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是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它们常常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发病,患者会出现幻觉、妄想、情绪失控、认知受损等症状。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超过5亿人受到这些疾病的困扰。然而,这些疾病究竟为什么发生,至今仍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大难题。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赵存友/伊峰/王忠局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题为:Allele-Specific Regulation of PAXIP1-AS1 by SMC3/CEBPB at rs112651172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 Drives Synaptic and Behavioral Dysfunctions in Mice的文章,揭开了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遗传机制的新一层面纱。他们发现,一个关键的“非编码遗传变异”能够通过调控大脑分子网络,引发突触功能异常,最终导致精神疾病样表现。这项工作不仅深化了人们对疾病病因的理解,也为未来的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
研究团队选择了同卵双胞胎作为突破口。双胞胎几乎拥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如果其中一人患病而另一人健康,就能帮助科学家排除大部分遗传噪音,精准找到与疾病相关的特殊调控机制。通过对这些双胞胎的基因组和转录组进行全面分析,团队锁定了一个名为 rs112651172 的遗传变异。
这个变异位点并不位于传统的蛋白质编码区,而是在一个“非编码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认为这些区域是“沉默”的DNA。但事实证明,它们可以通过调控RNA来间接影响大脑功能。研究发现,这个变异会影响一种叫做 PAXIP1-AS1 的长链非编码RNA。RNA可以理解为“基因指挥官”,虽然它本身不制造蛋白质,却能操控其他基因的开关。在rs112651172这个变异点,不同的蛋白质转录因子会表现出“偏爱”:SMC3更喜欢结合C等位基因,而CEBPB则倾向于G等位基因。结果就是,携带G等位基因的人群,大脑中PAXIP1-AS1的水平显著升高。
那么,PAXIP1-AS1升高会怎样?研究显示,它会解除对一个叫 CNTNAP3 的基因的抑制。CNTNAP3是一种与神经元连接和突触功能密切相关的分子。它过度活跃,就像拉响了神经环路的“警报器”,让大脑信号传递失衡。团队通过小鼠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他们将PAXIP1-AS1的“风险等位基因”导入小鼠的前额叶皮层,结果这些小鼠表现出一系列异常行为:焦虑和抑郁样反应、记忆力下降、社交能力减弱、感觉运动协调受损……这些正是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典型特征。更令人振奋的是,当研究人员降低小鼠体内CNTNAP3水平时,部分异常症状得到了改善。这表明 PAXIP1-AS1–CNTNAP3通路 可能是疾病的关键驱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因素可能会放大这种遗传风险。比如,炎症反应和压力激素会让“风险转录因子”CEBPB进一步升高,而保护性的SMC3水平下降,从而推动PAXIP1-AS1失控。这提示精神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基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项研究明确了非编码遗传变异如何通过RNA分子,引发大脑突触和神经环路的级联反应,最终表现为精神疾病。这为未来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开发药物来抑制异常的PAXIP1-AS1,或者纠正CNTNAP3的功能,就有可能恢复神经元的正常交流,缓解患者的情绪和认知障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vs.202508259
制版人:十一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学术合作组织
(*排名不分先后)
![]()
战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转载须知
【非原创文章】本文著作权归文章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作者的允许禁止转载,作者拥有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