院了,你能来看看吗?"

李建军在电话里支支吾吾:"爸,我这边工作特别忙,实在走不开。医疗费的话...我们夫妻俩要还房贷,真的拿不出那么多钱。"

二儿子李建民的反应也差不多:"爸,我这小饭馆生意不好,每个月都亏钱。要不您问问老大?"

最让老人寒心的是小女儿李雅萍的话:"爸,我是女儿,迟早要嫁人的。按道理说,养老应该是哥哥们的事。再说了,我男朋友家里条件挺好的,要是知道我家里有这么多麻烦,婚姻可能都会受影响。"

李国华握着手机,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这三个孩子,他从小拉扯大,供他们上学,给他们娶妻嫁人,如今到了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却一个个都躲得远远的。

最终,还是邻居们和几个老同事帮忙,东拼西凑才让他度过了那次难关。

可这份恩情,让本就拮据的李国华更加觉得无地自容。

"三个孩子都有出息,怎么就不管你呢?"张大妈忍不住替李国华打抱不平。

李国华摇摇头,眼神中满是失望:"孩子们都有自己的难处,我这个当爸的,总不能拖累他们。"

可心里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夜深人静的时候,李国华常常一个人坐在妻子的遗像前,跟她说话:"淑英啊,你走得早,看不到孩子们现在的样子。我是不是当初太宠他们了?"

02

春节前夕,李国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子女们回家过年。

他特意去菜市场买了些好菜,想着一家人团聚,或许能好好谈谈以后的事。

大年三十那天下午,三个子女难得聚齐了。

李建军带着妻子张慧,李建民带着儿子小宝,李雅萍则和她的男朋友一起来了。

吃饭的时候,气氛有些沉闷。

李国华努力活跃气氛:"来来来,大家多吃点,这些菜都是我精心准备的。"

可没人理会他的好意。

饭桌上,李建军和张慧不停地谈论房子涨价的事,李建民在抱怨饭馆生意难做,李雅萍则和男朋友窃窃私语,谈论着结婚的计划。

饭后,李建军清了清嗓子:"爸,我们兄妹三个商量了一下,觉得您一个人住这么大的房子,既不安全,也不实用。"

李国华心里咯噔一下:"什么意思?"

张慧接话道:"爸,我们的想法是,您年纪大了,应该住养老院。那里有专业的护理,比在家里强多了。"

"对对对,"李建民赶紧附和,"我听说现在的养老院条件特别好,有专门的医生护士,您有个头疼脑热的,也能及时治疗。"

李雅萍的男朋友也插话:"叔叔,养老院还有很多同龄的老人,您不会孤单的。"

李国华愣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过来:"你们是想让我搬出去?"

"不是搬出去,是为了您好。"李建军的语气有些急躁,"这房子您也住不了几年,不如卖了,用这笔钱给您在养老院交费用,还能还一部分妈妈治病欠的债。"

"这房子是我和你妈一辈子的心血!"李国华的声音颤抖着,"你妈刚走三年,你们就要把家给卖了?"

李雅萍站起来,脸色很不好看:"爸,您别这么固执好不好?我们也是为了您着想。再说了,我马上要结婚了,我男朋友家里条件不错,要是知道我家里还有这么多债务,对我们的婚姻会有影响的。"

"对,爸,"李建民也跟着说,"我那饭馆现在本来就不景气,要是再背上妈妈治病的债,我们一家子都得喝西北风。"

李建军从包里拿出1000元钱放在桌上:"爸,这是我们兄妹三个凑的,您先拿着用。房子的事您考虑考虑,我们过几天就联系房产中介了。"

李国华看着桌上那薄薄的一叠钞票,心如刀绞:"你们这是要赶我走?"



"不是赶您走,是让您过更好的生活。"张慧的语气有些不耐烦,"爸,您就别倔了,这对大家都好。"

"我把你们养这么大,就是为了让你们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把我赶出家门?"李国华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下来。

李雅萍看到父亲哭了,心里也有些不忍,可还是硬着心肠说:"爸,您别哭了。我们也不是不管您,只是现在真的有困难。等以后情况好了,我们会经常去养老院看您的。"

"就这么决定了。"李建军站起来,语气很坚决,"我们明天就开始联系中介,您最好尽快收拾东西。"

说完,三兄妹带着各自的家人匆匆离开了。诺大的房子里,只剩下李国华一个人面对着一桌子没吃完的年夜饭。

那一夜,78岁的老人哭了一整夜。

第二天一早,邻居张大妈来看他,发现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老李,这是怎么了?"张大妈关切地问。

李国华苦笑着摇摇头:"没事,孩子们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

一周后,房产中介真的来了。

李国华拖着行李箱,最后看了一眼这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转身走向了未知的命运。

03

城中村的小巷里,李国华拖着行李箱走走停停。

这里房租便宜,10平米的小屋一个月只要500元,对于身无分文的他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房东是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看到李国华的样子,多少有些同情:"老大爷,您一个人住这么小的地方,真的够用吗?"

