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青葱岁月 世 面
林老师调走之后,新来了一位应老师,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文质彬彬,梅林公社上应村人。对应老师的很多事,已没有多大印象了,只知道他会拉二胡,而且拉得很有水准,《二泉映月》《高山流水》《梁祝》等曲子,如泣如诉,动人心弦。但这些曲子当时都属于封资修的东西,只能关在办公室拉,我们学生偶尔能听到,一般在村里人面前,他是不会拉的,怕惹麻烦。应老师拉得最多的是流行革命歌曲,特别是毛主席语录歌,什么《造反有理》《世界是你们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等等。我们上唱歌课,他也用二胡教唱,他拉一句我们唱一句。而且他坐着拉二胡,一板一眼,看上去也没有什么激情,我们并不喜欢。应老师教得最好的课是体育课,他活学活用的军棋比赛,每次都把我们的兴趣调动到极致。上课开始时,应老师把学生大小搭配均匀,组成甲乙两队,各队分别站在操场两端,每队每个同学手持一个或军、长师长或团长、营长或连长、排长或工兵地雷的军棋子,然后两队分别指定一名同学当指挥官,负责调兵遣将,应老师站在两队中间做裁判。比赛开始后,两个指挥官运筹帷幄,每次指派一名棋子出战,跑到中间应老师那里,应老师一看甲队派出的棋子是师长,乙队派出的棋子是团长,就裁定乙队败,乙队同学回旁边休息,甲队同学归队继续参加战斗。如此往复,直到有一队的棋子输得一颗不剩,才算一局结束。这个体育游戏具有很强趣味性,既能锻炼体力,又考验指挥官和团队的智慧。比赛的时候,每个同学都特别地兴奋,尖叫、呐喊、蹦跳,胜了欢呼雀跃,败了期待再战。![]()
二年级下半学期,应老师突然调离了胡家小学,到梅林九顷小学教书去了。胡家小学新来了一个清清瘦瘦的胡老师,胡老师是胡家本村人。后来才知道应老师和胡老师都是为了响应政府“回队任教”的号召,才回到老家教书的。胡老师大名胡会兴,他唱、跳、画都不行,但书教得很好。有一次,他教我们认识"瘦"字,问我们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梗柴”,“梗柴”是宁海的土语,意思是说像柴棒一样。胡老师肯定了同学的解释,同时,为了形象说明〝瘦”的含义,胡老师撸起自己的袖子,露出干瘪的手臂,指着自己的手臂说,这就叫"瘦",一个“疒”字偏旁,说明瘦也是一种毛病,“叟”为老人,老头子一般少脂肪,皮包骨头,对吧?所以,一个有病的没肉的人就叫“瘦”,就象老师我这个样子。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觉得很形象,印象特别深刻,至今我也没有忘记。〝文革〞结束后不久,胡老师调到县教育局工作,担任计财科长职务十几年,为宁海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我读三年级时,万家村按照上级“村村都要办学校”〝学校办到家门口”的要求,成立了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创办了万家小学。全村的孩子都回到了万家小学读书。
开始校舍并没建成,暂时借用在一个叫金斗叔家里的堂前,条件极其简陋,小板凳、小方桌、小黑板,都是七拼八凑的。和我同为三年级的有五个,三男两女。一、二年级的学弟学妹有十几个,四、五年级多少人记不得了,教我们的老师是代课教师,但我们不叫她老师,叫她素英阿姐。素英阿姐是一个刚初中毕业的小姑娘,十七八岁的样子。但在万家村,除了两位上海知青,学历算最高了,所以,村里推荐她代课理所当然。素英阿姐年轻漂亮,个子长长挑挑,生就一副金嗓子,歌唱得很好。她喜欢教我们唱歌,反正那时候也没有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和教学考核,而且唱歌课又能减轻老师其它学科要分年级段备课的负担。在素英阿姐的教唱下,我们学会了《我们走在大路上》《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学习雷锋好榜样》《英雄赞歌》《歌唱祖国》等一系列革命歌曲,学会了很多很多毛主席语录歌,学会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革命现代京剧绝大多数的唱段。课堂上,各年级段还经常开展唱歌比赛,气氛十分活跃。遗憾的是,那时素英阿姐不教乐理、线谱,只教一支又一支的歌,以至到现在我连基本的多来咪发索都一巧不通。
文化大革命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虽然我们这里是偏僻的山村,离北京十万八千里,但星星之火,仍可燎原祖国的各个角落。公社化后,家乡所在的孝孺乡已改名为民主公社,万家村也改名叫万家大队,村组织叫大队革委会。此时,万家大队革委会正在组织村里的年轻人排练一出节目《刘勇送书》,准备参加民主公社文艺汇演。那时新校舍刚建成,为了这台剧目,每晚参加排练节目的年轻人都聚在学校,把课桌凳挪在一旁,中间腾出一块空地当舞台,经常排练到深夜。《刘勇送书》这台戏,讲述的是以刘勇为首的革命小将把红宝书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接受毛泽东思想再教育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主题思想突出,我大阿哥扮演接送革命小将送书下乡的船老大,我二阿哥扮演与刘勇一起送书到农村的革命小将,剧目中的对话、唱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我每晚都屁颠屁颠跟去观看,时间一长,以至后来我能把整个剧本台词背下来。