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峡科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峡科化”)是一家具有60年发展历史底蕴的军工民爆综合型国有控股企业,现为中国民爆器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一直以来,海峡科化始终高举“国企姓党”鲜明旗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并带头落实工信部安全生产司“两个喀什倡议”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政企联动,主动对接帮扶福建、青海两省11个乡村,为地方国企参与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行业引导、地方领导、企业参与、镇村协同”的新路子。工作成果及经验做法3次受邀在行业会议及民爆文化活动上作交流,先后6轮19次得到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客户端和国务院国资委关注报道。在海峡科化的示范带动下,永安当地已有14家中央、省地属企业共同加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推动新增挂包镇、村16个,年增加各类帮扶资金630余万元。
勇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以“三个一”为助力乡村振兴谋好篇、布好局
系统描绘一幅规划图。制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五联五带”“十个一批”目标举措15项,分层、分类、分步骤实施。建立信息沟通会商机制,组织召开工作联席会、专题会等,加强企业、乡村、地方组织部门之间的沟通联动,总结成效、提出计划、协调问题,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科学制定一份任务书。指定9名挂包领导,选聘9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压实调研摸底、谋划指导、上传下达、综合协调、服务保障、组织实施等工作责任;相关单位党组织及乡村党支部以“主题党日”为抓手开展企村联建共建,提升党建活力与水平,逐步形成挂包领导牵头、指导员协调、党支部参与、乡镇协同、乡村配合,多点发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
在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启动仪式上为乡村振兴指导员颁发聘书
用心织牢一张保障网。设立100万元滚动帮扶资金,每年给予挂包村各5万元保底扶持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和产业扶持等,采取“一事一议一审批”制度,支持挂包村额外项目资金需求。制定《乡村振兴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专项经费使用范围、审批流程和监管要求,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2024年以来,累计投入80万余元帮扶资金用于乡村治理、环境整治、硬件提升,持续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红纽带”串联“振兴路”,以“五联机制”绘就助力乡村振兴新图景
组织联建,建强“火车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海峡科化把建强村级党支部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理论共学、活动共办、工作共促”有力举措,持续提升村党支部政治引领力、组织战斗力,让村党支部和村级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火车头”。充分发挥公司党委作为福建省国资系统“达标创星”先进单位的党建优势,先后与挂包村党支部开展联学2场、主题党日共建活动5场、企村振兴交流会商13场,协助指导挂包村制定加强村干部管理监督16条措施,指导挂包村探索党建“+项目”“+村务”“+服务”“+文化”模式,形成“乡村红”品牌,推动6个挂包村党支部获评优秀党支部。
![]()
与挂包的桂口村开展栽种樱花树仪式
产业联兴,唱好“致富曲”。制定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工作方案和乡村振兴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设立100万元滚动帮扶资金和每年5万元保底资金,聚焦挂包村家禽、菌菇、水果、林竹等特色产业,在项目引进、产业扶持、消费帮扶上发挥国企资源平台作用,促进村财增收、村民致富。建立公司“助力乡村振兴采购产品目录”,把挂包村28类特色农产品纳入采购库,目前已帮销近百万元。助力五一村打造北美冬青种苗基地、巾帼农创服装基地,村财实现增收10万元。助力青水畲寨农产品交易市场引入现代化经营理念,推广“订单农业”,年销售额1.2亿元。为青海东滩村现代化粮油加工厂提供3万元运营资金,助其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人才联育,培育“领头雁”。开展“归雁”工程,积极为所在地乡村创造“家门口就业”的机会,2024年以来,企业新招聘13名本土员工,鼓励企业内部优秀人才回流农村助力乡村振兴事业,促“归雁”返乡。聚力“雏燕”计划,公司党委班子成员先后与16名联建村的年轻后备力量进行挂包联系、结对帮带,聚焦当地特色,发挥企业乡村振兴扶持资金和社会资源优势,为青年人才成长创造有力条件。推行“头雁”模式,率先把村“两委”干部、青年后备干部、党员带富先锋、产业大户等纳入企业党务、法务、财务、经济、管理等相关业务培训体系,组织开展培训班2期、联学活动7场,参学参训村骨干达60余人次,促“头雁”领航。
文化联创,画好“同心圆”。依托国企文化资源优势,助力五一村成功举办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以企村联办文化活动新模式,增加游客2万余人,收入超100万元。探索乡村游深度发展,会同五一村整合村内乡愁馆、孝廉馆等旅游资源,助其获评全国3A级景区,带动乡村文旅经济发展。立足挂包村资源禀赋,发掘特色文化遗产,与马洪村探索推出企、院、镇、村“四方共建”模式,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带动村财增收10万元;助力龙吴村打造“闽王文化提升工程”,通过新建闽王历史文化馆、开展“三公入闽”周年庆典活动,使其成为省内外特别是台湾地区王氏后裔朝拜地及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
民生联办,彰显“鱼水情”。挂包帮扶9个村17名村困难户,协调解决实事、难题17项。投入及争取各项民生帮扶资金80余万元,用于挂包村乡村治理、环境整治、硬件提升,参与建设马洪村口整治改造提升工程、桂口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坑源村古建筑夜间亮化项目、五一村亲子戏水平台项目及青海东滩村田间路面硬化、下杏园村农贸建材市场实施硬件改造等。结合主题党日、群团活动等形式,组织员工参与投工投劳70人次,组织党政工团6批174人次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建设,用一件件暖心的惠民举措为增进民生福祉贡献海科力量、彰显国企责任和担当。
“四个始终”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通过抓实党的政治建设、强化党建融合共建,抓村级“两委”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村干部带头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优势。
始终强化系统观念,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要致力于组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全面振兴,从乡村产业扶持到文化保护,从人才培养到组织建设,从建设宜居环境到建设精神文明,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和新发展理念,做到统筹推动、全面发展。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民造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聚焦农民的急难愁盼,助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使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更加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实际性的进展。
始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立足实际解决问题。要坚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乡村的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找实,精准地提思路、干实事,持续制定完善助力乡村振兴的项目举措。要持续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坚持深入基层、掌握实情、把脉问诊,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找准助力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力戒形式主义,不搞 “形象工程”,谋划实施更有针对性、长效性和实效性的工作举措,以优良作风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事业。海峡科化将继续扛牢鲜红党旗,强化企政合作,深化企村共建,用“红纽带”串联“振兴路”,把各项助力举措落得更实、更有成效,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