"够用了,够用了。"李国华勉强笑笑,"人老了,要求也不高了。"

这间小屋简陋得可怜,一张单人床、一张小桌子、一个小橱柜,就是全部的家具。

墙皮有些脱落,冬天冷夏天热,可对于无家可归的李国华来说,这里就是他的新家了。

头几天,李国华靠着那1000元维持生活。

可钱花得很快,他必须想办法赚钱养活自己。

"我能做什么呢?"李国华坐在小床上,掰着手指头算,"年纪大了,工厂不要,商店也不收。看门的活,人家也嫌我年纪大。"

想来想去,他想起了年轻时在纺织厂食堂帮过厨的经历。

那时候为了贴补家用,他跟着食堂的师傅学会了包包子、蒸馒头。

"要不试试摆摊卖包子?"李国华自言自语,"反正也没别的路子了。"

第二天一早,李国华就去菜市场转悠,询问摆摊的事。

一个卖菜的大妈告诉他:"老大爷,您要摆摊的话,得先找个好位置。早市人多,包子好卖。"

李国华找到了一个路口的位置,这里上班族多,正好是目标客户。

他用剩下的钱买了面粉、肉馅、蔬菜,还有一个简易的蒸锅和几个小板凳。

第一天包包子的时候,李国华的手有些生疏。

面和得太硬,包子皮厚得像馒头,肉馅调得也不够味。蒸出来的包子卖相很难看,一上午只卖出去几个。

"大爷,您这包子皮太厚了,肉馅也有点淡。"一个好心的顾客提醒他。

李国华不好意思地笑笑:"谢谢,我回去再改改。"

晚上回到小屋,李国华认真总结经验。

他想起以前食堂师傅教过的技巧,慢慢摸索着改进。第二天的包子虽然还是不够完美,但比第一天好了很多。

就这样,李国华每天凌晨3点起床和面,4点开始包包子,5点准时出摊。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慢慢地,他的手艺越来越熟练。

包子皮薄馅大,肉馅调得鲜美,菜包子也清香爽口。渐渐有了固定的客户,有些上班族每天路过都会买他几个包子当早餐。

"李大爷,还是老样子,两个肉包一个菜包。"一个年轻的白领成了他的常客。

"好嘞,马上给您拿。"李国华笑着装包子,"路上慢点,包子还热着呢。"

摆摊的这些日子,李国华也认识了不少同行。

隔壁摊煎饼的王师傅,对面卖粥的刘大娘,大家都是为了生计奔波的普通人,相互照应着。

"李大哥,您这包子做得真好,教教我呗。"王师傅经常向他请教。

"没问题,大家都不容易,能帮就帮。"李国华很乐意分享自己的经验。

天热的时候,刘大娘会给他端一碗绿豆汤解暑;下雨天,大家会一起收摊,相互帮着搬东西。这些素不相识的人,给了李国华家人般的温暖。

虽然每天起早贪黑,挣的钱也不多,但李国华心里有一种踏实感。

至少他不用向任何人伸手要钱,凭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04

李建军最先发现父亲在摆摊的。

那天早上他开车上班,在等红灯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路边有个熟悉的身影。定睛一看,那不是自己的父亲吗?

"怎么可能?"李建军揉揉眼睛,再仔细看,真的是李国华!只见老人家围着围裙,在蒸锅前忙碌着,旁边摆着包子和小菜,俨然是个小摊贩。

李建军的脸一下子红了。



他赶紧把车窗摇上,生怕被人认出来。绿灯一亮,他立刻踩油门离开了那个路口。

到了公司,李建军心神不定。

同事老王跟他开玩笑:"建军,今天怎么了?魂不守舍的。"

"没什么,没什么。"李建军强装镇定。

可下班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绕道去看了看。

父亲还在那里,摊前排着几个买包子的人。

李国华笑着和客人聊天,看起来精神还不错,但李建军心里却五味杂陈。

当天晚上,李建军给二弟李建民打电话:"建民,你知道爸在干什么吗?"

"不知道啊,怎么了?"李建民正在饭馆里忙活。

"他在路边摆摊卖包子!"李建军压低声音,生怕被妻子听到。

李建民愣了一下:"摆摊?真的假的?"

"我亲眼看到的,就在我上班必经的路上。"李建军觉得脸上火辣辣的,"你说这让人知道了,我们脸往哪儿搁?"

李建民也慌了:"那怎么办?万一被熟人看到怎么办?"

