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彦姝这个人啊,出生在1938年的广州,那时候家里条件还算不错,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在中山大学当教授,还留学过日本早稻田大学。家里就她一个独生女,父母思想开明,没逼她学医啥的,而是支持她追自己的兴趣。她从小跟着父亲看话剧,长大后1956年高中毕业,直接考进山西省话剧院,当上话剧演员。那时候她才18岁,就开始在舞台上摸爬滚打,1959年还拍了第一部电影《流水欢歌》,演女主角高小玲。接着在1965年,她主演的话剧《刘胡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还得到过周总理的接见。这段经历让她在话剧界站稳脚跟,演技越来越扎实,后来还当上导演,一级演员的职称也拿到了。
![]()
她就这样在山西话剧院干了大半辈子,一直到2003年65岁才退休。本来退休了该享享清福吧,可生活没那么顺利。丈夫张一非那时候查出重病,她退休后就全心照顾丈夫,花了两年时间陪着治疗,可惜2005年丈夫还是走了。没多久父母也相继离世,短短几年里她失去了三位亲人。这打击不小,但她没垮掉,慢慢调整过来。退休后她没闲着,2003年后就搬到北京跟女儿住,2010年72岁的时候开始正式进影视圈,从小角色起步。那时候她接了电视剧《手机》,演伍月的母亲,虽然戏份不多,但演得认真,渐渐有人注意她。
话说她真正火起来是2016年,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演老华侨唐秀懿,那角色优雅又接地气,观众一看就喜欢,叫她“国民奶奶”。同年她还凭这部片入围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接着2017年,她在《搬迁》里演马家老太太,那部片讲三代人面对旧家新居的纠结,她演得真实,拿下第31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项没停过,2017年《相爱相亲》里她演乡下姥姥,入围金马、金像奖等多项提名。2022年84岁时,在《妈妈!》里演85岁妈妈照顾65岁阿尔茨海默症女儿,那角色顽强又有大爱,她凭这个拿下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影后。2020年《流金岁月》里演蒋南孙的姥姥,2023年《去有风的地方》里也有她身影。这些年她拍了《又见奈良》《小山河》等片,虽然多是配角,但每次都成灵魂人物。
![]()
她出道晚,退休后才转影视,但这没耽误她赚片酬。拍戏十几年,收入不少,可她生活特别节俭。住的老小区没电梯,房子破旧,墙壁斑驳,她每月花销控制在2000元以内,主要吃小米粥啥的简单东西。每天记账,一包盐两块钱都记清楚,1500元左右用来买戏服和书。她不缺钱,但就是不爱花在自己身上。话说她慈善心重,早年上班时工资不高,还从里面挤钱资助孤儿。那孩子长大后自立了,还成了她的经纪人,现在帮她打理事务,一起继续帮更多人。
有一次她拍完一部片,拿到600万片酬,没存着也没给家人,全捐给慈善机构,用来支持贫困地区孩子学艺术。那些钱买了画笔、乐器啥的,送到偏远学校,帮孩子们圆梦。她捐款不是一时兴起,从没出道前就开始了,现在退休后更坚持。生活上她不讲究,厨房简单,灶台旧旧的,煮粥就够。她觉得这样挺好,不想升级住所,保持低调作风。
![]()
家庭情况呢,她有个女儿,2007年移居加拿大,到现在正好18年。女儿在那边安家,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刚开始女儿几次想接她过去养老,提供更好条件,但她每次都拒绝,说自己能自理,不想添负担。母女俩感情没问题,每周打几次视频电话,聊聊日常,互相问候。她一个人在北京,身体还行,偶尔头疼感冒啥的,就自己坐公交去医院挂号输液。医生护士劝她找人陪,她说年轻人别小看她。她高龄还活跃,85岁时在东北零下30度雪地拍戏,坚持跪几个小时。87岁为拍篮球相关的片子,还买球去体育馆练投篮。
她的人生挺有意思的,早年话剧生涯稳扎稳打,退休后转影视又开花结果。奖项拿了不少,金鸡、金马、天坛啥的,但她没飘,依旧低调。生活清贫不是装的,是真心觉得够用就好,多余的钱帮别人。女儿远在国外,她不抱怨,坚持独立,这份韧劲让人佩服。话说现在娱乐圈很多人追名逐利,她这种风格少见,但也正因为这样,她成了很多人眼里的榜样。拍戏对她来说不是赚钱工具,是活着的部分,她说人生处处是舞台,得珍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