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专访|藏龙短片《肉食动物》:父子被压抑的情感裂痕与无言对峙

0
分享至



《肉食动物》入围了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短片”单元,影片将视角落于一个表面宁静的村庄,以一桩突如其来的“逃虎事件”为引,逐渐揭开一对父子之间长期被压抑的情感裂痕与无言对峙。作品在主题和地域风格上延续了蓝灿昭导演前作《夏至前天》《夏日句点》的创作脉络,持续聚焦潮汕地域语境下的青春叙事,以影像捕捉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隐痛与沉默,完成其“潮汕青春三部曲”的阶段性收官。


初识蓝灿昭,是在第二届澳门国际短片节期间。9月18日那天,组委会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场“影像行走计划”,将参会者分为“华语团”与“国际团”两支队伍,由本地导览带领,穿行于澳门多处具有文化象征的场所。

首站就是石排湾郊野公园的熊猫馆,途经荔枝碗沧桑斑驳的旧船厂,再漫步至路环市区静谧的教堂,最终抵达银河度假城中现代感十足的水晶大堂。这一路不仅是地理空间的移动,更似一场嵌入城市肌理的文化叙事的展开。沿途,导览不仅讲解建筑的历史渊源,更在言谈举止间流露澳门与内地之间深切的情感连结。于风景之外,听见的是一座城市自觉的文化回响。

这次澳门之行,让我对蓝灿昭导演有了更立体的了解。例如,他作为演员蓝盈莹的弟弟,其作品已累计入围全球300多个国际电影节,以及他对丽斯酒廊焦糖坚果的偏爱等细节,共同勾勒出一幅更为生动的创作者肖像。带着这些印象再走入他的影片,便更容易察觉其中那些细腻的“在地性”表达、鲜明的“作者性”风格,以及深沉厚重的“地域文化性”底色。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潮汕文化早已成为蓝灿昭生命中深植的底色。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他骨子里蕴藏着一种执拗的“作者性”。他曾坦言:“我不是为了拍潮汕而拍潮汕,我所讲述的故事,本质上是全球共通的生长经验——就像我镜头下少年的成长之痛。”

无论是少年还是少女,青春期的成长往往伴随与家庭、同窗、乃至乡土之间的摩擦与张力。那些看不见的伤痕,最终在蓝灿昭的影像中浮现为家庭关系、校园生态、社区图景等具象议题,也成为跨越地域的青春共同记忆。

从2015年其长片首作《狗》踏上国际影展之路,十年间,蓝灿昭带领他的创作团队走过全球300余个国际电影节,从潮州小镇走向戛纳、柏林等世界级舞台,逐步构建起一条清晰的作者化国际路径。

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他不仅是一位创作者,更是一位具有强烈影展思维的战略规划者。作为一名典型的INTJ-A人格——理性、目标导向、善于系统布局,他从创作初期便清晰设定方向:拍什么、怎么拍、为谁而拍。这种思维也体现在他对于电影节规划、选择倾向、文化偏好的敏锐洞察上,使作品既能保持作者性,又能在国际平台上有效传播。

基于这些观察,笔者在电影节期间与他进行了一场深度访谈,识图揭开其创作系统背后的逻辑,探寻一位“影展作者”的十年路径依赖。


专访正文

导筒:蓝导您好,当我们回溯您的履历,会发现电影节的痕迹与您的创作生涯紧密交织。在您心里,电影节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是一个展示的演舞台?一个交流的社群?还是一个行业的敲门砖?

蓝灿昭:2014 年,大一的暑假,我开始筹拍我的第一部作品《狗》,这是一部88分钟的纪实与虚构混合的实验长片,为了凑到两万块的制作成本,我跟室友说:“我想把这部作品送去参加国际电影节。” 其实那时候的我对电影节的规则、意义一概不懂,只觉得那是个高台阶,只要选上,就等于有人盖章证明“这年轻人能行”,还可以让观众看见。

