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满贯女单正赛,孙颖莎3:1击败平野美宇迎来首秀,稳稳闯进32强。赛场内她挥拍果断,每一分都打得干脆,赛场外却藏着个让人意外的画面——有位特殊的“家人”坐在观众席,每当她赢下一分,这人就第一时间抬手鼓掌,嘴角的笑意里满是骄傲。这人不是亲戚,却被孙颖莎喊“小杨”,他到底是谁?又凭什么能成为孙颖莎心里的“家人”?
![]()
这场比赛,孙颖莎身边确实围着不少“自己人”。久违的邱贻可教练站在场边,每局结束的间隙,他都会快步走到莎莎身边,手里比划着战术,嘴里轻声说着细节,眼神里满是专注;队医德华也格外细心,比赛开始前,他特意把莎莎的包从场边拎到座位上,还顺手理了理包带,生怕影响她赛后拿东西。这些细碎的举动,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却让莎莎在赛场上多了份踏实,少了份紧绷。
![]()
![]()
但最戳人的,还是场边的杨广弟。很多观众可能不认识他,可对孙颖莎来说,这位看起来温和的中年人,是改变她职业生涯的人。当年莎莎还是河北队的小队员时,身高没优势,名气也没有,是杨广弟一眼看中她打球的灵气,把她拉到自己麾下重点培养。从握拍姿势到发力技巧,他手把手教,陪着莎莎在训练馆里熬了无数个日夜;后来莎莎有机会冲击国家队,也是他帮着分析对手、打磨战术,把她稳稳送进了更高的平台。哪怕莎莎后来离开了河北队,他也没断了联系,逢年过节会问问情况,比赛直播更是场场不落。
![]()
有段时间,孙颖莎过得挺难。没固定教练,训练时只能自己对着球台练,捡球也得自己跑前跑后,连个商量战术的人都没有,那段日子她训练结束后常常坐在场边发呆。杨广弟听说后,专门赶去看她,没说什么大道理,只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明珠不该蒙尘,我要为她争一争。为了这句话,他开始四处奔走,动用了自己这辈子在乒乓球圈攒下的人脉——找以前的老同事打听,跟国家队的教练沟通,甚至还托人递过好几次情况说明。没人知道他为这事碰过多少钉子,只知道最后,他真的帮莎莎联系到了邱贻可指导,帮她走出了那段低谷。
![]()
现在总有人说体育圈讲资源、拼人脉,可杨广弟的“人脉”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的人脉是为了自己谋好处,是为了涨名气、多赚钱;他的人脉却是为了一个已经不属于自己队伍的弟子铺路,既不能让他多拿奖金,也不能给他添什么荣誉。他图什么?无非是舍不得一块好料子被埋没,是记挂着当年那个跟着他练球的小姑娘。这种不带半点功利心的托举,比任何所谓的“硬资源”都金贵。
![]()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之间的称呼。孙颖莎从不叫他杨教练,反而一口一个“小杨”,喊得自然又亲切;杨广弟也顺着她的话说,笑着叫她“老孙”。这种打破常规的称呼,藏着的是超越师徒的亲近——不是教练对队员的居高临下,而是长辈对晚辈的牵挂,是朋友间的熟络。现在有些师徒,弟子一成名就渐渐疏远,可他们俩却一直保持着这份热乎气:莎莎知道他喜欢喝茶,会托人带些好茶叶;他知道莎莎爱吃家乡菜,偶尔还会做了让她队友帮忙带过去。
![]()
孙颖莎在赛场上的稳,从来不是只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背后有邱贻可精准的战术指导,有德华细致的后勤保障,更有杨广弟这种“不计回报”的托举。北京大满贯的这场胜利只是她征程的一站,接下来她还要朝着更高的目标冲。但比起她能拿多少冠军,更让人难忘的,是这些围绕在她身边的温暖——毕竟竞技体育拼到最后,不只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人心的温度。有这些人在身后,孙颖莎不管走多远,都能带着底气往前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