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薛岳为什么打不过粟裕?从万家岭之战的阵型,就能看出根本区别

0
分享至

之前笔者写过一文,讨论过抗战名将为什么在解放战争中落了伍,基本讨论的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军事思想、军事原则的碰撞。

本文从具体的战役设计再做一个细部观察。声明一下,薛岳将军不管阵营如何,在抗战中为中华民族立下大功,对其功劳自然是充满敬意的,本文只讨论军事原则,不计其他。

一、国军最成功的机动包围歼灭战

万家岭战役的两个核心观察点:

第一,薛岳设计出反八字剪刀阵。此阵的突出点是,具有强大的抵抗韧性,和灵活的利于包围敌军的优点。故能将深入国军腹地的日军106师团包围。

第二,基本歼灭日军一个师团,1.7万多人只漏网师团长和几百残兵,和我军惯用的歼灭战差不多。

万家岭战役与我军解放战争中许多歼灭战,在战果上相似,在战法上有很大区别。

即如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这些经典的机动歼敌之战,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从反八字剪刀阵说起。

1938年9月,日军华中派遣军第11军之27、9、101、106共4个师团,从九江向南昌方向进攻,意图从南浔线(浔即九江代称)向南向西发展,截断粤汉线,从大方向上完成对武汉的战役大包围。


薛岳指挥国军第一兵团在九江以南逐次设置防御阵线,抵御日军进攻。反八字大阵的底部设在江西德安县万家岭一带,这里是丘陵地带,利于防守,也是国军坚决要守住的最后一道防线。国军刚刚成立不久的精锐74军(辖51、58两个师)在这里驻守。

以德安县为基准,其左翼由北向南,依次部署了李玉堂第8军、欧震第4军和二线预备部队,其右翼由北向南,李觉第70军、李汉魂第64军及二线预备队。

反八字左右两臂的外侧,还有4个军做深远配置,以防日军进行外围突破和深远迂回。

薛岳那时正当盛年(1896-1998),40岁左右正是一个男人经验最丰富、精力最充沛的时段,战察观察和判断力相当敏锐。设计反八字阵的初衷是,日军在淞沪、兰封、南京等战役中频频使用正面锥型突破和深远迂回打法。就是先正面强攻,力求第一战的锥尖子扎得足够深、足够狠。一旦正面突不动,就以精锐部队绕到侧翼和背后,进行双面或多面夹击。这两种打法都切中了国军的缺点,即缺乏有效纵深,主要兵力一线摊大饼,且战斗意志不行,一点被突破往往全线崩溃。

反八字剪刀阵的优点是:

第一,地形结合的好。薛岳充分利用南浔线上多山的地形特点,各军据险为阵节节抗击,使日军无法发挥机械化部队速度和火力优势。兽军106师团向我后方迂回时,不得不放弃大部分重炮和辎重,只带轻武器出发,只为求一个速度快,结果一头撞进连绵不断的山地工事,缺乏重火力就很难快速突破。

第二,阵形衔接得好。从战术上看,各军之间疏密有度,既不会让日军轻易钻隙突入,又不是一线铺开同时全面接敌,能达成一个军先上另一个军车轮式接上的战术效果。101师团和27师团先后发起锥型突破,就是因为国军几个军车轮式缠斗而无法快速突破。

日军11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见正面突破不动,就祭出老办法,派106师再向国军深远侧后进行迂回,把目标直接锁定到薛岳八字阵的口袋底部,企图反抄74军的后路。这又中了薛岳的计。反八字阵的另一个隐藏安排就是阵形前后变换比较灵活,因为各军之间有掩护,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前方或后方,可以比较安全、比较方便地变换攻击方向。当106师团侧后迂回时,国军即能迅速转换攻击或防御方向。


第三,主观上排除了干扰。常凯申特级上将干预一线指挥,在万家岭战役中也存在。战役前半段,也就是万家岭最后围歼战之前,74军在其他地方打了几仗损失较大,常特犯了保护中央军的老毛病,意欲调74军回后方整补,薛岳以形势危急且各军都打了很长时间不能独调74军回后方为由,堂堂正正把常特的意见顶了回去。常特又欲调64军回广东防御日军从南线进攻,薛岳仍以兵力不足使用为由,强行截留了64军的187师。形势所迫,常特也没有坚持己见,薛岳终于争来一个相对独立自主的指挥空间,这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万家岭战役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唯一一次接近整建制歼灭日军一个师团的战例,精神层面极大鼓舞了国人抗战的信心,军事上也非常具有研究意义,是一次很漂亮很成功的歼灭战。

但这场战役的成功并没有复刻,国军在其他战场依旧望而遁,败多胜少。即使薛岳自己,在武汉指挥作战总歼敌数虽多,却再也没能实现歼灭兽军一个整师团的作战目标。为什么呢?