现在回头看,电影节对我来说不是单选题,更像“三合一”的生态系统:是舞台、是社群、也是敲门砖。或者用一句话定义——它把我自己的那点“小回忆”升级成了大家都能触碰到的“大情绪”。电影节先给我一张“活下去”的门票,再递一个“继续拍”的理由。要是《狗》当年没入围国际电影节,我有可能一毕业就乖乖找工作,走不到今天。也是那年,我给自己立了个 flag:30 岁前进“三大”电影节。


导筒:还记得您的长片《狗》在电影节的具体情景吗?灯光暗下、片头音乐响起前那几秒,您在想什么?映后掌声响起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蓝灿昭:我第一次出席电影节是2016年初,《狗》当时入围了第32届洛杉矶亚太电影节的国际展映单元。主办方惊讶导演只是一个20岁的大学生,破例给我出了机票和住宿,我才得以第一次去国外见观众。

那时我还爱躲在观众席,偷看大家能不能发现我埋藏在电影里的小心思。当片子一上银幕,我第一反应竟是“构图松一点就好了,景别再大点”,那是我第一次有了“银幕思维”,后来拍片都会先想“放大银幕会是怎样的视觉效果?”

当时的掌声什么样我忘了,只记得映后Q&A的时候最后提问者——一位白发大叔问:“这部片子拍了多少钱?”我回答:“三千美元。”他只是点了点头,没再追问。

散场后,他在门口递了张名片给我:“我的首部长片花了几百万,在我们那儿算低成本。敬佩你,呆到几号?我请你吃饭。”他离开后,电影节的工作人员才告诉我,他是法籍越南裔导演Minh Nguyen-Vo,他的片子刚从柏林电影节竞赛回来,也在这届展映。

导筒:我记得之前有看到过您的一个采访说到鹿特丹想要您的长片首作《狗》的首映时,您那会儿还非常俏皮的炫耀说片子已经在欧洲的一些电影节放过了,于是错过了鹿特丹。多年之后回想这个事儿,有什么样的感慨?

蓝灿昭: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时候我一点都不了解电影节的规则,只想着有电影节肯放这部片子就很开心了。后来逐渐报名、入围、参与的电影节多了,才搞清楚其中的各种门道,比如不同电影节的选片喜好、首映要求之类的。现在回想起来,那些“错过”也没多少遗憾,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导筒:电影节是一个巨大的灵感宝库。在观看大量风格迥异的影片之后,有没有哪一部影片或者外国导演的影片,让您产生了电影原来可以这样拍的顿悟,或者说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您的创作?

蓝灿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喀拉拉邦电影节(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of Kerala, IFFK)看的戈达尔《再见语言》。3D 镜头一会儿清楚一会儿模糊,狗在草地跑,对白说断就断,整部电影像被拆成碎片的诗。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原来电影可以不讲故事,只讲“观看”本身。让我有同等感受的还有蔡明亮导演的作品,我第一次看他的‘非叙事’电影是行者系列,那是2016年厦门的双栖影展,那会带着我的长片《狗》和短片《除夕》去竞赛,那一年他是大师展映单元的聚焦人物。《行者》系列几乎零对白,李康生走路慢到快睡着,我却屏住呼吸:时间被拉长,只剩凝视。后来蔡导干脆不拍“剧情”,把镜头越拉越长——和戈达尔一样,把观看的权力直接塞回观众手里。

不过,有些剧情片照样让我难忘。来平遥电影节前,我刚带短片《夏日句点》参加澳门国际短片节,我在“恋爱电影馆”看了日本导演山下敦弘的《苦役列车》。2012 年的片子,结合16mm 胶片,粗粝真实,笑点裹着绝望,把“社会底层 + 青春失败”拍成黑色喜剧。我正筹备自己的青春长片,它让我对手头项目多了不少想法:原来“丧”也可以很坦诚,很鲜活。

导筒:平时会关注豆瓣这些评价体系吗?电影节现场的观众非常专业也很犀利,是否会有一些评论直接反哺到创作之中?

