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蓓(天津大学)、任吴炯(北京师范大学)、何苑(河北大学)和张洪忠(北京师范大学)
编译:赵修齐
编校:朱泓宇
原文载于: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2025年,在线首发。
![]()
在社交媒体时代,标签(hashtag)既用于信息分享,也成为政治声明、社会运动和娱乐传播的核心工具。标签并非总能凝聚共识,也可能演化为对立观点相互争夺的舆论战场。“标签劫持”(hashtag hijacking)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操纵策略,指的是通过抢占原始标签的话语空间,在其中植入对立或无关内容,进而破坏原有叙事,影响公众认知。本研究以俄乌冲突初期的“”标签为例,系统分析了标签劫持中的注意力动态、叙事策略,以及社交机器人的作用。
标签劫持是支持者与劫持者之间的竞争,双方运用不同的叙事策略。然而,竞争的动态和影响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引入博弈论中的“零和博弈”(zero-sum game)与“变和博弈”(variable-sum game)概念作为理论框架,前者认为一方的收益必然导致另一方的损失,后者则允许双方存在共同收益或损失。本研究也注意到社交机器人(social bots)在标签劫持中的作用。社交机器人是算法生成的自动化账户,可以模仿人类行为并在社交媒体上与用户互动,常通过放大特定信息、传播虚假信息等策略来操纵舆论。
据此,本研究提出以下问题:
研究问题一:对“”的标签劫持是如何演变的?此过程遵循零和还是变和逻辑?
研究问题二:“”的劫持者和支持者采用了哪些叙事策略?
研究问题三:社交机器人是否在标签劫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效果如何?
研究者收集了2022年2月至3月期间推特平台上带有“”的326701条英语推文,并且使用了以下四种研究方法:首先,采用GPT-3.5模型进行零样本提示分类,将推文划分为“被劫持”(支持乌克兰)、“未被劫持”(支持普京或俄罗斯)、“无关”和“不确定”四类,识别出21.91%的被劫持推文和77.94%的未被劫持推文,并通过人工编码验证了GPT-3.5模型的可靠性。其次,使用Botometer v4工具识别社交机器人,发现机器人在被劫持和未被劫持推文中均较为活跃,占比24-28%。再次,通过向量自回归(VAR)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分析推文及互动(点赞、转发、评论)的动态关系,并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探究机器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最后,构建被劫持与未被劫持推文的标签共现网络,识别核心叙事主题与内容社区结构。
就研究发现而言,首先,标签劫持的“注意力动态”(attention dynamics)并不是完全的零和博弈,而是零和与变和的混合。在推文层面,未被劫持推文的增长在短期内可能促进被劫持推文的传播(变和),但被劫持推文对未被劫持推文则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零和)。这表明,标签劫持会破坏原始叙事的传播。在互动层面,两者关系呈现交替的竞争与合作。例如,未被劫持的互动的增加可能在短期内刺激或抑制被劫持的互动,反之亦然。这反映出,对用户注意力资源的争夺虽以零和博弈为主,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产生协同效应。
其次,策略方面,通过标签共现网络分析,研究揭示了劫持者和支持者使用的三种核心叙事策略:一,对抗。构建“我们vs他们”的二元对立,以强化自身立场并削弱对方合法性。例如,双方分别使用“”和“l”,将领导人置于道德对立面。
二,关联。将议题与更广泛的政治、社会或文化话题相连接,以扩大可见度。例如,劫持者将“”与“体育”()、“流行文化”()甚至“加密货币”()关联,以触达更广泛受众。
三,污名化。通过负面标签破坏对方形象。例如,劫持者使用“”和“”,而支持者则使用“”和“”反击。
再次,在社交机器人的非对称作用方面,研究发现,在被劫持的语境中,机器人行为先于人类活动,表明机器人是话题的发起者和放大器;在未被劫持的语境中,机器人则跟随人类行为,更多扮演响应角色。此外,不同阵营的机器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些发现表明,社交机器人不仅仅是被动的工具,某些情况下也是主动的行动者,已经成为数字信息战的一部分。
概括地看,本研究揭示了标签劫持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战策略的复杂性,其中混合了零和与变和逻辑,叙事策略涵盖对抗、关联与污名化。社交机器人则通过非对称参与进一步扭曲舆论场。对于社交媒体平台而言,需要提升对标签劫持和机器人的检测能力;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应鼓励平台建立针对标签劫持和社交机器人的监督机制;对公众而言,需要提高数字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以抵抗信息操纵。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仅分析了推文的时间关系和标签网络,未充分考虑其他因素;在标签分类时可能忽略了温和的反对内容;还有其他未挖掘的叙事策略需进一步探索。未来研究可结合深度学习与跨平台数据,进一步揭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总之,标签劫持已成为数字时代舆论博弈的重要手段。理解其机制与策略,对于维护健康的舆论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论文来源:Zhao, B., Ren, W., He, Y., & Zhang, H. (2025). Demystifying hashtag hijacking in the public opinion game: attention, narratives, and social bot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23. https://doi.org/10.1080/1369118X.2025.253113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