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关于K签证利好印度阿三的讨论热火朝天,很多人都担心这背后的诸多隐患。先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K字签证”——
K字签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签证类别中的新增类型,专门签发给入境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其目标人群主要锁定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青年才俊。申请人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从境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相关专业毕业,并已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曾在上述机构从事相关的教育、科研工作。 与现有签证类别相比,K字签证的显著特点在于其灵活性和便利性。它不强制要求申请人在中国境内已有雇主或邀请单位,简化了申请流程。成功获批者将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和停留期限方面享受到比现有普通签证更多的便利。持K字签证入境后,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以及创业和商务活动。
该政策依据《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的决定》设立,自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本来一个政策出来大家讨论,利弊自然能辨识清楚。但很多时候我们只需去看一个风向标就清楚问题关键所在了,这不,我们的“老朋友”胡锡进今天9.28就在呼吁对K签证格局打开,全文如下:
![]()
胡锡进对K签证的辩护,看似理性中立,实则存在多处逻辑断裂和事实回避,其论证严重脱离中国社会现实和基层民众的真实感受。不过这也符合他一贯的人设,见惯不怪了。
胡锡进称K签证限定于“境内外知名高校”STEM专业,执行中不可能“是人就给”。然而,这一辩护忽视了关键的执行漏洞——首先是“知名高校”的定义是模糊的,这个政策目前并未公布可操作的、权威的“知名高校”名单,这给签证审核留下了巨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现实中,学历造假、特别是来自某些地区的材料造假产业发达,而签证初审的驻外使领馆人员是否具备足够专业能力和精力去一一甄别,目前来看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还有就是K签证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无需中国雇主邀请或担保。这意味着持签人入境后处于一种“无主”状态,其活动轨迹、就业情况包括是否从事非法就业,很难被有效追踪和监管,这无疑大大增加了社会管理的成本和风险。
![]()
胡锡进还以“美国名校毕业且有从业经验”的印度精英为例,试图证明引进人才的合理性。但这是一种典型的“稻草人谬误”,他将批评者们普遍担忧的“普通印度毕业生”偷换为了“顶尖精英”。
能进入美国顶尖公司并有所成就的印度精英,其首选依然是欧美,来华发展的比例和动机是存疑的。而K签证的本科学位低门槛和无雇主要求,吸引的恰恰更可能是数量庞大、但在本国就业竞争激烈的普通印度理工科毕业生。
此外,胡锡进完全回避了印度裔群体可能带来的独特社会治理难题。中外互联网广泛存在对印度裔某些行为习惯尤其是公共卫生问题,以及抱团“钻空子”能力的担忧和恐惧,虽然很多表述非常直接,但确实都是基于真实的国际经验。
面对这种 连美国、加拿大都感到棘手的问题,中国基层“外交无小事”的惯有思维和相对缺乏的处理经验,能否有效应对,将会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
![]()
还有就是,胡锡进用“2024年外国人入境2694万人次,低于日本”的数据,试图证明在中国的外国人很少,不会构成冲击。这个论证极其不规范,存在着严重误导。
首先是数据混淆——“入境人次”不等于“在华长期居留、工作的外国人口”,人次包含大量的短期商务、旅游往来。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在华长期居留、有工作权利的外国人数量变化,而K签证针对的正是后一类人群。
他还忽视了目前存在的结构性就业压力,也就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青年就业问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端制造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初级和中级技术岗位已经是饱和状态了……
但那些K签证持有者一旦涌入,即便个人素质并非顶尖,也可能凭借“外国人”身份在语言培训、国际业务等特定领域形成不对等竞争优势,进一步挤压本土年轻人的就业空间。
![]()
最重要的一点是,胡锡进又双叒叕将合理质疑污名化为“排外情绪”。他将所有对K签证的担忧和批评,简单地贴上“反外国人情绪”、“刻薄”、“来得太早”等标签。这种动机揣测和道德批判,回避了实质性的政策讨论。
大家质疑的核心是公平与效率,本质上并非盲目排外,而是基于几点核心关切——政策是否真的能够引进合适人才?为何现有R字签证(针对高层次人才)和Z字签证(工作签证)还不足以满足需求?在国内人才大量富余的情况下,此政策是否必要?其潜在的社会成本是否经过审慎评估?
正如沈逸教授所指出的,这反映出一种长期存在的“月亮总是外国圆”的思维惯性,以及对本土培养的人才信心不足。
在此基础上,公众的深层次担忧则来自于政策执行中的官僚主义和KPI导向。一旦将“签发K签证数量”作为地方或部门的“开放成绩”,在这种压力下就很可能导致审核标准松动、重量不重质,最终使政策背离初衷。
一旦搞了这个,不知道有关部门会不会将其作为一种政绩来刷。写部门年终总结的时候,我们今年发放了xxxxx张K字签证,比去年增加了xxx%,说明我国在吸引世界青年科技人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破。未来我们将会更加细致做好针对外国人才的服务工作,让他们在中国工作生活更加安心balabala…… 这个不是没有先例。比如对台的时候,分解到地方部门KPI的时候,就不是研究如何更好统一,而是会细化为今年请多少台湾人来大陆吃吃喝喝,发了多少文章,如何为台湾人当好娘家之类的。 微博@2049年的世界
![]()
总之,胡锡进对K政策的辩护,本质上是一种“精英视角”的宏观叙事,它完美忽略了政策在微观层面的执行漏洞、对国内特定群体的具体冲击,以及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
真正的自信和开放,首先应立足于将国内事情办好、充分信任和用好本土人才。在推出任何可能产生深远社会影响的政策前,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透明的民意沟通,远比事后用“不必担心”的空洞口号来平息争议显得更为重要。
胡锡进既然呼吁大家对K签证格局打开,我看不如就先把胡锡进的家门打开,放一辆摩托车的阿三进去,看看他的乐观能够坚持多久。
(全文完)
关注小号防失联
为了保持正常接收推文
还望大家能够将“少爷写春秋”设为星标

并多多点亮右下角“在看”
拜托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