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马尼拉出席了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的离任告别会。场面虽然十分正式,看似平静,马科斯的言辞却别有深意。他在会上表示,对中菲在南海问题上的“进展不大”感到遗憾,并特别强调两国关系不应该被南海问题束缚。他还托黄溪连带话给北京,称菲律宾更倾向于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议。
为什么选择在“消失”了四天之后,才选择在这样一个场合现身?这背后有什么特别的政治动机?是要修复中菲关系,还是为了平息国内外的压力?
就在这几天,菲律宾爆发了规模空前的抗议活动,街头上,数十个城市涌现出大规模示威潮,愤怒的声音直指贪腐和家族政治。与此同时,一场台风的过境,让菲律宾的灾区情况更加严峻,三万多人受灾。然而,作为国家领导人,马科斯却迟迟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政府方面解释说他正在开“私人会议”。这种解释,不仅没有平息舆论,反而让社交媒体上对他的批评声浪愈发强烈。
![]()
马科斯选择出现在中国大使黄溪连的离任告别会上,这显然不是偶然。这个场合既是一次正式的外交活动,也给他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在外交上为自己找到一条“退路”。在会上,马科斯明确表示,希望中菲两国关系能够“早日回到正轨”,并强调“对话和合作”是解决争议的最佳途径。
更重要的是,马科斯在会上还提到,南海问题不应成为两国关系的“主导因素”。这句话背后,实际上透露出了马科斯的立场变化。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了相当强硬的姿态,甚至多次与中国在敏感海域发生摩擦。马科斯这次的言辞,显然是对之前“挑衅”行为的一种修正,试图将两国关系从“冲突”拉回到“对话”的轨道上。
![]()
他的这个转变,既是在试图缓解外部的压力,也是在为自己留条后路。毕竟,如果南海问题持续紧张,菲律宾不仅可能面临更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国内的不满情绪也可能进一步升级。而他在此时选择出现在告别会上,释放出与中国对话的信号,实际上是在做一场外交“试探”:看看中方是否会接受这份示好。
马科斯的“示好”并不代表他会彻底放弃之前的立场。他依旧需要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对于菲律宾来说,南海问题的“挑衅”策略可能在短期内有利于凝聚国内政治力量,但如果这种行为持续下去,可能引发更大的地区冲突,甚至波及国内稳定。因此,马科斯的“转弯”看似突然,实则是深思熟虑后的“外交试探”。
中国在南海的执法越来越严密,菲律宾在黄岩岛和仁爱礁等争议海域的行动多次被制止,菲律宾的“挑衅”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再加上国内的民众愤怒情绪,马科斯必须找到新的方式来平衡这些压力。因此,他的“示好”更多的是一种短期的外交策略,而不是立场的根本改变。
![]()
马科斯的“示好”可能无法立刻改变中菲关系的走向。中国对于南海问题的立场是非常明确的——在南海问题上,讲究的是实际行动,而非空洞的言辞。中国一贯坚持的是,“谁挑衅,谁承担后果”,这意味着,如果菲律宾继续在南海挑衅,中国的回应将会更加坚决。
对于马科斯来说,要想真正改善中菲关系,必须要在行动上做出改变,而不仅仅是通过言辞来缓解紧张气氛。中方对菲律宾的行为已经形成了非常明确的应对机制,菲律宾若想通过“嘴上功夫”来修复关系,恐怕难以奏效。
马科斯的这场外交博弈,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南海问题进一步恶化,更是为了确保在复杂的国内外压力下,找到一条可行的政治出路。而在这一过程中,中方的回应将是他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