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 “不被倾听” 的困惑,藏着叙事模式的秘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满心委屈地向朋友吐槽 “同事总抢我功劳”,对方却只是含糊应着 “别太在意”;向伴侣抱怨 “你从不陪我”,他却反驳 “我明明上周还陪你逛街”。最后你越说越无力,觉得 “没人懂我”,甚至怀疑彼此的关系。
其实,这种 “倾诉遇冷” 的困境,并非源于 “他人不够关心”,而是我们潜意识中启动的 “防御性叙事” 在悄悄阻碍沟通。从心理动力学视角来看,防御性叙事本是保护我们远离脆弱的 “心理铠甲”,却意外地让沟通变得沉重 —— 它像一层迷雾,遮住了我们真实的需求,也让倾听者陷入压力,最终推高了 “被理解” 的成本。
理论基础:从心理动力学看防御性叙事的 “诞生逻辑”
要理解防御性叙事为何影响沟通,首先需要明确它在心理动力学框架中的本质:它是潜意识防御机制在语言中的外化,核心是通过 “回避自我脆弱” 来保护内心稳定,常见的心理机制有两种:
防御机制一:“投射”—— 把自我不安推给他人
心理动力学中的 “投射”,指的是将自己不愿面对的感受(如脆弱、焦虑),转移到他人身上,认为 “是别人的问题导致了我的痛苦”。
比如:当你说 “闺蜜总忽略我,每次约她都找借口” 时,潜意识里真正害怕的是 “我不够重要,所以她才不重视我”—— 但 “被抛弃” 的脆弱感太刺痛,于是你下意识地将这份不安 “投射” 给闺蜜,用 “她不重视我” 的指责,代替 “我害怕失去她” 的坦诚。
这种叙事的本质,是通过 “归罪他人” 来减轻自我否定的痛苦,却也让倾听者接收到 “你在指责第三方” 的信号,而非 “你需要情感支持” 的需求。
防御机制二:“否认”—— 用抱怨掩盖无力感
“否认” 是另一种常见防御机制,指通过拒绝承认问题的本质(如自我无力),来逃避失控的焦虑。
比如:当你抱怨 “老公根本不体谅我,家务全扔给我” 时,其实是在 “否认” 自己 “无力改变家务分工” 的现实 —— 你不愿承认 “我暂时没想到解决办法”,于是用 “他不体谅我” 的抱怨,将情绪责任推给对方,以此缓解 “我掌控不了生活” 的焦虑。
但这种叙事会让倾听者误以为 “你只需要发泄情绪”,而非 “你需要一起找解决办法”,从而陷入 “不知道该安慰还是该提建议” 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