"我现在都不敢走那条路了,只能绕远路上班。"李建军叹了口气,"你也小心点,别让人知道我们跟他的关系。"

李雅萍知道这件事后,反应最激烈。

她直接把父亲的电话给拉黑了,还跟男朋友说家里老人已经去世了。

"要是让我男朋友家知道我爸在街头摆摊,我这婚还结不结了?"

李雅萍跟闺蜜抱怨,"本来他家就觉得我们家条件一般,要是再知道这种事,肯定会看不起我的。"

春节快到了,李国华给孩子们打电话,想回家过年。可得到的都是拒绝。

李建军说:"爸,我们今年要去岳父家过年,实在没时间。"

李建民说:"爸,饭馆春节期间不打烊,我走不开。"

李雅萍的电话根本就打不通。

李国华一个人在小屋里过了年。

除夕夜,别人家都是灯火通明,欢声笑语,只有他对着一碗泡面,听着外面的鞭炮声,想着妻子,想着孩子们小时候的样子。

"淑英,要是你还在就好了。"李国华对着妻子的照片自言自语,"孩子们都长大了,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可能是我这个当爸的不称职吧。"

年后,三个子女彻底断绝了与父亲的联系。

李建军甚至换了上班的路线,就怕再次遇到父亲。李建民也嘱咐店里的伙计,要是有个老头来找他,就说他不在。

可纸包不住火。李建民的一个老顾客有一次跟他聊天时说:"老板,我发现个事儿,有个老大爷在街头卖包子,包子做得特别好,那老人家长得有点像你呢。"

李建民心里一紧,强装镇定地说:"哪能呢,我爸早就不在了。可能是长得比较大众吧。"

李建军也遇到过类似的尴尬。

一次公司聚餐,有同事提到:"我家附近有个老大爷摆摊卖包子,人特别好,包子也做得棒,就是看着挺可怜的,一把年纪了还要出来谋生。"

李建军心里如刀绞,面上却要装作毫不在意:"现在这种情况挺多的,老年人闲不住,出来找点事做。"

"可是听说那老大爷的子女条件都不错,却不管他,真是太不孝了。"同事义愤填膺。

李建军低着头没敢接话,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

05

摆摊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李国华的生活渐渐有了规律。

虽然辛苦,但他心态还算平和。周围的摊贩和顾客都很照顾他,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那天是个雨天,天空阴沉沉的,还没到中午就开始下起了小雨。

李国华撑着一把破旧的雨伞,继续在摊前招呼客人。

"李大爷,这天儿不好,您早点收摊吧。"卖煎饼的王师傅劝他。

"没事,还有几个包子,卖完就收。"李国华笑笑,舍不得浪费。

正说着话,李国华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

他扶着桌子想站稳,可腿一软,整个人就倒了下去。

"李大哥!李大哥!"王师傅赶紧跑过来,"快来人啊,李大爷晕倒了!"

周围的摊贩都围了过来。

卖粥的刘大娘赶紧拨打120,卖菜的张阿姨找来毛巾给老人擦脸,还有几个热心的顾客帮着把李国华抬到了干燥的地方。

"李大爷,您醒醒,救护车马上就到!"大家七手八脚地照顾着他。

救护车来了,大家一起把李国华送到了医院。

医生检查后说是低血糖加上过度劳累导致的昏厥,没有大碍,输点液就行了。

王师傅他们轮流在医院照顾李国华,还有几个常买包子的顾客也赶来看望。病房里挤满了人,比亲人还亲。

"李大爷,您身体要紧,以后别太拼了。"一个年轻的白领握着李国华的手说。

"是啊,大爷,您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以后上哪儿买这么好吃的包子去?"另一个常客开玩笑地说,却让大家都笑了。

正在这时,一个拿着相机的年轻人走进了病房。

他是本地媒体的记者林小峰,因为另一个采访任务路过医院,无意中听到护士们在议论这件事。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摆摊晕倒,这么多人来照顾,真是暖心啊。"一个护士说。

林小峰职业敏感地觉得这里面有故事,就跟了过来。

看到眼前这一幕,他被深深打动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人,却得到这么多人的关心,这种人间真情在当下社会实在难得。

林小峰悄悄询问了一些情况,了解到李国华的基本状况。

当他听说老人的三个子女都在本地,条件也不错,却让78岁的父亲独自摆摊谋生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出院后,林小峰又专门去李国华的摊位了解情况。

他看到老人虽然刚刚出院,身体还很虚弱,可还是坚持出摊。

周围的摊贩们都在照顾他,帮他搬东西,给他让位置,还有人主动帮他招呼客人。

林小峰正要离开时,发生了让他更加震惊的一幕。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