为了这次文艺汇演的成功,公社革委会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展示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成果的政治任务来抓,多次到各大队来检查督促,各大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汇演那晚,我大哥、二哥早早吃了晚饭,在万家小学化好妆,然后带妆直奔应家村应氏宗庙,参加了全公社文艺汇演,据说《刘勇送书》得到公社领导的充分肯定,但我不知道得了什么奖。
![]()
公社文艺汇演刚落下帷幕,社校的领导坐不住了,事关对“文革”的态度问题,教育系统不积极主动响应不行啊。于是,通知发下来,学校也要搞全公社文艺汇演,大的学校至少出一个节目,小的学校联合出—个节目,叶家、胡家、万家学校规模小,联合出一个节目。三所学校的教师素英阿姐、胡老师、叶老师经过商量,决定上报一个表演唱《大刀进行曲》参加汇演。剧目定下来后,马上开始物色学生演员,考虑到戏台的大小和节目的内容等因素,拟选8个男演员,胡小、叶小各出3人,万小出2人。我和同年级的万能江同学代表万小参加。排练放在叶家叶氏祠堂,这里有古戏台。素英阿姐每天放学后带我和万能江步行到那里,胡老师、叶老师他们带学生几乎同时到达。道具由三所学校共同出钱添置,8把大刀,8套八路军的衣服、8顶军帽子和8条军皮带。导演当然是素英阿姐,胡老师、叶老师五音不全,只在旁边陪着,基本不声不响。排练时,我个头最少,排在第一个,每次都是我第一个从幕后冲向舞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后面7个人跟着我从后台鱼贯而出,一字形斜排在舞台上,然后唱“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工农的子弟兵,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我们一边唱一边挥动着大刀,步伐坚定,歌声嘹亮,情绪饱满,最后一句“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大家整齐地作砍头状动作,然后收拢并齐双脚,向观众行军礼,表演正式结束。
![]()
意想不到的是,在正式参加汇演前两天,万能江突然肚子痛得厉害,父母急送公社卫生所,但没救过来,毫无征兆地失去了年小的生命。那天傍晚,本来应该是我们两人从叶家排练回来的,这时,我却一个人踯躅在回家的路上,刚走到上万的大墙边,亲眼看到万能江的尸体从万家洋畈小路上抬回来,心里十分难过,禁不住泪流满面。当时,演员替补已经来不及了,正式演出只好7个人上场。
参加这次汇演,是我第一次走出胡叶沈万地盘,走到了公社所在地旁边的应家村,就像乡下人走到了皇城根下,见了大世面。尽管我们的节目没有获奖,但这已不重要了。
大约一个月半后,季节已经入冬,天气有点寒冷。素英阿姐告诉我,她要带我到县里开会,怎么回事呢?原来县里要召开全县红卫兵、红小兵代表大会,社校把名额给了万家小学1名,素英阿姐推荐我作为红小兵代表参加。这让我有点意外惊喜,做梦也想不到能到县里开会。
![]()
那天一大早,素英阿姐带着我,先是步行十五里到溪下王道头,然后坐航船到薛岙码头,班车要到下午二点半,只好等待。素英阿妹带我逛了薛岙宗祠,看了大海,然后总算坐上姗姗来迟的班车,一路摇摇晃晃到了城关,差不多整整一天的时间,晚上住在县政府招待所。第二天上午参加在宁海剧院隆重召开的大会。现已记不清大会的细节了,大概就是县革委会的领导和文教局的领导讲话,表彰全县先进红卫兵、红小兵,鼓励革命小将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做毛主席的好学生。从宁海剧院出来,我可以说是热血沸腾,倍受鼓舞,无限光荣。下午会务组织我们代表参观柔石故居,现场听柔石英勇事迹的介绍。柔石是宁海城关人,革命作家,著有《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小说,左联五烈士之一,1931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牺牲时,年仅29岁。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称赞柔石有"台州式的硬气"。此前我并不知道柔石,更没有听过他的英勇事迹。这次参观,让我感触颇深,不仅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树起了一座有血有肉的丰碑,也使我懵懵懂懂地感觉到"奋斗就会牺牲,革命就要流血"的道理。我为家乡有这样一位战士而骄傲。
这是我出生以来走的最远的一次路程,是我平生第一次进县城,当我走在宽广的中大街、繁华的桃源桥,走进雄伟的宁海剧院、古朴的柔石故居,住上小桥流水般的县招待所的时候,感觉眼界开了很多,让我在更广阔的天地见了大世面。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来源 砚边灯火
□ 文章:万吉良
□ 图片:网络
□ 编排: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