蓝灿昭:我基本不刷豆瓣,也不追着看别人怎么打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片子放完,观众愿意说两句是他们的自由,接不接受是创作者的自由。

影展的映后Q&A我一般都会严肃对待,我会认真听,也会认真回答,但像“你想表达什么”这类问题我一般绕开:——“你想表达什么?”一句话把电影框死,想象空间全没了。

相反,关于影片的技术提醒我会认真记下:哪个镜头调色有问题、哪段音频爆了、字幕的翻译怎样会更好,这些具体意见能直接写进下一部片子的“升级清单”。

导筒:从长片到短片,从二级影展到欧洲三大甚至是奥斯卡,您的电影节路径是怎么样的?电影节在更实际的层面为您带来了哪些?

蓝灿昭:我的路径挺直白:20 岁就给自己定了个“30 岁前冲进三大”的十年目标。我知道自己不是一鸣惊人的天才型选手,得一步一步来,所以这十年我把副本全刷了个遍——跑了一两百个影展,A 类电影节、B 类电影节、奥斯卡认证电影节的都有,积累作品,也攒履历。

前面这些电影节虽然离三大很远,但让我不停地做片子,练技术、攒信用,就像打怪升级。虽然23年《夏至前天》进了戛纳,但真正跨门槛是《夏日句点》:先在柏林拿了奖,后面全球入围了差不多 300 个电影节,又拿到贝鲁特国际短片电影节(Beirut Short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BSIFF)的最佳剧情短片——这个奖项有奥斯卡资格,直接把片子送进 2026 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大名单。

说到底,电影节最实际的功能就是“被看见”:平台越大,钱和资源越主动往你手里钻,下一部作品启动就越快。先练级,再刷脸,然后继续拍——别害怕被叫“电影节专业户”,别在意别人说你功利。对青年导演而言,有想法却没钱拍出来,才是最要命的,不是吗?


导筒:您作品有很强的潮汕文化,从方言到地域,在国外影展的放映中会有文化“折扣”吗?在国外的放映中有让您很意外之喜的地方吗?

蓝灿昭:文化“折扣”肯定有。说实在的,海外观众根本不在意潮州话、潮汕景,他们盯的是“人”:青春期想留却留不成的发型、梦想跟现实的落差——这些情绪全世界同款。所以我从来没把自己标签成“潮汕导演”,我只想拍人类能共情的电影。

《夏日句点》就是例子。结尾小男孩摘头盔露出光头那一刻,外国的观众都会发出笑声——没人听懂方言,却都get到“出糗”的尴尬;片里循环的《黑桃A》更夸张,散场后观众哼着旋律出门,有人跑来问歌名,在我上台领奖时,主办方干脆拿它当背景音乐。他们不在乎歌词写的是什么,只记住洗脑的旋律。当情绪对路,文化差异就是一层窗户纸。

导筒:国外影展特别是三大对华语影片的选片是否会有一些刻板的“滤镜”,作为亲历者您有怎样的感受?

蓝灿昭:如果有人说“三大只挑中国阴暗面”,我会把我的短片掏出来:一部讲小男孩剪头发的小片子,照样在柏林得奖,它阴暗吗?魏书钧的《野马分鬃》是野性青春,贾樟柯的《山河故人》讲陪伴与守候,田晓鹏的动画电影《深海》用绚烂画面谈自我救赎,这是我近年看过的一些“三大华语片”,难道它们不够美好?。电影节不是单选题,它像大超市,货架上什么都有,关键是你得把货摆上去。与其猜“滤镜”,不如把片子拍结实;只要情感共通,灯一亮,观众自然会笑会哭,没人先查你的政治标签。

导筒:电影节的红毯、酒会以及媒体采访构成了光鲜的气氛,让人忽略了残酷的竞争,这十年间您感受到了电影节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特别是从新冠疫情以来流媒体的崛起,电影节的制作、发行、放映都变的多样化、分众化的一些变化,那么它的受众群体、口味、题材(性别、种族、议题)也会相应的产生一些转变。您有怎样的感受?

