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把民国的日子揉碎,大抵会落在这些照片的像素里,这组老照片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捡着寻常日子的碎片,却偏偏是这些碎片,让我们隔着近百年的时光,仍能摸到那个年代里,热乎的、鲜活的人间。
![]()
照片中的焦达峰身着黑色西式西装,搭配白色内搭与领饰,头戴黑色礼帽,一手自然置于身侧,一手拄着文明杖,身姿挺拔、神情沉稳且透着英气。
![]()
焦达峰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湖南军政府首任都督。他出生于湖南浏阳,早年加入哥老会,后赴日留学并加入同盟会,参与组织共进会,长期联络长江流域会党与新军,为中部地区起义奠定基础。
1911年10月22日,焦达峰与陈作新率湖南新军响应武昌起义,兵不血刃光复长沙,次日成立湖南军政府,被推为都督。他随即派军援鄂,支援武汉革命军,却因对湖南立宪派警惕不足,于10月31日遭兵变杀害,年仅25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追赠其为“开国陆军上将”,遗体安葬于长沙岳麓山,墓碑“浏水坠泪之碑”铭刻着他为革命献身的悲壮。
![]()
1911年,革命党人杨洪胜就义前的悲壮模样。他戴着冰冷沉重的脚镣,瘫坐在地,双眼已被酷刑打得肿胀不堪,脸上沾着血迹,破旧的衣衫下,身躯虽遭摧残,却仍透出不屈的气概。
![]()
武昌起义前夕,杨洪胜肩负着为工程营运送军火的重要任务,10月9日,他遭尾随的清军捕获。面对残暴的刑讯,他被折磨得体无完肤,却始终坚贞不屈,未曾向敌人供出一位同志,还怒声痛骂清吏的无耻行径。
![]()
![]()
1937年的长江阵线上,一名中国炮兵指挥官置身于野外阵地。他身着军装,神情专注且坚毅,正伸手指向远方,似在为炮兵部队标定日军目标。
![]()
抗战时期安徽某地,三名身着土黄色日军军装的士兵,军帽檐下的目光透着狡黠,一人生硬地拽住小姑娘的胳膊,一人虚揽着她的肩膀,将她强行拉到镜头前。面对镜头,他们嘴角咧开的笑格外狰狞——那笑意里没有半分“亲善”,只有对弱者的掌控与掩饰暴行的虚伪,像钝刀刮过人心,看得人浑身发紧。
![]()
再看被裹挟在中间的小姑娘:她穿着粗布衣裳,小小的身子绷得笔直,脑袋死死低着,额前的碎发遮住了眉眼,却遮不住浑身散发出的恐惧——攥得发白的小手、微微颤抖的肩头,还有脸颊上难以掩饰的惶恐,哪怕年纪尚小,也本能地感知到这群人的不怀好意。
![]()
1938年的湖北黄石敌占区,一名游击队员被日军俘虏,双手被粗绳反绑在身后,被迫跪在布满残枝败叶的泥土地上。
![]()
周围环绕着荷枪实弹、面目狰狞的日寇,可他面对镜头,眼神却异常坚定——那目光里没有丝毫胆怯,反而透着淬了火般的杀气,像锋利的刃直刺人心,既无声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更彰显出中国战士宁死不屈的铁血意志。
![]()
![]()
照片中,1946年的周作人身着中式长袍,那长袍的色调在肃杀的氛围里更显沉郁。他身形略显佝偻,步伐迟缓,神色憔悴不堪,眉宇间满是疲惫与局促,正一步步走向法庭。
![]()
![]()
图中人物是卢作孚。他是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中国同盟会会员。创办的民生公司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组织了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保存了中国工业的命脉,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
![]()
1939年新乡,几名百姓穿着破旧的衣裳,被一根绳子反绑着双手,依次坐在空旷的泥土地上。周围只有稀疏的树木、简陋的围栏,天地间的开阔,反而让他们的处境更显孤立无援。
![]()
他们似失去挣扎力气的羔羊,沉默承受着命运的重压——并非不愿反抗,而是在日军的残暴威慑下,个体反抗变得无比艰难:日军装备精良且手段极度凶残,百姓长期处于恐惧与绝望中,被突然抓捕时又缺乏组织与反抗条件,每一丝微弱的反抗,都可能招致更惨烈的镇压。
![]()
![]()
这张照片是张灵甫将军的黄埔军校毕业照。画面中,他身着黄埔军校制式军装,浅卡其色的军服挺括利落,军帽端正佩戴,肩带斜跨于身,腰间束着皮带,军装的口袋与制式细节清晰可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