二、与粟裕打法的区别

薛岳在解放战争中主要的对手是华东部队,就结合华野的几次机动围歼战,分析一下薛岳式战术的内在不足。


第一,机动性不足。

作为新军阀混战时代过来的将领,薛岳相比那些地方军阀们,军事思想无疑先进一些。研究日军确实也下了一些工夫,不过总体来说呢,战术风格仍略显呆板,其历次战役的总体设计,一般将战场设定于某地,而后以此为核心进行作战。

相比莱芜、孟良崮、豫东或者更多的我军胜利的战役,最大的区别是,脱离了地理就打不好。基本上会将部队机动起来,在运动中寻找机会,在运动中发现敌之破绽。

以薛岳的智识与能力,易地而处之,比如让他处在粟裕的位置,未必就筹划不出示形于鲁南而歼敌于莱芜的战法。

核心原因是什么呢?国民党军自新军阀混战以来,没有形成具备高度机动能力的战法。因部队编制半旧半新,将领对部队的控制比较弱,执行力不高,慢慢腾腾。不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是没有必要,大家都慢,不需要太快就能打得过对手。

1947年后成立机动兵团,就是被我军飘忽不定快捷如风的机动打法逼出来的。

第二,制敌与被动应敌。

薛岳几场胜仗应对,客观上讲都是被动迎战。当然,总体上抗战期间中国军队都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应敌,中国空有充足的人力,却无法组织起来,无法形成强大的作战兵团,故而总被数量处于劣势但战斗力强于我数倍的日军撵着到处跑。

但战役战术上,这个基本原则并没有统治一切时空环境。

就是莱芜战役而论,国民党军兵力火力上都强于华东野战军,47年初国军在山东处于绝对优势。但粟裕在战役层面能够抓住空隙,主动设计自己的作战方向,在局部战场抓住主动。

回过头来再观察万家岭战役,冈村宁次打通南浔线的计划始终不变,宛如一头疯狗,冲着一个地方狠咬。故薛岳不需要多想,也不需要改变什么部署,照着一个方向打就是。双方来了个以蛮对蛮,造成了万家岭那场胜利。

设若日军万一抛开德安方向,转兵另向,从北线深入鄂东,或是转途进入浙西呢?薛岳的反八字阵恐怕就不能得售其计了。

到解放战争中薛岳仍是这样的打法,虽仍能布出看似万全之阵,但华野给你来一个不接招,转换战役方向,即伟人所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鲁南会战国军重兵压境,南北并进,确实表面上看如泰山压顶,还顺利地拿下临沂城,夺占中共在山东的首府。但北线被歼五万多人,战役到底是胜了还是败了呢?常特、陈诚、薛岳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在蛮力与灵活的对比中,毕竟是灵活主动更为主要。

第三,战役目标的设定。

战役目标,无外乎几个要素:

1.控制固定的城市(及其附带地区)。再细分之,则有政治意义型城市,后勤基地型城市,或者区域战役支点型城市,诸如此类。

2.消灭敌有生力量。细分之则有,主力部队,进攻阵形中的某一侧翼,或较弱之一股,或独立部署(位于进攻或防守任一状态中)之敌。打击不同有生力量,引发不同的战役效果。

3.阶段性夺控要点扰敌部署。或是掐断敌之退路,或是以之为饵吸引敌援,即围点打援。这种打法,一般来说夺占后只是阶段性控制,或者攻而不克,达成战役目的后有可能放弃。

绝大多数战役的设计,基本都是这几个要素不同次序、不同比例的搭配。

笔者并没有因我军最后取得胜利,而过分强调把歼灭敌有生力量放在第一位。不同阶段作战,排在第一位的因素不一样。

1949年4月渡江战役胜利后,就处于从歼灭敌有力量向夺占大城市的转换阶段。从基本逻辑上讲,如果夺占对方所有地盘或大部分地盘,敌方失去基本依托,只靠在外国打游击,从军事上讲很难再翻盘。小小地乳法一下,戴高乐能打回来靠的是盟军拉兄弟一把,把元首锤死了。


如果元首和美苏英达成协议,只靠流亡政府和那几十万寄居法军能成什么事。


国军以夺占要点、控制大城市的目标,之所以败给我军的歼灭敌有力量战略打法,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打法套路,但本质是复杂的。

不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讨论历史问题就是耍流氓,军事问题同样如是。

我党我军赖以生存的并不是大城市,而是广大乡村。当然也会围绕一些交通要道、区域战役支点型城市进行争夺,但一般不会过于执着,比如临沂、张家口包括延安,说弃就弃了。丢掉一些大城市,对以小农经济为基本依托的解放区来说并不致命。

靠这些地盘的得失,来逐步消耗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使其丧失军事上的主动权,这才是斗争的本质。

薛岳虑不及此,只从军事上观察和设计战争,从军人角度看,他是优秀的。但悲哀的是,指导他的政治领袖从根本方向上就搞偏了,就算将领们再优秀,也无济于事。

最后,推荐一个非常棒的深度历史类公众号,我也常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有历史 incentive-icons
有历史
专注有质量的历史推介
491文章数 82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