蓝灿昭:这十年我最大的感受:竞争越来越激烈。

十年前投递海外电影节还得刻 DVD、填表、跑邮局,现在鼠标一点就能投几十个影展,FilmFreeway 加上代理公司把门槛削成纸,海选片量翻了几倍,入围率自然往下掉。类型、议题、美学越来越多元,策展也愈发严苛。能突围来到电影节当然开心,红毯、酒会、闪光灯都是短暂放松——我自己把首映之后的行程当度假,到处走走,四处看看,享受不同国度的日落风光(我也想看日出的,无奈我早上起不来)。

疫情后流媒体崛起,很多影展加了线上环节。我始终觉得电影属于大银幕,但线上确实让片子更快抵达观众,只是盗版跟着秒传——我的片子就在海外电影节的线上放映被录屏泄露。短片跑完影展进不了院线,流媒体成了最后的归宿,可带来的分账收入微乎其微。

大环境只是背景,选片口味其实跟艺术总监或者选片总监换血关系最大。总监一换,单元增减、议题权重全洗牌,风向立刻变:有人重女性议题,有人追种族正义,有人狂迷环保……风向标跟着人走。


导筒:韩国导演金绮泳有一部同名影片《肉食动物》其剧情描述了角色之间“弱肉强食”的权力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那部影片与您导演的《肉食动物》之间有一些微弱的关联,譬如用动物来隐喻人性的复杂。当然这是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但都跟社会权力结构、本能与规则冲突有一些关系,请问您为什么会想要用“老虎”来串连父子、家庭、学校关系呢?

蓝灿昭:我没留意过那部同名的韩国影片。之所以取名《肉食动物》,是因为我自己就是“肉食动物”,我只吃肉,不喜欢吃青菜。Just kidding…

其实真正促使我开发这个故事的,是一位童年玩伴的经历:父母离异后,他和父亲像两条平行铁轨,每天见面却从不相交。一次校园欺凌中,父亲别着菜刀赶到学校,仍说不出一句安慰的话。

从一开始的《狗》到近年的成长题材短片,我的视角逐渐从宏大命题转向个人处境,也尝试把立场藏在沉默里。《肉食动物》表面谈校园欺凌,却没有呈现正面冲突;我把锋利留在背景,让故事保持温和。

剧本写到中途,我想起儿时一段模糊记忆:我在农村长大,居住的村子背靠大山,某夜突然传来野生老虎出没的消息,天一亮大批穿迷彩服的人全副武装上山搜寻,结局如何不得而知,甚至这段回忆是否真实,我也无法确定。于是,我将这个片段写进故事:一只从隔壁市里动物园逃脱的老虎跨越边界,悄然潜入我们小镇,成为全村的隐忧。它撕开夜色,也迫使父亲撕开自己的沉默——他借“老虎危机”去教室门口接孩子,既给自己一个台阶,也保全了孩子的自尊。比起腰间别着菜刀的故事原型,这样的安排显然柔和许多。

老虎的出现,只是一阵轻微的恐慌;真正的声响,是父亲终于说出口的那句“回家”。

“肉食动物”指的不是老虎,而是人——在亲情面前笨拙、本能,既想靠近又怕受伤的那类生物。

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导筒系列报道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鲍威尔深夜官宣,美国3年骗局被拆穿,中国股市将迎来史诗级暴涨?

鲍威尔深夜官宣,美国3年骗局被拆穿,中国股市将迎来史诗级暴涨?

