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视觉中国 供图
老年人健身有着不同的逻辑和体系。当我们谈论这个话题时,恐怕不能仅用“时髦”来概括,它的本质问题是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服务老年人群体。同济大学体育学科负责人、运动人体科学博士董静梅教授谈及长者健身房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城市周刊:在国外,商业模式的老年人健身房同样深受欢迎,您认为国内今后会开拓商业模式的老年人健身房吗?
董静梅:据调查,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3亿人,近50%老年人有规律运动需求,其中8.7%愿意为专业健身服务付费。中国老年人健身房商业化可以走“公益底色+商业可持续”的模式。
比如,公益底色的服务短期内可复制上海长者健身房“99元基础服务+增值服务”模式。中长期来看,需借鉴日本社群运营与欧美国家支付创新的形式。英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中有一种“社交处方”的项目,允许医生将患者转介到社区活动,包括体育锻炼、艺术和园艺等,以解决老人的社交孤立和慢性病问题。
这说明,多部门合作应对老年人健康中出现的挑战是有潜力的。比如,可将“运动处方”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商业、保险等机构开发“健身+医疗”的复合险种,或者通过转化企业年金购买健身服务的支付方式,让老年人健身项目持续发展。
![]()
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长者健身房内景。
城市周刊:国内一些城市出现了给老年人提供健身和康养的上门服务,您怎么看?这种上门服务的形式会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吗?
董静梅:这种上门服务是比较创新的形式,也是运动康养“精准化+数字化”养老服务的未来方向,可以缓解一些独生子女对高龄老人的照护问题。上门服务可以覆盖居家康复“最后一公里”,也是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相关通知中提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运动康养服务的内容,是老年人康养服务个性化的一种趋势。
需破解运动康养行业的服务标准和商业运营的难度问题。比如,针对服务标准化问题,需提前建立《居家老年运动安全操作指南》,规范跌倒预防动作库、慢性病禁忌清单等。还要应对规模化扩大的挑战,如运营的成本控制、老年人的支付意愿等。
我认为,上海目前所做的社区嵌入式的长者健身房模式,可复制到家庭养老当中,同样需要政策保障与各种生态协同。比如,可以尝试推广到小区,以“物业服务+养老社区”的模式试点,由物业提供场地,对接养老长护险支付,优先选择老龄化率高、数字基建完善的社区,联合物业企业落地,开发“家庭运动健康包”,形成小区家庭的康养产品化思路。
![]()
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的长者健身房内,老人在专业指导下使用适老化的健身器械。
城市周刊:社区里的长者健身房是否可以推广到养老院或居家养老中?
董静梅:我认为可以。如果推广到养老院,这种照护就应升级为“主动健康干预”,可将养老院进行空间改造,与设备适配,如将传统活动室升级为适老化健身区,还应配备一些适合失能老人的低风险设备。同时增设健康监测角,接入养老院医护系统实时同步血压、血氧等数据。
另外,从服务模式创新上来看,可将运动处方纳入照护计划,结合慢病管理需求,如帕金森平衡训练、糖尿病有氧方案等运动处方,由运动健康师与院方医护共同制定干预计划。
如果推广到了居家养老场景的阶段,这便是我所期望的对于“最后一公里”服务瓶颈的破解,它通过轻量化服务进家庭。比如,提供便携体测仪(骨密度笔、握力器),再加视频指导课程,通过小程序扫码生成运动报告等,便可实现上门指导。我建议每周进行1次90分钟的定制服务,包括专业的跌倒预防训练、营养建议。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老人们通过可穿戴设备可实时传输运动数据,得到相关指导,这也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终极服务模式。
(文内图片除注明外,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原标题:《对老年人健身房,还有哪些突破空间和美好期待》
栏目主编:龚丹韵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彭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