烈史
2025-11-02 07:35:24
紫牛头条|土木工程硕士摆摊卖创意烧饼,“小孩哥”“小孩姐”成了他最忠实的粉丝

紫牛头条|土木工程硕士摆摊卖创意烧饼,“小孩哥”“小孩姐”成了他最忠实的粉丝

扬子晚报
2025-11-02 22:05:59
上海地铁老人抢座,非要坐女生腿上,笑容猥琐,大哥:真想捶死你

上海地铁老人抢座,非要坐女生腿上,笑容猥琐,大哥:真想捶死你

子芫伴你成长
2025-11-01 23:02:23
租客死亡4年后房东以“房屋贬值”把中介告了,法院:不用赔

租客死亡4年后房东以“房屋贬值”把中介告了,法院:不用赔

封面新闻
2025-11-02 17:14:02
诺奖级突破? 破解140年难题,抗癌药成本或断崖下降

诺奖级突破? 破解140年难题,抗癌药成本或断崖下降

生命科学前沿
2025-11-01 23:08:54
换上又换下!热刺6500万标王沦为水货 13场仅1助攻

换上又换下!热刺6500万标王沦为水货 13场仅1助攻

球事百科吖
2025-11-02 05:14:53
老年人如何应对肌肉流失?医生提醒:坚持这两个方法,效果非常好

老年人如何应对肌肉流失?医生提醒:坚持这两个方法,效果非常好

老嘪科普
2025-10-23 19:21:38
辽宁56岁厂长邀15名女子吃饭,酒足饭饱后,15人却被抛尸下水道

辽宁56岁厂长邀15名女子吃饭,酒足饭饱后,15人却被抛尸下水道

谈史论天地
2025-11-02 17:33:39
向黄仁勋汇报的英伟达36人

向黄仁勋汇报的英伟达36人

量子位
2025-11-02 12:42:05
中国急需攻克5项尖端技术,一旦突破,将无惧任何国家垄断!

中国急需攻克5项尖端技术,一旦突破,将无惧任何国家垄断!

元爸体育
2025-11-02 07:09:50
54岁男子夜钓时头部遭枪击,家属:中枪后他自己走回家,事发20余天仍昏迷不醒

54岁男子夜钓时头部遭枪击,家属:中枪后他自己走回家,事发20余天仍昏迷不醒

极目新闻
2025-11-02 18:26:43
“吉林一号”回应俯瞰台湾:我们想拍哪里,就能拍到哪里

“吉林一号”回应俯瞰台湾:我们想拍哪里,就能拍到哪里

极目新闻
2025-11-02 17:55:34
陈赓曾3次入朝,战后美军直言:他根本就不是来打仗的,为何?

陈赓曾3次入朝,战后美军直言:他根本就不是来打仗的,为何?

丞丞故事汇
2025-10-29 13:40:49
央八首播!30集谍战大作,仅播出3天,热度收视率全面开花

央八首播!30集谍战大作,仅播出3天,热度收视率全面开花

乐枫电影
2025-11-02 14:50:03
特朗普下令战争部做好准备:可能对尼日利亚动武

特朗普下令战争部做好准备:可能对尼日利亚动武

澎湃新闻
2025-11-02 16:02:26
88年,潜伏42年的中共地下党员从台湾秘密返回,6年后被组织发现

88年,潜伏42年的中共地下党员从台湾秘密返回,6年后被组织发现

红色先驱
2025-10-27 18:18:06
同房时,男生都有哪些性观念误区?(女生勿入)

同房时,男生都有哪些性观念误区?(女生勿入)

许超医生
2025-10-31 10:08:22
《数据周报89》:中国养老金人均领取2.2万元

《数据周报89》:中国养老金人均领取2.2万元

智本社
2025-11-02 17:25:54
章泽天瘦得惊人,烫了头发后更放飞自我,和杜海涛摆拍

章泽天瘦得惊人,烫了头发后更放飞自我,和杜海涛摆拍

乡野小珥
2025-10-26 06:59:35
阎维文携妻回平遥,68岁妻子好瘦好显老 与丈夫同框就像两代人一样

阎维文携妻回平遥,68岁妻子好瘦好显老 与丈夫同框就像两代人一样

喜欢历史的阿繁
2025-10-31 12:36:54
2025-11-02 23:43:00
导筒directube incentive-icons
导筒directube
导演宇宙漫游
7426文章数 1055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娱乐要闻

陈道明被王家卫说他是阴阳同体的极品

头条要闻

和章泽天出席会议被抓拍 刘强东发文调侃称"没了自信"

头条要闻

和章泽天出席会议被抓拍 刘强东发文调侃称"没了自信"

体育要闻

这个日本人,凭啥值3.25亿美元?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10月零跑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超4万辆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艺术
家居
手机
本地
公开课

艺术要闻

官宣:KPF等签约!沙特“全球最大单体建筑”项目新动向!

家居要闻

吸睛艺术 富有传奇色彩

手机要闻

华为Mate80风扇版确认:五款机型同台竞技,18号见!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